蔣詠梅
摘 要:中國是外語教育大國的事實毋庸置疑,但如何從外語教育大國邁向外語教育強國,培養更多高素質的外語人才,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通過文獻分析法,文章首先對外語教育發展已取得一定成就的一些國家的先進經驗進行總結,發現他們都有導向性明確的宏觀外語教育政策;其次回顧我國百余年的外語教育發展歷程,梳理出我國外語教育政策的演變路徑;最后分析得出我國外語教育政策在理念和操作層面存在的問題,并嘗試提出制定外語教育政策的一些想法。
關鍵詞:國外外語教育;外語教育政策;外語人才;導向性;沿革;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40-059.3;G6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4-0016-03
一、前言
高素質的外語人才,對于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等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國是外語教育大國,主要體現在外語教育普及范圍廣、涉及人數多、重視程度高。自我國2001年秋在全國城市及縣城小學三年級開設英語課程起,學外語的人數節節高升,有專家預測再過幾年學外語人數將超過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人口總和。但我國還不是外語教育強國,表現為國民外語整體水平不高、外語運用能力較差、外語運用意識不強、外語教育規劃有時缺少系統性、宏觀導向性政策不明確、師資隊伍層面問題眾多等。目前國內的外語學術界和教育界對外語教育的關注逐漸增多,但微觀層面的研究較多,即外語教學是研究焦點,介紹、探究他國外語教育政策的文章鳳毛麟角,比較深入的多國別多角度的對比研究還沒有形成。
謝倩(2014:10)認為外語教育政策既指顯性的國家正式規則,如各國政府頒發的戰略、工作計劃、白皮書、行動計劃等正式政策文件,也包括隱性的非正式規則,如文化理念、價值觀、實施機制等軟性行為規范。目前,我國仍行走在制定適合國情的外語教育政策的道路上,以前只發布過一些針對某些具體問題的文件,完全適應國情的外語教育政策仍在孕育之中。此外,教育部門下設的研究機構雖眾多,全面系統研究各國外語教育政策的部門卻僅有設在北京外國語大學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其致力于研究十多個非英語國家的外語(尤其是英語)教育進展情況。
造成有時外語教育政策缺位、宏觀教育理念淡薄、教育思路模糊、教育管理不得力等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文化因素的制約、有根深蒂固的外語學習理念的影響、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還不夠高的因素。此外,外語教育教學歷史短暫、外語教育政策規劃相對滯后帶來的消極影響也不容忽視。如何實現由外語教育大國變成外語教育強國的質變,培養更多高素質的外語人才,眾說紛紜,但“師夷長技”一定是較快見效的做法之一。了解其他國家外語教育的先進經驗并科學借鑒,是發展外語教育的捷徑之一,有利于實現外語教育的終極目標——文化傳承。
二、國外外語教育成功的制勝法寶——導向性明確的宏觀外語教育政策
教育既是自下而上實施的過程,即學生——教師——學校——教育部門——國家,也是自上而下政策貫徹的過程,兩者同時運行,不可偏廢。任何一種教育若缺少執行者,則無以為繼。同樣,任何一種教育若缺乏國家綱領性政策的指引,則不成體系。外語教育亦然。根據本文作者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認為我國學生外語交際能力的薄弱源于教師,教師交際能力的薄弱源于應試教育,應試教育源于以前缺少國家綱領性的外語教學指南。因此,應從政策層面自上而下地進行改革,這樣,外語教育成效才能提高。
研究中發現,各外語教育強國在外語教育規劃方面有著自己獨到的經驗,值得參考與借鑒。最為顯著的特點是,其開展外語教育的導向各不相同。有的是為了提升個人價值,如外語學習興趣、就業、跨文化交際等,也有的是出于社會價值的考慮,如政治、經濟、安全、文化、全球化等。但出奇一致的是,各外語教育強國的宏觀外語教育政策導向性非常明確。秦杰(2014,1:124-125)認為目前全球范圍外語教育政策走向體現在兩個方面:英語全球擴展和多元語言政策。
經歷過外語教育發展的低迷時期及自食惡果之后,美國以語言戰略保證美國的國家安全,實現美國經濟全球化的利益最大化、多元文化交融的社會價值取向。這一理念的形成,與美國教育部門眼光長遠、多種族性、安全意識及歷史教訓密不可分。經過9·11等事件之后,美國把外語的戰略地位上升到國家安全。美國移民社會的多種族性和語言多樣性,促使美國國家語言政策發生質的改變,英語中心主義的單邊政策退出了歷史舞臺,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理念深入人心,政策運行亦愈加順暢。從立法和行政的高度制定的《21世紀外語學習標準》《外語教育目標5C》(5C:Communication,Culture,Connection,Comparison,Community),充分體現“能用外語交際、體驗多元文化、貫連其他學科、比較語言文化特征、應用于國內外多元社區”的外語教育政策的核心思想。
英國人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普遍認為,自己不需要學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語言,導致英國外語教育出現落后的局面,也開始影響英國的經濟發展。痛定思痛,英國重新審視外語及外語教育對個人、社會、國家的意義和價值,提出順應時勢、適應國情的外語教育發展規劃,通過激發全體國民學習外語的熱情和動機,從而實現全面提高本國國民的外語素質、推動經濟復蘇、增強在全球范圍內的經濟競爭力等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英國教育部門推出了系列重要文件《語言學習》《全民的外語:生活的外語——外語教育發展戰略》等,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和更加有效的外語教育政策來推動英國民眾的外語學習,提高全民外語水平。
澳大利亞在制定多元化外語教育政策時,對國家眾多方面的因素進行了綜合考慮:歷史上長期推行單語制帶來的嚴重弊端、19世紀以來的移民潮帶來的語言多樣性、外語教育的精英化向普及化的轉向、國家的行政特點、國際地理位置、國內復雜的語言人口分布、國家未來發展的需要、區域經濟的特點等。20世紀80年代的《國家語言政策》、90年代的《亞洲語言發展策略》《非英語語言教育申明》及本世紀初的《學校外語教育計劃2005-2008》等系列綱領性文件的相繼出臺,從國家政策層面保障了多語種外語教育及外語教育的持續性和連貫性。
歐盟有27個成員國,4億9千多萬公民,說六十多種語言。獨特的地緣特點、社會歷史、政治需求、文化維護等造就了多元化的歐盟外語教育,可以說歐盟外語教育是教育多元化、語言多元化和文化多樣性理念的典范。“強調外語學習的社會和政治功能,促進歐盟民主公民權的教育和社會融合,致力于個人多語能力的終身發展”是其教育理念的核心。“推動學習歐洲各國的語言,加強歐洲意識,培養歐洲公民”的理念,是伴隨著歐洲聯盟誕生及歐洲政治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而應運而生的。教育委員會頒布的教育白皮書《教育和訓練:以學習化社會為目標》,要求公民掌握三種共同體語言,強調了多語種態勢的必然性。《歐洲語言學習基本標準》及《歐洲語言教學與評估框架性共同標準》,整體提高和保證了歐洲外語教學的水平與質量。經過多年的潛心發展,歐盟的外語教育政策實現了從注重語言教學方式向注重語言教學內容及語種多樣性的轉變,為歐洲公民的人文素養、民主和寬容意識的培養起到了巨大作用。
亞洲諸國及地區也積極致力于推進外語教育的發展。在新世紀伊始,日本首相小淵惠三在政府資政報告中,公開闡明本土語言文化與外國語言文化的相互作用及關系(轉引自沈騎2011,9:65),其“開展文化交流、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思想不言自明。21世紀日本發展外語教育的思路愈加清晰,一方面強化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順應國際大勢致力于發展多語種外語教育。韓國則把外語教育放在戰略發展的高度,加大對外語教育的投入,制定了一系列積極的旨在培養具有多元語言文化和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的外語教育政策,有效地推動外語教育開展,以適應其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蒙古于2001年出臺《提升外語教學質量中長期規劃》,進一步明確推動外語教育發展的決心和責任。《泰國國家語言政策》明確指出,在全球化的今天,除了母語教育之外,泰國還必須加強交際范圍更廣的外語語種的教育,充分培養國民的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把外語教育從個人能力提升層次上升到國際交流層次。新加坡在語言政策確立后制訂了語言計劃,其規定重點學習四種語言,即英語、漢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這幾種語言的地位始終跟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聯系在一起。
以上國家采取的外語教育政策,都是從本國實際出發,本著國防安全、民族和諧、經濟發展、文化交流、國際競爭、個人提高、時代發展、民主公平等目標而制定的。它符合國家利益發展、順應時代潮流、政策客觀科學,國家、社會、個人訴求得到全面體現,把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統一了起來,因此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三、我國外語教育政策的沿革
外語教育政策制定,是涉及政治、經濟、外交、國防、教育、文化以及國際地位的大事(胡文仲,2009,5:15)。我國外語教育自京師同文館成立至今已走過了一百多年的歷史,在歷史的各個階段有著不同的外語教育政策,但外語教育政策始終深受國家的社會文化、經濟發展、時代背景和國際環境的影響。上世紀50年代上半期,俄語教育迅速發展。1958-1966年作為第一外語的英語教育逐漸恢復,上世紀80 年代重視科技英語,上世紀90 年代重視實用口語,現在“全民學英語”。外語教育的地位、外語語種的選擇,隨著政治、經濟、文化和國際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近年來,隨著世界一體化、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面臨著技術革新、知識經濟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挑戰。新興進步的教育思潮不斷涌現,素質教育成為增強國家競爭力、確保可持續性發展的關鍵策略,即強調個人發展、創造性和探索性。在1992、1993、1996年的中學英語教學大綱中,英語水平被看作素質教育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如Adamson博士在《中國英語:中國英語教育史》中所言,中國外語教育發展的過程,實際上是各種錯綜復雜的因素如政治、經濟、社會和教育等交互作用與制約的過程(張沉香 2012,4:159)。
由上可見,外語教育政策一直隨著國家發展的預期目標和動態局勢而調整,但總的發展路徑基本一致:從過度強調外語教育的政治意識形態功能,到重視其促進經濟發展和國家現代化的功能,再到關注海內外先進教育理念,尋求國家和個人的共同發展,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簡言之,外語教育在曲折中不斷前進著,培養優秀的外語人才是時代的呼喚。
四、外語教育政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 理論層面——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并重
任何國家的外語教育政策,都不能脫離政治、經濟、社會價值的取向。在世界各國的語言政策中,荷蘭強調滿足經濟需要、結合市場需求的特點尤其顯著(施健、余青蘭2008,7:159)。1988年開始確立的“荷蘭國家行動計劃”,更是世界各國外語教育政策的集大成者。社會經濟發展因素,一直是荷蘭語言政策制定的風向標。在早期的拉丁文學院,為了避免走向衰落,同時滿足蓬勃向上的經濟發展對語言能力的需求,開設了外語等實用性強的科目。為了滿足外貿和航運業的需求,荷蘭政府和工商界比任何其他歐洲國家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對外語人才的依賴,社會上自發地形成重視外語教育的風氣。在重視外語教育政策社會價值取向的同時,還要關注人的價值的實現。縱觀外語教育歷史,外語教育政策價值取向有時偏于工具性,是工具理性主導下的價值取向(張沉香 2012,4:159)。教育的本質最終是指向人的完善和發展,因此,外語教育政策應把人的發展和國家的發展放在同等地位上。
2. 操作層面——統一管理與長期規劃并重
操作層面上,對外語教育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整體地位和作用有時不夠重視,外語教育的開展和實施有時缺乏統一的管理和長遠的規劃。外語教育在探索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教育實踐探索的點滴成功并不是詮釋一國教育成效的唯一標尺,還需要國家層面的高瞻遠矚的規劃。未來外語教育事業的發展, 需要國家建立一個統一管理或是協調外語教育事業的機構,需要積極研究外語教育的應有地位(李宇明 2010,1:2)。統一管理的缺失和長遠規劃的匱乏,必然使外語教育的社會生態環境受到影響,外語教育的多樣性、和諧性、有效性和目的性有時難以實現,不利于深化改革開放、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
3. 本土化與國際化并重
李宇明認為,當前影響外語教育規劃的因素主要有兩個:國家開放和信息化。他認為中國正經歷本土型國家向國際型國家的轉變,外語是中國走向世界、世界來到中國、履行大國國際義務的必要條件。應當進行外語教育改革,融入世界大家庭,消除語言障礙,加強國際溝通,從而使世界各國人民更密切、更廣泛地相互交往,同步實現人的發展和國家發展。張正東(2005,12:16)提出制定外語教育政策必須考慮的幾個方面,即綜合考慮國情特點,外語語言的特點,外語教學目標、過程、方法,教學管理專門化,教師發展專業化,教學資源最優化,教育公平,國家安全等因素。這一提法,為制定外語教育政策開啟了思路。
五、結束語
總之,高素質的外語人才對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要重視外語教育政策的制定,為國家培養更多優秀的外語人才。奈烏斯托布尼認為,外語教育有維持體制、興趣與愛好、象征、技能訓練、了解異國文化、交際等六項功能。但這些作用的實現,需要政策的保障。外語教育政策不僅關系到文化傳統的傳承以及下一代整體素質的提高,更是國家政治、經濟、科技發展乃至國家安全層面的大事。制定合適的外語教育政策,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首先要植根于本國的外語國情和發展需求,避免在跨文化交際中逐漸喪失本土文化特色;其次,要從理念層面到操作層面多方位地權衡利弊;再次,借鑒外語教育強國的先進經驗也不能小覷;最后,外語教育規律也是制定恰當的外語教育政策時必須考慮的因素。正確的外語教育政策應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出發點,有利于增強社會凝聚力,加強國際合作,促進文化多元化發展,有利于培養大量國家發展所需要的具有良好外語素養及寬闊國際視野的各類人才。
參考文獻:
[1]DONG Hai-lin,WANG Xiao-ling.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ies of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J].Canadian Social Science,2010(06).
[2]Kobayashi Yoko.Europe versus Asia: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other than English in Japans higher education[J].High Educ,2013(03).
[3]JOHN LOWE.EDUCATION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1992(06).
[4]GUANGWEI HU.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POLICIES,PROGRESS,AND PROBLEMS[J].Language Policy,2005(01).
[5]曹春春,周青.國外外語教育發展趨勢與啟示[J].山東外語教學,2006(06).
[6]傅榮,王克非.歐盟語言多元化政策及相關外語教育政策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01).
[7]胡文仲.60年來我國外語教育的成就與缺失[J].外語界,2009(05).
[8]胡壯麟.中國外語教育六十年有感[J].中國外語,2009(09).
[9]李雯雯,劉海濤.近年來日本英語教育的發展及政策變革[J].外國語,2011(01).
[10]李雪,劉文洋.西方五國外語教育的基本經驗與借鑒[J].教育探索,2012(07).
[11]李宇明.中國外語規劃的若干思考[J].外國語,2010(01).
[12]梁中賢.美國外語教育的改革[J].外語界,2002(02).
[13]林津石.中美外語教育的比較及其啟示[J].教育探索,2012(09).
[14]彭偉強.歐美發達國家的外語教學改革[J].國外外語教學,2002(01).
[15]沈騎.當代東亞外語教育政策發展的戰略特征與趨勢[J].比較教育研究,2011(09).
[16]施健,余青蘭.荷蘭外語教育政策發展及啟示[J].教學與管理,2008(07).
[17]束定芳.德國的英語教學及其對我國外語教學的啟發[J].中國外語,2010(12).
[18]張貞愛,王克非.韓國外語教育國際化考察[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09).
[19]謝倩.外語教育政策國際比較研究[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
[20]張沉香.東西方外語教育政策的殊途同歸[J].教學與管理,2012(04).
[21]張正東.中國外語教育政策漫議——我國外語教育的國情特點[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