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
調查研究是馬克思主義者認識世界的根本方法,“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做好領導工作的重要傳家寶”。也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內在要求,是我們黨新聞宣傳工作的優良傳統。
在調查研究方面,習近平總書記不僅是身體力行的實干家,也是善于總結、與時俱進的理論家。他的調查研究思想貫穿在治國理政方略和系列講話精神中,需要系統深入領會;他的調查研究理念著眼世情、國情、黨情新變化,休現了鮮明的時代性和創新性,需要立足新時期準確把握;他的調查研究論述涉及各個領域各個層面,具有普遍指導性,更是以“凋查研究”為主業的新聞工作的基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因此,新聞界深入學習、研究、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調查研究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表述。需要立足自身定位、把握時代特征和規律,將其置于習近平總書記治圍理政方略和系列講話精神中系統把握,將其貫穿在采編業務和事業發展的方方面面。不斷提高調查研究水平和輿論引導能力。
一、立足媒體功能定位充分認識加強調查研究的時代意義
作為“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新聞媒體應從自身功能定位和事業發展出發,從調查研究在決策科學化、民主化中的作用出發,深刻把握調查研究在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時代主題中的基礎性作用、戰略性意義。
(一)調查研究是新聞媒體發揮自身優勢推動決策科學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調查研究的過程就是科學決策的過程”,蘊含著科學執政、科學發展的深刻理念。媒體的信息傳播和調研反饋功能在國家-社會決策體系中有著不可替代性。因此,習近平同志要求新聞媒介“及時、準確地傳遞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捕捉和反映方針、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各種信息,促使各級黨組織、政府及時修正偏差,使改革少走彎路,更加健康地發展”。
在知識社會、信息時代,國家、組織和個人的決策都越來越依賴信息和知識。新聞媒體作為新聞信息的采集、加工、傳播者,為國家和社會營造了一個“虛擬”的信息環境,在各種信息資源中占據重要戰略位置。新聞信息的“品質”直接影響決策的科學性、合理性。而新聞信息的真實性、時效性和深度、精度、效度等,都取決于調查研究的過程。
從治國理政的角度看,調查研究是新聞媒體履行職責,服務大局的前提和基礎,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決定性環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不僅是當前強調調查研究的出發點,也是踐行習近平同志凋查研究重要論述的落腳點。新聞媒體需要通過調查研究,把握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深入研究如何化解“四大危險”和“四大考驗”、如何實現“四個全面”。執政黨如何推進依法執政、科學執政、民主執政等重大問題,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祀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全局中發揮更大作用。
(二)調查研究是新聞媒體助力決策民主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的必然要求
“調查研究是一個聯系群眾、為民辦事的過程”,蘊含著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意識。
習近平同志在剛剛當選總書記后的十八屬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時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叭嗣袢罕娛俏覀兞α康脑慈?。重視凋查研究。就是重視人民的主體地位,尊重人民意志、學習群眾智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調查研究也是實現決策權力和人民權利相統一、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的重要手段。只有通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調查研究,“真正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才能“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決策的民主化。
對新聞媒體而言。調查研究是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提高履職能力的實踐基礎。新聞媒體要“把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變成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及時把人民群眾創造的經驗和面臨的實際情況反映出來,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隋神力量”,就離不開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要做到“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就必須深入群眾反映人民呼聲、深入實際反映真實問題,在堅守黨性、勿忘人民的自覺中,接天線接地氣聚人氣,放大新聞宣傳工作的格局和境界。
(三)調查研究是新聞媒體提高輿論引導力、推進融合發展的必由之路
1,調查研究是新聞媒體“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必由之路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導向是新聞的靈魂”,只有通過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才能堅守新聞真實的生命線。提供準確的信息、正確的判斷。履行輿論引導和價值引導的社會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說,調查研究是新聞媒體發揮傳播信息、輿論監督和輿論引導功能的命脈所系。新聞媒體“要根據事實來描述事實,既準確報道個別事實,叉從宏觀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新聞媒體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直面社會丑惡現象,激濁揚清、針砭時弊。同時發表批評性報道要事實準確、分析客觀”,描述事實、解釋事實、批評事實,都離不開有效的調查研究。從把握輿論導向的角度看,只有通過調查研究才能把準社會脈搏、摸清輿情變化,才能把握新聞報道“時度效”,切實提高輿論引導力,以理性建設性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凝聚社會正能量。
2,調查研究是推進媒體融合發展、新聞創新、人才成長的必由之路
主流媒體面臨轉型時期事業發展的各種難題和挑戰,特別是信息技術和移動互聯網發展帶來的沖擊,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從實際出發。深入調查研究,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布局,把握好媒體轉型升級的方向,探索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路徑,克服“本領恐慌”,提高履職能力。習近平同志指出“對新聞媒體來說,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創新都重要,但內容創新是根本的”,對于新聞媒體來說,調查研究是提高內容生產力和產品質量的根本途徑,也是提高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不二法門。記者編輯也應將調查研究作為成長成才的重要手段,習近平同志指出:“調查研究是新聞工作者的基本功,是新聞工作者成才的根本途徑;只有堅持調查研究,才能把自己鍛煉成思想端正、作風扎實、業務過硬的新聞工作者”。新聞工作者只有通過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培養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了解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思路理念,把握時代方位和歷史使命。才能不斷增強政治素質、業務素質、思想素質。
二、立足時代特征把握調查研究的新要求新思維新方法
習近平同志關于調查研究的經驗總結和理論闡述,充滿辯證唯物主義光輝和豐富的方法論內涵,富于時代性、規律性和創新性。
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寧德工作時就創造了“四下基層”工作法。深入一線、掌握第一手詳細資料是習近平同志的工作作風,他向來有跑遍所在工作區域內基層的工作習慣,從正定到廈門、寧德。從福建、浙江、上海直到中央,他始終保持著高頻次調研的風格。從調研中發現問題、總結國情,尋求規律,在調研中孕育新思想、謀劃新戰略、形成新措施。
基于豐富的調查研究實踐,習近平同志多次在講話和文章中重申和闡述調查研究的原則和方法,逐漸形成了系統的調查研究論述。
2003年2月10日他在浙江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在調查研究工作中,一定要保持求真務實的作風。努力在求深、求實、求細、求準、求效上下功夫”。2004年4月9日他在富陽市調研時講話指出。調查研究是“一個了解情況的過程”“一個推動工作的過程”“一個聯系群眾、為民辦事的過程”“一個自我學習提高的過程”,鼓勵領導干部“學會搞凋查研究”。2005年11月2日在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調研時的講話中,他要求調查研究要提高“對象的廣泛性”“內容的針對性”“方法的多樣性”“成果的有效性”。2011年11月16日他在中央黨校秋季學期第二批入學學員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主題就是《談談調查研究》,對新時期開展調查研究的重要意義、方法原則和制度建設等進行了系統論述。2015年12月25日他視察解放軍報社時強調,“要多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深入官兵,了解第一手材料”。2016年2月19日他密集調研人民日報社、新華社和中央電視臺,并于當天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在講話中他再次重申深入調研的重要性。要求新聞工作者“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
從這些論述中。新聞媒體需要在系統把握的基礎上,領會好、宣傳好、運用好調查研究新要求新思維新方法,提升調查研究能力和新聞報道水平,彰顯應有的媒體品格和新聞力量。
(一)堅持問題導向,增強戰略思維
強烈的問題意識貫穿于革命、建設、改革全部實踐,是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發表系列重要講話,深刻回答了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和國家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體現了鮮明的問題導向,反映了共產黨人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和馬克思主義者的堅定信仰與責任擔當。習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學習掌握事物矛盾運動的基本原理。不斷強化問題意識,積極面對和化解前進中遇到的矛盾?!罢{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決問題”,因此調查研究“要能夠抓住事物的本質和癥結所在,反映事物的全貌和特征,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和途徑”。
十八屬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同志強調“加強戰略思維,增強戰略定力,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戰略思維是高瞻遠矚、趨勢性和方向性的思維方法,決定著調查研究深度、廣度和效度。從戰略思維出發,調查研究需要有大局意識,登高望遠;要有前瞻性。面向未來確定戰略布局、主攻方向和調研著力點;要有靈活性,既有明確的調研目標、調研重點、工作機制,又要善于根據內外環境變化及時調整調研方案和調研成果,保持與時俱進。
新聞媒體應把問題意識和戰略思維貫穿調查研究的全過程。首先要增強全局觀念。要全面領會中央精神,準確把握全國大勢,找準重點、難點和熱點,確定調研著眼點,使調研工作同黨的中心工作緊密結合,樹立全國視野、全局視野,善于站在全局高度、宏觀層面觀察和思考問題、提出對策。二是要增強問題意識、提高破題能力。在我國經濟發展“三期疊加”的關鍵時期。要善于抓住黨和人民關注的重大問題和關鍵難題。深入實際、了解情況、研究對策,提高凋查研究的參考性前瞻性,“視野必須寬廣開闊。既要預見潮流所在和大勢所趨,又能看到‘風起于青萍之末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同時。穩妥把握輿論引導的時度效。直面社會熱點難點焦點,及時跟進、深入分析,主動發聲、解疑釋惑,有效引導社會輿論。
(二)強化系統思維,善于辯證分析
在信息化、全球化時代。社會關聯度和系統性更為強烈。所以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改革開放是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加強各項改革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研究”。我國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各項工作、備類要素相互交織。牽一發而動全身,只有堅持系統思考、科學統籌,才能形成強大合力,將改革事業順利推向前進。
強化系統思維。首先要有全局意識、協同意識,要深入研究各領域的關聯性和各項改革舉措的耦合性,形成調查研究的合力;其次,要加強策劃統籌。既要有長期規劃和總體框架,也要有具體議題設置。在信息碎片化時代提升內容品質;再次,調研和報道要把握好力度與節奏,加強不同調研的配套和銜接。
當前國內外各種矛盾相互交織。新問題層出不窮,需要強化辯證思維,善于辯證分析,避免陷入形而上學。防止孤立、靜止,片面地看問題。辯證思維滲透于習近平同志治國理政方略中。他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強調:“在推進改革中,要堅持正確的思想方法,堅持辯證法”。
首先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罢{研的過程必須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精心分析和研究的過程”。無論做決策參考,還是傳播信息、引導輿論,新聞媒體都需要沉得住氣、潛得下心,不要為一時一地的表象所惑,抓住“本質真實”,“找到事物的本質規律,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辦法”。
要堅持一分為二地看問題。作為社會晴雨表和風向標,新聞媒體更是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善于在“危”中看到“機”、在“困”中找到“路”。在“難”中找到“解”。“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凝聚并放大正能量。
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當前我國改革開放正處于深水區和攻堅期,問題錯綜復雜、矛盾空前尖銳,新聞媒體需要“忙在點子上,謀在關鍵處”,在關鍵點和癥結點上出實招、出妙招。
要用聯系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新聞媒體應該具有開放的胸懷和寬廣的眼界,在全面把握不同領域、區域、要素的普遍聯系中立意謀篇。在繼承與創造的有機統一中提高調查研究的前瞻性。新聞媒體作為社會嘹望哨,要善于發現新事物、傳播新觀念。用前瞻性的報道引導社會。
(三)強化創新思維,豐富調研手段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習近平同志也多次強調創新的重要性??梢哉f,面對當前復雜的改革環境、艱巨的發展任務,今天的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創新驅動、創新發展。
“調查研究方法也要與時俱進”。習近平同志強調,“加強調查研究工作。必須積極探索新時期調查研究工作的特點和規律”。
我們黨有著豐富的調查研究經驗。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調查研究方法,如召開調查會、研討會、走訪調查、蹲點調查、典型調查、實地考察等。習近平同志指出,對這些調查研究方法加以繼承和完善的同時,“要適應新形勢新情況特別是當今社會信息網絡化的特點”,“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新情況”,“進一步拓展調研渠道、豐富調研手段、創新調研方式,學習、掌握和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調研方法”,“善于運用科學的調查方法,綜合運用經濟學、社會學、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等多學科理論”?!疤岣哒{研的效率和科學性”,從而“為正確決策提供全面、翔實、可靠的信息和數據”。
在具體實踐中,他指出,“我們要根據調查任務和要求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調查方法,把微觀調查和宏觀調查結合起來,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結合起來,大膽創新,多管齊下。提高調研工作的效率和調研成果的質量”。
新聞媒體要強化創新思維,在堅守“好新聞是用腳走出來的”理念的同時。調查研究也要努力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通過拓展調研渠道、豐富調研手段、創新調研方式。如把現代信息技術(如“大數據分析”)引入調研領域,提高調研的效率和科學性。實現調研深度和效度的最大化。同時,要用好調研成果,遵循新聞傳播規律,挖掘現實鮮活素材,學習群眾生動語言,善于運用數據可視化、H5頁面等新媒體方式呈現,把思想性、新聞性、可讀性有機結合起來,把調研成果轉化成優秀新聞作品。
三、著眼實效長效構建調研制度強化調研風氣
面對有待求解的種種問題,面對中國發展特殊復雜性的一系列“怎么看”“怎么辦”,新聞媒體要通過長效機制和務實作風,促進調查研究深入深入再深入。
(一)求真務實,提高調查研究的時度效
習近平同志從政以來。一貫強調求真務實。這不僅是他的執政風格和工作作風,也是他調查研究實踐和思想的鮮明個性。他認為,衡量調查研究搞得好不好,“關鍵要看調查研究的實效??凑{研成果的運用,看能不能把問題解決好”。調查研究必須具有現實針對性和可行性,“調研形成的建議必須兼顧需要和可能”,“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要切實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有較強操作性,做到出實招,見實效”。
他還指出,對多數調研成果而言,提高針對性也就意味著“時效性”,對熱點問題、重要問題,必須集中力量,快速反應,及時調查,積極謀思路、出點子、想對策、拿建議、解難題,滿足決策之需?!拔漠斊鋾r,一字千金”,“生逢其時”才能“謀當其用”,倘若時過境遷,工作重心轉移,才慢騰騰地拿出調研成果,即使寫得全面、正確、深刻,也為時已晚,難有大用。這些論述對新聞媒體提高調查研究的“時度效”有重要指導意義。
(二)堅持群眾路線,完善調研常態化工作機制
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要做好調查研究,就必須堅持群眾路線,“通過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我們可以了解群眾在想什么、盼什么、最需要我們黨委、政府干什么”;“多層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調查了解情況”;“基層、群眾、重要典型和困難的地方,應成為調研重點,要花更多時間去了解和研究”。
新聞媒體作為重要信息觸角和溝通橋梁,要繼續深化“走轉改”。不僅“身入”基層,更要“心到”基層,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聯系,防止“做客式”調研,真正傾聽到實話、反映出實情、研究出實招。要加強調研基地建設。媒體領軍人要率先垂范。組織采編人員深入采訪調研。使報道真正來自基層、來自實踐、來自人民。要完善重點選題策劃機制,以重點選題匯報會等機制。積極調動新聞工作者立足全局策劃有分量的調硐選題,精心組織實施。突出報道針對性、增強思想性、體現創新性。
(三)積極構建涵養調查研究傳統和作風的政治生態和激勵機制
習近平同志重視調查研究的長效機制,積極構建有利于加強調查研究傳統和作風的政治生態。通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扭轉不正之風,強化主體自覺和主體責任。通過堅持和完善“先調研后決策的重要決策調研論證制度”“領導機關、領導干部的調研工作制度”“領導干部的聯系點制度”,切實抓好貫徹落實,形成剛性約束。讓人民群眾感受到“黨的好傳統又回來了”。這些經驗是新聞媒體做好調查研究制度保障的重要依據。
在具體操作層面,新聞媒體應加強對調查研究的考核激勵。進一步突破調查研究中存在的“困境”,讓考核機制最大限度產生正向激勵,為記者編輯進一步擺脫束縛,放開腿走出去、走下去。創造更好的制度環境。讓新聞工作者的觸角深入到全國、全世界各個角落,要著力培養一大批調研型、專家型編輯記者,當好黨和人民的“喉舌”“耳目”與“智庫”。(作者單位: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傳播戰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