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小廣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全國兩會期間,習總書記重要講話也在參會政協委員中間引發熱議。
全國政協新聞出版界別的小組討論中,委員們談了對總書記講話以及媒體融合相關議題的思考。《中國記者》雜志記者在會議間隙對其中一些委員進行了專訪。同時,為促進社會各界與新聞界的交流,記者還采訪了社會科學、婦聯、全國總工會等界別的委員,請他們談了對新聞媒體及當下宣傳報道的看法、建議和期待。
一、唱響主旋律,以人民為中心,提升業務能力
(一)各報有差異,同奏主旋律。
黃揚略(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報業集團原黨組書記兼社長):黨報姓黨,理所應當,不姓黨姓什么?黨報,是個系列,不僅包括黨委機關報,也包括都市報、晚報、新媒體、網站等市場化媒體。我在深圳報業集團工作時曾有個比喻:《深圳特區報》是穿“干部服”的黨報,《深圳商報》是穿“西服”的黨報。《晶報》是穿“牛仔服”的黨報,《深圳晚報》是穿“休閑服”的黨報,深圳新聞網是互聯網上的黨報。風格不一樣,但都屬于黨報。黨報集團,應是一個“交響樂團”:黨委機關報《深圳特區報》彈鋼琴,定主調;綜合性財經大報《深圳商報》拉大提琴;都市類的《晶報》吹笛子;休閑類的《深圳晚報》拉二胡。他們音色各異,共同奏出豐富而渾厚的主旋律。
理解黨報姓黨,關鍵是要搞明白黨、人民群眾和黨報之間的關系。黨是代表人民利益的。黨報則是黨的喉舌耳目,是“用筆的軍隊”,黨報是通過宣傳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來為人民服務。用旬俗話來比喻:黨報的“老板”是黨。絕對向黨負責,絕對聽黨指揮;黨的“老板”是人民,絕對忠誠于人民利益,向人民負責。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媒體的黨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
(二)以人民為中心,提升業務能力。
白巖松(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電視臺主持人):黨媒一直都是姓黨,同時強調人民性。這兩者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不可偏廢。從幾家主流媒體的名稱就能看出來:我最早供職的單位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共中央的機關報叫《人民日報》,都有“人民”兩個字。習總書記的講話也是不斷在強調這一點。在當下這個時代,媒體人必須將二者統一起來。
媒體應當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世界上任何國家的媒體都是講政治的。我長期參與中日媒體對話,發現日本媒體非常講政治,捍衛國家利益。美國媒體同樣如此。對于媒體來說,講政治要通過講業務的方式來體現。因為直接照搬照抄政治口號。只會把受眾趕跑。尤其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越來越通過具有隱私性的手機屏幕獲取信息。媒體只能通過改進內容去吸引受眾選擇你,而無法強行要求受眾看什么。這也意味著必須更加尊重新聞傳播規律,提升業務能力。
汪暉(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所長、人文學院教授):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是因為黨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的喉舌,媒體應當傳播人民群眾的聲音,這也是實現人民民主的要求。其實就是要堅持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到群眾中去了之后,還要深入群眾。不能曲解群眾表達,不能代表群眾表達,要讓群眾自我表達,讓普通工人、農民來發出自己的聲音。
吳江(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原院長):黨報姓黨,要從服從對象和服務對象兩方面理解:一方面,作為黨的喉舌,黨報是黨的服從對象。承擔向全民宣傳黨的政策的職責,要聽黨指揮、立場鮮明,該支持的應該明確支持,該反對的應該明確反對,不能被公開唱反調的個別網絡媒體和所謂的“公知”牽著鼻子走;另一方面,黨報委為群眾服務。宣傳群眾,動員群眾,相信群眾。6億手機用戶就是6億媒體,個人感覺目前黨報對群眾的宣傳動員還不夠。面對一些謠言,特別是新媒體上的謠言,黨報應該用多種多樣的方式及時澄清。
(三)“聯接中外,溝通世界”,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王庚年(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臺長):習近平總書記在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要“聯接中外、溝通世界”,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認真學習領會,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切實承擔職責使命。作為對外傳播的國家媒體。國際臺正在著力打造現代綜合新型國際傳媒集團。第一是全球化布局,目前國際臺已與全球100多家主流媒體保持長期穩定的合作。取得明顯成效;第二是綜合化傳播。國際臺已形成包含音、視、網、報、新媒體等多種媒體手段和漢語教學、影視譯制、媒體外交等多種業務形態的綜合化傳播格局,像國際臺譯制的《媳婦的美好時代》等優秀影視劇受到非洲觀眾熱捧;第三,本土化打造,包括制作團隊本土化,關注本土受眾需求,用本土語言制作節目,用本土受眾熟悉的方式講中國故事;第四,品牌化傳播,品牌就是公信力,沒有品牌媒體就難以有效傳播中國聲音。
二、推進媒體融合,既要靠政策也要靠內生動力
(一)媒體融合的關鍵是體制機制改革
馬利(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提案委員會委員、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人民網原董事長):習總書記到人民日報社等三家中央新聞單位調研,并就新聞輿論工作發表重要講話,說明中央高度重視新聞輿論工作。學習總書記講話,我覺得他說的其實也是媒體行業的供給側改革。時代變化,受眾需求也在變化,我們已經進入融媒體時代。今天《人民日報》不僅僅印在紙上,也在客戶端上,已經滲透到所有地方。媒體需要供給側改革,根據受眾行為和偏好來進行個性化、對象化、精準化傳播,增強傳播受眾的參與度、滿意度。提升人民群眾在知情、表達、監督和參與方面的獲得感。
目前媒體融合的關鍵不完全在內容,而在于體制機制的改革。以往網絡新媒體在媒體內部處于邊緣位置,因為身份、待遇差別人才不愿意進來,現在網絡的地位和影響力在慢慢提升。情況有所改變。此外,傳媒現代企業經營管理體制和激勵機制創新問題也需要進一步完善。總之,推進媒體融合改革,一方面需要國家下決心,出臺政策;另一方面也要靠媒體自己努力探索。
(二)尋找內生動力,推進媒體融合改革
王庚年(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臺長):廣播是傳統媒體中的傳統媒體,所以國際臺比較早提出媒體融合的概念,在2005年就提出三個轉型:一是從傳統傳播轉型為現代傳播;二是從單一媒體轉型為綜合媒體;三是從對外宣傳轉型為國際傳播。從媒體發展趨勢和規律看,媒體融合的大方向是必須堅持的。
卞晉平(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駐會副主任、《人民政協報》原總編輯):說到底,媒體融合是媒體怎么運用現代技術和現代理念。承擔起引導社會、弘揚正氣、增添正能量的社會責任。這次政協小組會上大家對這個問題感到焦慮,這是好事,說明都看到了問題。但我認為,目前還未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舉措。現在一些媒體融合方面的調研,提出的對策無非是提高認識、政策傾斜,說到底沒有講到內生動力。任何事業沒有內生動力,只靠外部扶持是永遠不能成功的。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講話指明了原則和方向,具體怎么落實要靠新聞單位自己努力探索實踐。現在中國的媒體,無論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面臨向前發展的拐點。媒體融合是一個歷史課題,也是一個實踐課題。我相信我們中國。一定能解決好這一課題,迅速走在世界前列。
黃揚略(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報業集團原黨組書記兼社長):市場意味著讀者、發行、廣告,占領陣地就是要占領市場。要靠主流文化來占領陣地和市場。《深圳特區報》和《廣州日報》是全國少數幾家賺錢的黨報,就是靠主流文化占領了陣地和市場。怎么靠主流文化?就是“三貼近”“走轉改”。黨報要改掉高高在上,貼近群眾;改掉干巴巴,貼近生活;改掉空談,貼近實際。辦好黨報的根本目標和最高境界還是融合,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同群眾的民生、民意、民情真正融合在一起。
現在報業集團業績下滑得很厲害,但在營收不斷下滑中,還要做看不到盈利前景的新媒體。我認為,傳統媒體要發揮自己的優勢,通過言論和專題來應對這種局面。我在擔任《香港商報》社長時做過這樣的試驗,效果很好。黨報要守住陣地,發出黨的聲音,就要靠言論。言論是黨報履行職責和使命的重要形式。
三、期待媒體更好履行職責使命
(一)多關注受改革影響的基層群眾,有效反映群眾呼聲
盛明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林水利工會主席):我們工會目前主要關注去產能、供給側改革中職工權益維護問題。我希望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也應該聚焦改革發展過程中的主體力量,那就是廣大人民群眾。現在主流媒體的宣傳引導做得不錯,主旋律堅持得很好,但在反映基層職工群眾需求、把群眾意愿跟決策層銜接上,我認為還有待提高。
主流媒體要把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基層群眾存在的共性困難和問題,通過特殊渠道向決策層反映。使決策和老百姓的意愿桕結合;同時,引導社會輿論去關注這些群體。特別是他們的就業問題、民生基本保障問題,促進問題的解決。如果相關部門的作用沒發揮到位,媒體還應該呼吁、監督問責。基層群眾在輿論場中的聲音是最弱的。主流媒體關心這些問題,既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也是凝心聚力,引導社會形成合力。
(二)重申新聞真實性與基本新聞倫理
白巖松(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春節期間兩起新聞失實事件,我覺得不是哪一類媒體的問題,傳統媒體也有新聞失實。不管誰在用什么樣新的技術手段做新聞。都應該遵循基本的新聞倫理,而真實性是最基本的原則。我記得20世紀80年代學新聞的時候,新聞界非常重視把關人、守門人在整個新聞傳播鏈條上的作用。國外編輯的門檻很高,地位高于記者,因為他是媒體鏈條的把關人。可是感覺進入新媒體時代,很多過去的規矩就不強調了。所以我覺得需要重新強調新聞的規律是什么,媒體的規矩是什么。其實,媒體最核心的東西一直沒變。
汪暉(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所長、人文學院教授):我連續幾年關注農村教育問題,今年關于鄉村教師的提案是到江西、貴州調研的成果,馬上還要去四川、安徽繼續調研以完善。我感覺媒體對這個議題關注度還不夠,都在關注商業、娛樂話題。現在調查性新聞越來越少,而媒體調查對于了解真實社會狀況非常重要;現在很多媒體對網絡的依賴越來越高,不斷出現新聞失實和辟謠,這是個大問題。還有,媒體也需要恪守基本倫理。報道應當與當事人核實。但一些媒體沒有做到這一點,我自己就碰到過這樣的事情。
我還看到一個不好的情況,就是有些主流媒體的輿情報告可能會誤導決策層,比如某主流媒體下屬雜志做的社會思潮輿情。我看了覺得極不準確,而且給人一種代表某一方、不夠客觀的印象。這對知識界的討論是不好的,對國家也是不好的。某種程度上,媒體也在折射社會權力的譜系,所以還要發揮公共空間和論壇的作用,容忍不同的討論聲音。
(三)關注婦女權益保護,增強性別意識
楊佳(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常委、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媒體在反對家庭暴力的意識提升、維權、普法等方面有很大作用。這么多年,全國婦聯一直在推進《反家暴法》。家暴的概念,不光是看得見的暴力,還包括像語言等冷暴力,這種基本意識還需要媒體進一步幫助普及。另外,媒體應該多報道中國婦女權益保護。因為女權即人權。女性地位提高了說明這個國家特別有希望。中國在這方面取得很大成績,體現了一種軟實力,有助于中國的對外宣傳。最后,媒體要增強性別意識的宣傳引導。剛剛過去的婦女節,大家都非常高興,但我接觸到的一位餐廳服務員說她不過婦女節,因為她覺得“婦女”這個詞有很多負面聯想。這跟媒體有很大關系,媒體經常錯誤地把“婦女”等同于中老年女性而非全體成年女性;還常常將“大媽”與廣場舞擾民、搶鹽等負面事件勾連,賦予其標簽化含義。我覺得媒體報道應當在概念上更加嚴謹、規范,避免形成性別刻板印象。
(四)媒體應成為法治的宣傳者、捍衛者
吳江(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原院長):媒體除了基本的職業要求,也應有法律的要求,在法治框架下從事新聞宣傳工作。在具體報道中,也要尊重法律,作為法治的宣傳者、捍衛者。比如說要做食品報道,至少得知道、了解食品衛生法。同時,在媒體管理上,應針對不同媒體采用不同的約束方式。無論何種媒體都可以用新聞法律來約束。這種約束與黨管媒體的原則是—致的。有關部門應就新聞媒體的準入、職業道德、活動范圍予以明確,將其置于法治框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