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卉
內容提要 作為地方部市報,《南京晨報》揚長避短,深挖自身資源優勢,重磅打造。小記者站問兩會”特色板塊,以創意策劃為先導。以媒介融合為契機,從內容生產到傳播機制上突破創新,探索出全媒體語境下報道兩會的新路子。
關鍵詞 地方都市報 兩會報道 特色 小記者
一、地方都市報如何在全國兩會報道中凸顯優勢
(一)打造差異化,尋求表達新方式
如何在全國兩會發出自己的聲音?《南京晨報》多年參加全國兩會報道,也有這樣的困惑。經過前期創意策劃,今年重磅推出了“小記者站問兩會”的全新板塊。這一特色板塊,將南京的小學也拉入兩會報道體系,自主設置選題。通過前后方聯動,從形式到內容上找到了創新突破口,呈現出兩會新聞大戰中耳目一新的表達方式。從歷年的兩會報道看。地方媒體內容和欄目設置同質化現象嚴重,《南京晨報》“小記者站問兩會”欄目,主打差異化,具有很強的身份辨識度,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特色。
作為地方媒體參與全國兩會報道的策略,“小記者站問兩會”體現了不容忽視的影響力。14個小記者站學校的問題,引發兩會代表委員們的關注和熱議,南京市市長繆瑞林、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言恭這、中科院院士陳駿、中科院院士邢定鈺、江蘇省教育廳廳長沈健,以及濮存昕、宋丹丹等文化界名人,不僅回應、贊賞了小記者站學校的提問,還在兩會首日封上給晨報小記者親切寄語,總計有20枚之多。新華日報社社長、黨委書記。新華報業傳媒集團董事長周躍敏對晨報這個特色欄目給予了肯定,希望明年兩會能有晨報小記者現場采訪的身影。
(二)放大優質資源,彰顯品牌優勢
“小記者站問兩會”特色板塊的打造,是對《南京晨報》優質品牌資源的深入挖掘。放大自身優勢。精準定位。在兩會報道中才可能一炮打響。
“小記者站問兩會”欄目有著深厚的組織基礎。《南京晨報》小記者團從2003年起步,歷經13年發展,目前已經成為南京市最權威、最有影響力的學生社會實踐團體。目前,《南京晨報》小記者團已覆蓋南京市80%以上的中小學,并在80多所中小學校掛牌南京晨報小記者站。龐大的小記者站組織,是欄目有效運行的基石。
晨報小記者的新聞素養,為欄目的實踐提供了可能性。《南京晨報》小記者的實踐活動每年有兩三百場。在活動中拓展視野,在實踐中鍛煉觀察能力和溝通能力,在采訪中培養新聞敏感,在寫作中提高文字能力,這些養分使得小記者初具“小新聞人”的素養。
豐富的實戰經驗,為欄目的水準提供了保障。晨報小記者參加過很多大型實戰報道,南京“名城會”上采訪各國市長。青奧會上采訪官員,易中天、黃蓓佳、曹文軒、巴赫、劉翔、林丹、孫楊等文體名人、明星,都接受過晨報小記者的采訪。《南京晨報》小記者積極“參政議政”,是一直以來的傳統。每年的省市兩會。都會活躍著晨報小記者的身影。省委書記羅志軍、省教育廳廳長沈健等,都接受過晨報小記者的采訪。近兩年。全國兩會上也開始出現《南京晨報》小記者的聲音。2014年晨報小記者6幅青奧畫上了全國兩會,得到南京市長繆瑞林的逐一點評。2015年,一大波晨報小記者的提問被前方記者帶到全國兩會,得到了代表委員的肯定和回應。今年的“小記者站問兩會”欄目,則是對以前“小記者問兩會”的升級,一改從前個^提問的形式,由晨報小記者站學校統一組織問題,輻射范圍由原來的一個小記者、一個家庭,變成將校園、社會都攪動起來,讓更多的小記者、老師和家長參與進來,使得問題更具代表性和關注面。同時增加了報道的影響力。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內容傳播創新
《南京晨報》以主動求變的姿態。以“小記者站問兩會”的平臺聚合新聞資源。組織內容生產,并通過線上線下立休式傳播,來實現全媒體的轉型。
(一)生產方式:分包創作,調查者也是受訪者
媒介融合在內容的集約化生產方面,不僅表現在傳媒組織的合作,還表現為內容生產的全民寫作。《南京晨報》“小記者站問兩會”將學校、老師、小記者都拉入調查、采訪、寫作體系。形成了全新的內容生產組織架構。
根據流程,小記者站學校要發動全校學生尋找選題。小記者帶著非小記者,學生帶動家長,全校全民加入欄目新聞的前期制作環節。報社相當于總編室,每一個學校相當于一個部門采編室,校長是項目負責人,老師是首席記者,學生則是一線記者,家長相當于新聞觀察員。在“全民生產”的氛圍中,新聞制作的參與者大大增加。
怡馨花園小學有200多名晨報小記者,校長親自牽頭抓選題。派出多位老師進行指導,全校師生商討。并設計了調查問卷在全校一千多名學生和家長中發放,獲取了第一手真實數據資料。拉薩路小學組織五年級的30多名晨報小記者帶領全年級的400多人尋找兩會話題,兩天時間征集了30多個話題。鳳凰花園城小學則組成“兩會新聞別動組”,小組成員在各個學生群里進行調查,還認真采訪了老師和家長們的建議,形成了扎實的調查報告。
“小記昔站問兩會”的內容生產模式。類似于分包,報社負責整合新聞生產資源,并進行后期制作。全媒體時代,個體生產力強大,由無數個體集合成的組織,則會進發出更強大的生產力。以讀者需求為核心,信息選擇、分析、梳理、調查、整合,以及觀點的形成都由學校一站式搞定,這種生產方式節省了報社人力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
這種生產關系,也更接近于新聞源。“小記者站問兩會”的采寫流程中。凋查者又是受訪者,生產者同時又是用戶群體,這種關系使得選題更加真實、接地氣。而調查也更加扎實、接近真相。從選題視角看,小記者站提供的新聞素材大多是圍繞學生群體的,課外補習、學生證的作用,困難班、春假秋假、上學時間、戶外活動、生理課心理課等等,都是和調查者自身關系密切的真話題。從調查路徑看,都是向身邊同學、家長、老師發放問卷或采訪。案例真實,樣本多,因為調查者感同身受,也更容易捕捉到體現民意的觀點。
“小記者站問兩會”這種深入實際的調查,猶為難能可貴。從被動的政治信息接受者。變身為政治活動參與者,小記者們通過搜集一手的真實資料。發出自己的聲音,為決策提供準確翔實并有價值的參考,這是內容生產方式的變革。也是欄目的社會價值所在。
(二)傳播機制:立體化路徑,用戶也是傳播者
媒介融合背景下,“小記者站問兩會”在傳播渠道上也進行了創新。在全媒體環境中。通過線上線下兩條路徑,探索了立體化的傳播方式。
南京晨報小記者團有一萬名在籍小記者。都是《南京晨報》的忠實讀者。和小記者相關度高的“小記者站問兩會”必將受到這一群體的關注。以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來看,線下的傳播度也很可觀。“小記者站問兩會”欄目除了每天在紙媒產品上呈現,而且通過報微結合,在線上形成傳播鏈。“南京晨報小記者”微信公眾號有30余萬粉絲,以中小學家長為主耍用戶群體,每天同步播報“小記者站問兩會”。實現實時傳播。此外,《南京晨報》的新媒體矩陣也聯動發力,通過微博、微信、網站等不同渠道傳播。將有效客戶引流到南京晨報小記者這一個品牌中來。
從傳播軌跡看,“小記者站可兩會”欄目借助新媒體,會在不同的節點爆發增長。以校園為中端,信息生產者又是傳播者,同時也是終端用戶。在這種關系中,讓用戶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傳播。從報社到校園,從校長到老師。從老師到家長。從學生到家長,每一個節點都會不斷助推內容的傳播,班級QQ群、學生群、老師群,校園的官微、網站,教育部門的公眾號等,都在不同節點上形成了傳播力。
“小記者站問兩會”因為話題的相關性和貼近性強,因此線上傳播精準鎖定有效用戶,形成特有的傳播鏈。可以說,借助新媒體,“小記者站問兩會”實現了精準分眾傳播。雖然受眾不是全體,也沒有以“大多數”為原則,但是對于避免兩會報道容易出現的空泛,提高有效閱讀率,這樣的分眾傳播有著切實的作用。(作者是《南京晨報》主任記者,小教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