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保山 楊麗
2016年全國兩會報道中,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整合了旗下《新華同報》《揚子晚報》《南京晨報》、中國江蘇網、“交匯點”新聞客戶端等報媒、網媒、新聞客戶端和微媒體矩陣資源,組建精干團隊,參與兩會報道,報道團隊做到統一指揮、統一平臺、統一考核、統一著裝、統一LOGO。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我們也從單純的文字報道,向文字、圖片、視頻等全媒體型記者轉型。
一、轉型“多面手”
去年兩會期間。自拍桿、谷歌眼鏡大熱,今年媒體的“技能包”進一步升級,比如360度全景VR相機,為多角度、立體化呈現兩會提供了有力的視角支持。新華報業“交匯點”客戶端推出的“全景看兩會”欄目,對政協首場發布會、江蘇代表團開放日進行全景報道,讓受眾與兩會有了更親密、更全面的接觸。
前幾次參加兩會報道時,我們跟團記者只需負責文字和攝影采訪,稿子寫成后,發給編輯即可。今年,除了傳統的文字和圖片報道外,跟團記者還要錄制兩會微視頻,集納代表、委員的精彩觀點。兩會期間,報道團隊采訪了近百位江蘇的代表委員,一次采集,多端發布,多元呈現,文字、圖片、微視頻等全媒體新聞報道形式全都用上了。
除了報道形式的多樣化外,今年新華報業對發稿速度要求更高,集團旗下的報、網、客戶端、微媒體矩陣進一步融合。所有記者發稿上傳到集團兩會報道QQ群和中央信息廚房內,供集團旗下多家媒體自主選稿。相較于報紙的滯后。網站和客戶端、徼媒體對于記者發稿速度的要求更強。隨團記者參與了交匯點對江蘇團開放日進行的全程圖文直播,在現場認真記錄代表發言和記者提問、代表回答情況,攝影記者、文字記者各司其職,第一時間將現場情況,通過網站、新聞客戶端、微媒體傳遞出去。
兩會期間。中國江蘇網在首頁開辟2016兩會專區,將首頁頭條、副頭條、要聞前4行整合為“兩會專區”,集中報道全國兩會。同時,通過手機報推送圖文快訊編發,形成Pc端和移動端同步呈現,全景式、全媒體報道兩會盛況。網站大型新聞專題《新航程開局十三五》,開設了“今天我主持”“兩會聲音”“兩會微策劃”“兩會圖解”“曉說兩會”等12個欄目。記者不但要采寫文字稿件,還要拍攝圖片報道和視頻報道供這些欄目選用。
什么是供給側改革,工匠精神的內涵是什么……為了更好地傳遞兩會聲音,記者們一邊采訪,一邊學習,和在后方的團隊整合兩會熱點新聞,制作成聚合圖解和微信呈現,在中國江蘇網《兩會微視角》里,對互聯網時代需要“工匠精神”“八大看點”讀懂慈善法草案、2016反腐新期待等兩會熱點,進行詳細解讀……
二、跨界當主持
為創新兩會報道,深化媒體融合,今年,新華報業傳媒集團繼續推出全媒體網絡訪談欄目《今天我主持》。14位資深記者。走進在北京搭建的兩會演播室。跨界擔當訪談節目主持人。深度對話代表委員。推出訪談14期。30位代表委員受訪,話題涉及環保、就醫、食品安全、教育、文化惠民等方面。訪談內容在《新華日報》《揚子晚報》《南京晨報》專版刊登并附上視頻訪談的二維碼。視頻內容則直接在中國江蘇網、交匯點兩會專題聯動刊發,并通過微博、微信即時傳播。
文字記者第一次“觸電”或者說是“觸網”,一個字形容:“怵!”,從來沒想過有一天要走到臺前,面對鏡頭。這是最出乎意料的一次全媒體體驗。最讓人心跳的“跨界”挑戰。
從接到任務的第一天起,到節目播出、文字稿刊登,前后持續近10天。記者們忐忑焦慮緊張自不必說,訪談對象約請、提問反復推敲、準備行頭,甚至如何確保采訪對象在北京的晚高峰按時抵達演播室,都必須全程跟進。訪談短短30分鐘,可能付出的時間30個小時都不止。
跨界最難的,還是自身轉型,寫了十幾年稿子。習慣凡事先過腦子,落筆成文;而不是先過嘴巴,出口成章。所以,主持口才關要過,現場調節把控關要過。總之,看著容易,實則很難,“功夫在詩外”。平時看電視,經常感到一些主持人形象不錯,就是缺點思想。而我們這些文字記者可能有點思想,但心理素質不如人家。到這次上視頻。文字、聲音、圖像齊全了,是不是能叫全媒體記者了?似乎形式上有了,但還遠著呢。拿起筆能寫新聞報道,端起相機能拍新聞圖片,扛起攝像機能拍電視新聞,這些技能還得再學習。當然。最主要還是一個意識問題,要學會用多種手段把采訪精華表現出來。訪談嘉賓、全國人大代表劉瑤說,視頻訪談讓報紙延生了觸角,見報又見人,讀文又聽聲,傳統媒體創新轉型的努力值得贊揚。
“媒體融合”被寫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記者在兩會采訪現場,親身感知著媒體融合的步伐,親身體驗“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的效果。回顧今年的兩會報道,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已經從簡單的媒體功能疊加,走向利用各自優勢的深度整合,充分發揮了傳統媒體記者的業務優勢,有機融合了新媒體多元表達的優勢,豐富了兩會報道的呈現形態,也放大了記者創新表達的能力。兩會報道也是對記者的一次磨練,轉型不是一蹴而就的,將促使記者今后不斷加強業務學習,成為掌握“十八般武藝”的全能型媒體人。(作者單位:新華報業傳媒集團中國江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