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業內普遍認為,2016年可能成為“VR元年”。作者介紹了財新視頻團隊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報道新聞的探索案例和經驗思考,
關鍵詞 VR 新聞報道 財新傳媒
一、2016年,虛擬現實技術迎來“元年”
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 Reality,以下簡稱“VR”),是一種可以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仿真系統。業內普遍認為,2016年可能成為“VR元年”。
自上世紀發明至今,VR已經歷數十年發展。該技術最初應用于電視游戲,能夠給予玩家更多身臨其境的體驗。之后,3D影像、能應用于360度視野范圍的視覺跟蹤技術,使得人類對于畫面的感知升級到另一個時間與空間的層次。
從2014年開始,VR在全球快速升溫:社交網絡巨頭Facebook以2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虛擬技術公司Oculus VR,三星、HTC、sony等公司也大力發展VR技術。
高盛集團最近發布報告認為,“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業務有可能像個人電腦的出現那樣改變整個游戲規則”。
二、新聞傳播領域中的VR應用
在新聞報道領域,全球范圍內有ABCNEWS、美聯社、《紐約時報》《經濟學人》等新聞類機構,國內有新華社、《中國青年報》、財新傳媒等新聞類機構以不同形式較早對VR進行了探索。
早期VR報道的主要表現形式為全景視頻,報道題材有敘利亞戰爭引發的難民危機、非洲埃博拉疫區、尼泊爾地震等等。盡管《紐約時報》已率先推出“NYTVR”等獨立APP,但在VR報道的呈現方面,國內外并無明顯差異。
作為國內較早應用VR的媒體,財新傳媒2015年9月推出中國首部VR紀錄片《山村里的幼兒園》。
同時,財新提出VR紀實新聞報道的計劃,并蝴時間內完成一系列vR新聞報道。
財新傳媒在將VR與新聞和紀實內容結合過程中主要有三方面的思考:第一,VR影像傳達,用虛擬手段將場景更真實地還原現實這一特點,與新聞報道所追求的“真實”本質是相符的。VR技術的呈現“浸入式”特點可以增強觀眾的體驗;第二,內容表現方式,其與新聞視頻、新聞紀錄片、紀錄片等紀實類影片類型在視聽語言(AudlO-VISUallanguage)的原理方面更相通;第三,優質的VR內容需借助先天積累和團隊整體素質來保證,財新等媒體應根據自身資源篩選目前適合VR呈現的話題,易于過渡。
三、VR報道的選題與流程
財新目前已完成的VR新聞,既有綜合社會紀實及社會現象觀察類,也有輕量級調查報道,還有一些趣味性的體驗式及花絮報道。那么,如何操作一個VR選題?
(一)VR報道的選題
VR報道的選題,是在原有新聞選題基礎上結合VR的視覺呈現特點而綜合確定,遵循“文字報道-視頻報道-VR報道”三步走的邏輯路徑。
通常情況,選題的第一輪評估會從題目的價值、典型性、重要性、稀缺性、社會焦點、新聞熱點、趣味性及報道對象影響力,結合其背后意義、自身資源與可操作性來判斷合格選題,之后挑選可以進行視頻報道的,最后從中聚焦于最適合VR呈現的題目進行討論。
在此階段,還需考慮早期VR技術一般不善于表現細節,并對人物呈現有特殊要求,且拍攝設備對拍攝條件有特別限制。另外,視頻時代可以使用推拉搖移以及快速剪輯完成鏡頭語言式的敘事,而在VR時代,這種慣性思維往往會成為阻礙,效果不盡如人意。因此。適合傳統視頻新聞報道的題目,并非一定就比文字報道更容易轉化為VR報道。有些情況下,部分題材會從文字報道直接過渡到VR報道。因此,VR選題篩選,要求記者和編輯具備較高的視聽語言基礎與影視背景。
綜合來說,環境類較大場面的事故或災難突發事件是VR新聞報道必考慮的選項,例如深圳山體垮塌事故專題報道、濰坊海化純堿廠潰泄、尼泊爾地震等;
而像春運這種感染力較強的社會焦點。也是必考慮的題材,因為這會驅動觀眾跟隨報道“身臨其境”去體驗;
一些展現一般人不易于到達環境的選題也較為適合VR報道。這類報道對時效性要求較低,需要著眼于更好地呈現。在歸類上偏節目型視覺產品;
盡管財新對新聞取材有自己的范圍,但泛娛樂報道在VR報道中同樣會吸引較多關注。一些明星光顧的電影節,如較有沖擊力紅毯部分,也可以進入VR選題范圍,美聯社在這方面有所嘗試。
(二)VR報道的流程
盡管VR報道較為復雜,但同樣要求其時效性。這就必須考慮犧牲一些較細致的攝制或難度較大的表現手法。以滿足消息的快速發布;同時,必須保證信源準確、事實準確,盡量使用小篇幅完成大容量內容展示。
VR報道涉及到寫作的部分,會結合5W原則,但并不嚴格遵循倒金字塔結構等經典新聞文本寫作,要求結構嚴密,層次分明,表意明確;主、副題、摘要等傳統發稿模式可被繼續延用。
同時,VR報道遵循新聞性第一的原則。不能因為視覺效果忽略報道核心,不能變為技術展示,這樣報道便失去其核心價值。
以深圳山體垮塌為例。在深圳光明新區山體垮塌事故中,財新視頻團隊第一時間趕赴事故中心,連續作戰三個晝夜,完成了“深圳山體垮塌事故”VR系列專題報道。該系列報道包括《深圳垮塌事故現場黃金72小時營救》《深圳垮塌事故救治醫院探訪》等六條VR新聞。從救援、安置、醫護、周邊施工情況等多個角度完成攝制。本次事故報道,澎湃新聞采用了VR航拍,新華社采用了VR記者帶入式報道。與財新的專題共同組成中國VR首次突發事件集中報道。
本次報道中,財新視頻團隊現場策劃、制定拍攝計劃,延續在重大突發事件中客觀、深入和多角度的報道特點。每個單獨的題目都要注重新聞事實的挖掘。具備獨立價值;同時。組合在一起為觀眾還原事故全貌。而且,VR報道團隊深入事故中心區域,這種突破能力是對記者的基本要求。
四、VR報道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一)狹小空間,VR難以展現全景
2016年的春運VR專題報道名為《離·聚》,拍攝分為四條主線,分別為:北京通州失蹤孩子的母親張秀紅、北京至鄭州的火車上、貴州銅仁農民工回家團圓以及接父母來京過年的“逆春運”家庭。
拍攝過程中,團隊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由于VR展現的是全景。因此在相對小的空間范圍內,無論機器怎么擺,最后拍到的畫面都會十分相似。
這一點在張秀紅的拍攝場景中體現很明顯,受到當時光線原因的影響,百分之九十的素材拍攝都是在張秀紅大約七八平米的出租屋里。盡管拍攝機器放在不同的點,要求主人公做出生爐子、做飯、用電腦等不同的活動,但觀眾角度仍然會覺場景單一,這是和傳統視頻報道有很大的區別所在。
針對這一點,如果條件允許,建議多拍差別大的場景以保證足夠的素材量。比如室內、室外、天色的變化。體現不同的場景感受。例如在火車上的拍攝,拍攝白天的車廂和夜晚的車廂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二)VR拍攝環境下,難與采訪對象交流
出于多種因素考慮,有一類偏紀錄片的VR人物報道設定為采訪者不出鏡。這類設定的缺點是采訪對象在VR拍攝環境下的講述由于沒有對話的對象,往往有些不夠自然。
躲起來問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受環境限制,在火車上的拍攝中,團隊嘗試采取了把機器放在中間,給目標采訪群體問題,引導其自由對話。前期呈現仍然不算理想,被采訪者難以按照完全理想化的方向交流,帶不出需要的信息。
團隊總結經驗,在當下拍攝環境。找一個環境中的人替代記者的角色,去和被采訪對象聊。例如,在火車上找一個務工回家的年輕人,讓他帶著團隊的問題去和被采訪者聊,但這個方法會有一定的隨機性。
除此之外,為了鏡頭和敘事的連貫,需要有為補充故事情節的特殊安排。例如在拍攝貴州一對回家夫婦的時候,我們就要計劃好,如何既拍攝到他們在車廂內的畫面,又拍攝到他們下車,與孩子重逢的第一個畫面,這需要多線運行或找畫面填補。
(三)VR報道未充分考量新聞價值
在濰坊海化純堿廠潰泄報道中。財新視頻團隊經過開會討論。決定進行報道的原因有三:第一,現場盡管并非危廢泄露,但不排除次生污染等風險;第二,該廠屬于財新跟蹤觀察區域,并曾有內容和視頻儲備,需要現場核查地點信息,以做進一步研究;第三,話題適合視覺呈現。
因此,在事發當日,財新團隊便及時趕到濰坊。在事故現場。發現大量的白色液體堿渣已布滿廠區,車輛、建筑物和其他設施均浸泡其中。團隊提前攜帶了防化服及雨靴,經過安全檢查后發現沒有有毒物質直接侵害身體,便由記者手持輕型VR設備趟水進入事故中心進行報道。
盡管如此。我們總結認為報道略顯單薄,原因是新聞價值還有待提高,但這是由事件本身性質決定。再次印證了VR報道的核心是新聞價值。
VR作為新興技術擁有更多可創新的空間,VR新聞報道需要重視創新。才能獲得更高量級的影響力。
首先,在內容生產上可以繼續創新。例如,財新在山村幼兒園題材的合作團隊VRSE,為U2完成了一首音樂錄影。這部影片去全球采集拍攝,利用VR全景的特點把不同場景進行超現實的組合和變化。在基于事實的新聞報道中,仍然可以在資料使用上進行整合。
其次,在技術上也有創新空間。如《經濟學人》雜志在伊拉克的報道中采用三維建模結合實景的方式。充分發揮了VR特點。而在互動新聞報道中應用游戲引擎,未來也將是vR新聞報道的趨勢。
此外,從VR產品的傳播到營銷等整體戰略創新,則為媒體行業帶來新的發展契機,也是新聞機構首當其沖需要考慮的轉型突圍方向。(作者是財新傳媒視頻總監制邱嘉秋,本文感謝侯月燭給予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