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銅鼓舞是壯族村民一項傳統的民間舞蹈,也是壯族的一種文化,經歷了千年的風雨洗禮而不衰,一直保持著銅鼓舞的風采。我國銅鼓舞的分布地區比銅鼓的分布地帶更為集中,主要分布在滇東南文山州的富寧、麻栗坡縣地區等壯族村寨。本研究通過文獻資料法、實地調查法、邏輯推理法、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對文山壯族銅鼓舞的起源進行研究,得出壯族銅鼓舞源于生產勞動、宗教祭祀、生活娛樂、軍事戰爭,是壯族人寶貴的文化財富。
【關鍵詞】壯族;銅鼓舞;起源
壯族銅鼓舞來源于文山州的廣南、麻栗坡、富寧、西疇、馬關、邱北等縣的壯族村寨,銅鼓舞的起源及發展,民間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包括有源于祭祀,有源于娛樂,有源于部落戰爭,有源于禮儀,也有多種祭祀而產生的,還有戰國和西漢晚期考古學家對銅鼓的探索。銅鼓的來歷以及銅鼓的社會功能主要是我國南方一些少數民族及東南亞部分民族的一種民間樂器,作為樂器問世的它的主要功能當然是作樂器演奏和舞蹈伴奏。一般情況下擊鼓都是與歌舞并作,尤其是在傳統節慶歡樂日子,擊銅鼓與跳銅鼓舞是作為一個群眾自娛性的整體項目來呈現的。到目前為止,在文山州境內發現的銅鼓和銅鼓舞已經很普遍,其數量多,分布區域廣,流傳悠久,是一個發展較為成熟的銅鼓群,與其他地區和其他民族的銅鼓舞相比,擁有獨特的一面。發展到現在的銅鼓舞已經成為本地的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作為傳統體育項目的銅鼓舞具有健身健心、娛樂趣味、經濟效益、教育延續、觀賞評價等社會文化功能。
一、壯族銅鼓舞的起源
1、源于生產勞動
壯族村民多居在多水的地方,主要種植水稻;舞蹈多數與農事有密切聯系,壯族的銅鼓舞也一樣,此舞蹈表現的種類多屬稻作文化,如開墾、栽秧、撒種、采摘、收割、打谷等;春耕、夏種、秋收、冬藏,一目了然地用身段、手勢表現出來,給人以鼓舞,以向往,充滿生機;栩栩如生地把農業生產活動過程再現出來。如以稻田為主,牛是村民生產勞動的主要工具,壩田、播秧等等生產過程中都需要牛的配合,牛在農業生產中發揮的作用最大,此后為了敬重牛壯族人民在耕作壩田的過程中,累了就停下手中的活,三五成群的打泥巴架,逐漸成為一種放松娛樂的方法;還進行組織打泥巴架比賽,逐漸演變到泥巴節。為了敬仰水牛,人們在銅鼓上刻下水牛的圖紋,意表對水牛的敬仰和感恩,因此人們對牛尊崇為神靈而加于崇拜。
2、源于祭祀活動
在古代社會,銅鼓舞是氏族部落鎮壓妖魔鬼怪,消災求福,保佑平安,保護村寨,是轉危為安的部落吉祥之舞。日常生活中,銅鼓舞始于原始的自然崇拜,祭祀大自然是壯族人民生產生活的反映,銅鼓舞是當地壯族的傳統歷史文化,蘊涵著壯族先民對自然信仰,有維護民族生存、發展等方面的歷史文化底涵。銅鼓舞還是壯族人民乞求太陽神來趕走猛獸以保佑風調雨順,獲得大豐收時也用來祭祀之舞。在春節期間,每村每戶都會在家進行各種祭祀,先進行敬神,敬完后再進行驅鬼。辦葬喪事也使用銅鼓舞,主要是安慰亡靈,讓神靈聽到鼓聲后引渡亡靈升天;如果祭奠對象是女性,則表演者頭上加戴牛角的頭飾,以示亡人升天后有牛可耕,以溫飽衣食的心愿;如果祭奠對象是男性,則銅鼓演奏者需手腳戴馬響鈴,以示亡人威風八面。在祭祀祖先時也跳銅鼓舞,則是期盼祖先隨著銅鼓的聲音降到凡間,使子子孫孫得到祖先的“庇佑”,祭祀祖先從古代興起并沿襲至今的傳統習俗,以囑咐后輩子子孫孫們遵照族規所規定之日,擊鼓舉族聚會,以祭祖神。
3、產生于生活娛樂
每當節慶、婚慶、生育時壯族人民都要舉行跳銅鼓舞、唱銅鼓歌來慶祝;壯族跳銅鼓舞的時間一般在春節、三月份。如三月份的三月三歌節,主要是青年男女找對象,在這歌節中看到自己喜歡的對象就可以把他帶回家,反應出壯族人民生活的美好。春節期間的賽銅鼓,場面壯觀,激動人心,銅鼓比賽以村寨為界,各村的銅鼓隊,把自己的銅鼓扛到另外村寨附近的小山頂上,雙方隔兩山的谷遙遙相對,帶上很多吃的東西,全村的村民一起到山頂助陣。比賽開始,各擊鼓的隊員,精神抖擻,奮力敲擊,鼓聲震撼山川。助戰的伙伴拿著草笠,為擊鼓者扇涼鼓勁,吶喊助興。圍觀的群眾,滿山遍野,夜間,火把川流不息,場面異常雄偉壯觀。比賽是以銅鼓聲最響亮,打鼓時間最長隊為勝,雙方往往直打到銅鼓聲啞,有一方認輸為止。然后群眾便心滿意足的唱著山歌,排著長隊,高高興興的返回寨子。
4、部落戰爭的凝練
壯族銅鼓舞是氏族部落出征前或勝利后,酋長與民共舞從而獲得神的力量以保衛氏族部落不受侵辱的戰斗勝利之舞。在古代,銅鼓只為部族頭人或酋長所擁有,用于祭祀、典禮、召集部眾和指揮作戰,是掌握和行使統治權利的象征,是地位和財富的標志·《隋書、地理志》:“有鼓者,號為都老,群情推服。”唐代劉恂的《嶺表錄異》中有:“南蠻酋首之家皆有此鼓。”如果失掉了銅鼓,就意味著統治地位的喪失,而繳獲銅鼓則作為勝利的象征。銅鼓作為禮儀重器,又被統治者用作最高文化禮節和權勢象征,北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南丹州(今河池市南丹縣地)刺史卒,其弟莫洪皓襲刺史,以銅鼓三面進貢王朝,表示對最高統治權的敬意的歸附,因此民間有這樣一種傳說。壯族村民深受封建王朝和野蠻的土司制度的雙重壓迫,災難深重,為了生存,壯族人民反抗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斗爭延綿不斷,銅鼓舞與壯族的自衛求生需要有關,為了有個立足之地,壯族人民們緊密團結,這時銅鼓舞成了維系各村寨關系的紐帶,具有一定的號召力和凝聚力來共御外敵。而壯族社會的基本組織是山寨,由于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消息閉塞,他們便利用銅鼓傳遞信號,一有外敵入侵,目擊者立即報告寨主,寨主隨即敲響銅鼓向全寨及鄰寨報告,于是每個村寨,鼓聲震天,人們以最快的速度集結抗敵。取得勝利后,壯民便聚會歡慶,設下酒宴,跳起銅鼓舞,以示祝賀勝利。
二、結論
壯族銅鼓舞歷史悠久,是壯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把農業生產活動過程再次呈現出來,春耕、夏種、秋收、冬藏,形象生動地用身段、手勢表現出來,給人以鼓舞充滿希望。起源于各種宗教祭祀、生產勞動、部落戰爭、生活娛樂等。壯族人民跳銅鼓舞是對太陽崇拜、蛙崇拜、鳥崇拜、祖先崇拜、大自然崇拜、水牛崇拜等,這種崇拜在銅鼓上都有相關的紋飾。在這些紋飾的背后,特別是太陽神崇拜和水牛崇拜,明顯帶有稻作文化的歷史痕跡。壯族銅鼓舞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自娛性的,是村民集體舞蹈,比較原始素樸粗獷;另一種是表演性的,接近于舞臺藝術,有一定的表演程式。
【參考文獻】
[1] 韓榮培. 水族銅鼓舞探源[J]. 貴州民族研究: 季刊, 1995,1(61):116-119.
[2] 馬 ?薇. 云南邊三縣銅鼓舞管窺[J]. 中央民族學院學報, 1984,3:114-117.
【作者簡介】
楊文杰(1980—),男,漢族,云南楚雄人,碩士研究生學歷,曲靖師范學院體育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民族體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