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期,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國民辦高職院校獲得迅猛發展。但是,由于受一些因素的影響,我國民辦高職院校的內部運行機制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因此,為促進民辦高職院校的健康發展,探討基于混合所有制的民辦高職院校內部運行機制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當前民辦高職院校內部運行機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幾點解決措施。
【關鍵詞】制;內部運行機制
隨著人們受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民辦高職院校的發展也更為關注。從一定程度上講,民辦高職院校在培養專職人才、促進就業和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就目前來講,我國民辦高職院校的內部運行機制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因此,在混合所有制的基礎上討論民辦高職院校的內部運行機制,有助于培養出更多的社會人才,促進其自身的健康發展。
一、當前民辦高職院校內部運行機制存在的問題
1、缺乏健全的內部運行機制
就現階段來說,我國大多數民辦高職院校實行的是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與市場關系的聯系更加緊密。但是該種領導體制實施的時間較短,再加上受投資者認識水平和投資形式等因素的影響,民辦高職院校尚未形成權利制衡系統。大多數投資者將民辦高職院校視為一個企業,并多采用家族化的管理模式,極易出現董事會的錯位和越權,最終使民辦高職院校的內部運行機制出現不和諧和不規范的問題。
2、缺乏對民辦高職院校的合理定位
對于民辦高職院校科學的科學定位,應該是根據其自身經濟發展要求,滿足學生實際的學習要求和社會的發展要求,明確學校的發展方向、目標和工作重心,并開展一系列與高職院校相關的發展規劃活動。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民辦高職院校的規模也在不斷地壯大,也面臨著更多新的挑戰。在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民辦高職院校若要取得競爭的優勢地位,就應在發展過程不斷調整內部管理機制。但是,一方面隨著公辦院校的不斷擴招,民辦高職院校生源的質量與數量都不是很樂觀,且受到一種擠壓式的沖擊。另一方面,由于受辦學目標和專業定位不足等因素的影響,民辦高職院校在教學管理方面的水平難以得到有效提高,在追求學歷還是培養學生能力方面也存在相應的選擇性問題,進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其自身的健康發展。此外,給予發展基礎和現有資源,民辦高職院校投資者與管理者在定位人才培養模式方面也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可以說,若民辦高職院校無法對其進行科學定位,就難以保證其在招生、教學、就業等方面工作的正常運轉,進而使其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3、對“合理回報”的認識不科學
從本質上講,大多數投資者對民辦高職院校進行投資最主要的是為獲取相應的經濟利益,這就使得民辦高職院校的辦學具有較強的經濟性質。從這一方面講,民辦高職院校投資者要求合理回報也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從不同的立場來看,關于民辦高職院校收入與結余的分配以及“合理回報”等的問題也會有不同的答案。一方面,民辦高職院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并且,作為國家實施的一種鼓勵和獎勵措施,民辦高職院校投資者所取得的“合理回報”應有助于高校教育事業的發展,而不能將其完全等同于企業。另一方面,民辦高職院校在財務管理、資金循環、“企業化”管理等方面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因此,投資者若不能正確處理辦學條件和收取“合理回報”之間的關系,不能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和政策,則會使民辦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影響,甚至會出現倒閉的情況。
二、確保民辦高職院校內部和諧運作的措施
1、加強內部投資者與管理者的聯系
從一定程度上講,民辦高職院校的投資者與管理者在目的上具有一致性,在利益上具有統一性。因此,強化兩者的良性互動,不僅能夠提高各管理工作人員的凝聚力,還有助于促進其自身的健康發展。具體來講,兩者關系的妥善處理可采取以下幾種方法:其一,應堅持以法律為依據。投資者與管理者應將依法辦學作為民辦高職院校的底線,依據相關法律規定,明確規定投資者與管理者各自的職權,明確“合理回報”的內涵,保障學校辦學自主權,完善決策機構和議事章程,落實稅收優惠政策,提高內部運作程序的規范性、透明性、公開性。其二,應加強內部運行的制度保障。一方面,應不斷完善相應的組織和制度設計,采取契約的方式明確兩者的權責和利益,并建立有效的問責和制衡機制。應注意的是,為保證民辦高職院校私利性與公益性的平衡,應確保其內部決策機構和執行機構的程序安排和制衡方式公平合理、周密明確。另一方面,應建立健全財務預算制度、監督制度、工作管理制度和活動分析制度等與民辦高職院校財務有關的制度,并可聘請一些專業人士參與民辦高職院校的財務工作,確保管理者擁有資金的支配權。其三,投資者應端正態度,不斷提高自身的權利與責任意識。為促進民辦高職院校內部運作的順利進行,投資者應從民辦高職院校的實際出發,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熟悉掌握教育規律和市場運作。
2、提高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視
一方面,應建立健全有效的政府監管制度,規范民辦高職院校的辦學行為、教學秩序,并其相應內部事務的完善。另一方面,應認真落實相關的扶持政策,建立并完善相關的工作協調機制。具體來講:一是應加強對民辦高職院校的審計監督;二是應安排專職人員做好民辦高職院校的管理工作,維護學校和社會的穩定;三是應注意凈化校園的周邊環境;四是應做好民辦高職院校財務狀況的監管工作。
3、實現與企業的有效聯系
與民辦高職院校相比,企業與市場的聯系更為緊密,更加能夠掌握市場的需求與變化,且對人才與技術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就目前來講,雙方實現有效互動的最有效的途徑是校企合作。這主要是因為校企合作不僅能夠幫助企業解決一些技術難題,提高企業的工作質量與效率,并幫助其研發專利產品,使其能夠獲得更多的市場競爭優勢和豐厚的經濟效益,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確保學生的就業問題能夠更好地解決。因此,為有效避免教育和社會資源的浪費,確保雙方實現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民辦高職院校應強化與企業的互利合作關系。
三、結語
總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企業對于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人才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民辦高職院校若要獲得長遠的生存與發展,應充分考慮混合所有制形式,強化內部管理與運行機制,處理好投資者與管理者之間的關系,加強與政府相關部門與企業的聯系,引起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視,強化校企合作。
【參考文獻】
[1] 陳 ?斌, 唐永澤. 民辦高職院校實施“混合所有制”的探索與思考——以南通理工學院為例[J]. 職教論壇, 2015,03:78-81.
[2] 趙景閣, 李群力. 創新體制機制,依法規范管理,促進轉型升級——對民辦高職院校辦學體制、運行機制的思考[J]. 亞太教育, 2015,32:112-113+111.
[3] 孟 ?清. 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的策略與實踐[J]. 熱帶農業工程, 2015,04:61-64.
【作者簡介】
劉暉(1982—),男,漢族,浙江嘉興人,碩士研究生學歷,畢業院校:寧波大學,嘉興南洋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財務與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