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報
【摘要】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小學數學教學培養的人才目標是:有積極進取和創新精神,有扎實的數學基礎知識和技能,具有初步的數學方法、數學思維、數學意識、辨別能力和健康體魄,學會求知,學會創造,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德、智、體、美全面協調發展的新人。對小學數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認識及其途徑,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通過實踐,進一步提高和完善我們的認識,改進做法,更好地使小學數學教學為全面育人服務。
【關鍵詞】意識;求知;創造;協調發展
小學數學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是每—位公民必須具有的文化素養。因此,它擔負著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
一、小學數學素質教育的內容
小學數學素質教育包括四方面的內容: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文化科學素質教育、心理素質教育、勞動技能素質教育。
1、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內容
(1)學習目的教育。(2)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教育。(3)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2、文化科學素質教育的內容
(1)基礎知識
使學生獲得有關整數、小數、分數、百分數和比例的基礎知識:常見的一些數量關系和解答應用題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數和簡易方程、量與計量、簡單幾何圖形、珠算、統計的一些初步知識。
(2)能力
①計算能力
使學生能夠正確地進行整數、小數、分數的四則運算,對于其中一些基本的汁算,要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并逐步做到計算方法合理、靈活。還要使學生具有一定的估算能力。
②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結合有關內容的教學,培養學生進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對簡單的問題進行判斷、推理,逐步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同時注意思維的敏捷和靈活。
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間的數量關系和形體特征的興趣和意識;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數學方法、數學思維、數學思想,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身體心理素質教育的內容
(1)培養學生專心聽講,積極思考,認真書寫,勤學好問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善于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休息,注意勞逸結合,培養和鍛煉適應環境的能力,生動活潑地得到發展。
(2)從認識過程的觀察,注意、記憶、想象、思維的能力和情意過程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以及數學本身的內在美等方面進行培養,促進學生左、右腦的協同發展,使學生具有良好而健康的心理素質。
4、勞動技能素質教育的內容
能夠根據要求對實物或圖形進行排列、拼擺,能用線段圖正確反映數量之間的關系,正確使用作圖和測量工具,做出基本的幾何圖形和對物體或圖形進行簡單的測量,能夠進行簡單的數據搜集、整理、分析,經過培養和訓練使學生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和技巧。
二、小學數學素質教育的途徑
1、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和質量觀
教師必須樹立為提高全體學生素質而教的思想,把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作為課堂教學的總目標。面向全體,就要從全體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年齡特點,確定每節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做到難易適度,使全體學生經過努力都能達到基本要求。
2、樹立學生主體觀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是學生的活動,是任何人不能代替的。教師要真正確立學生是學習主人的觀念,要全面正確的認識學生。
(1)學生是有自主性的人
有選擇性,即學生是自己行為的主人,在數學學習中,能對自己的行為做出選擇。
有獨立性,即對學習數學有信心,能夠自我定向、自我適應、自我規劃、無依賴性,獨立完成學習任務,不輕易改變自己的正確看法,能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調控和自我評價。
有主動性,即在數學學習巾,學生行為具有目的性、自覺性,表現出很高的學習熱情,主動參與學習活動,與同伴交換意見,能掌握數學的學習方法和思考方法,解決——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有創造性,即創造性是主體性的核心內容。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有新穎的思維方式、獨特的見解和豐富的想象力,善于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2)學生是發展中的人
課堂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6—12歲的學生可塑性大,可教性強,在興趣的激發下,有極強的求知欲和自我發展的愿望。數學教學要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創造以及成功的機會,促進學生主動發展,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個性發展。
(3)學生是有潛力的人
學習數學的能力一方面是顯性的,已表現出來的,如興趣、態度、情感、成績等;另一方面是隱性的,沒有表現出來的,后者對學生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教育就要通過教學活動創設各種情境,挖掘、開發這一潛能。教師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巨大的智力發展潛在力,對學生在某一方面表現出來的潛能,要倍加關心和愛護。
3、樹立全面發展的質量觀
數學教學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既教書又育人,用數學的特殊性為育人的一般性服務,在落實加強雙基、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同時,搞好思想品德、身體心理、勞動技能等素質的教育和訓練。如“商不變性質”的教學,在學生學會知識的同時,滲透變與不變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啟蒙教育,讓學生根據商的不同分類,再根據被除數、除數的不同變化分類,然后去發現規律,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和操作技能。教師設置的問題情境應盡量給學生以學習的主動權、參與權,滿足他們探求未知世界的心理需求。在與教師、同學、小組成員的交流、討論中增強解決問題的信心,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他們心理素質的提高和發展。教學要為學生提供充分發展的條件,使之達到、超過基本要求,以充分實現自己的發展為目標,實現不同程度的發展,促進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達到或超過“最近發展區”。
4、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
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要圍繞著育人這一根本任務來展開。
(1)堅持“啟發式”,優化課堂教學
啟發式教學是一種調動學生內部動力,使之自覺主動地進行思維,探求知識,生動活潑地進行學習的方法。運用啟發式教學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對新奇的、具體的事物有極大興趣和愛動手、好發問、求知欲強等心理特點,激發學習興趣。要注意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啟發積極思維,發展智能,以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數學素質教育中,要把興趣作為非智力因素培養的核心。有了數學的興趣,學生才能主動地去觀察、探索、記憶和想象,不能提出問題、研究問題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有了興趣,學生才能以良好的心境和情緒體驗愉快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教師要努力創設良好的認知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數學知識的特點,設疑激趣,用數學知識的思維美、結構美,誘發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獲取,促進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協調穩定地發展。
(3)堅持因材施教
學生的知識基礎、接受能力和發展水平也存在著各種差異。進行素質教育要克服教學要求“一刀切”的偏向,要照顧到學生的個性差異。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在使絕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都能達到教學大綱所規定的素質要求的前提下,抓好兩頭學生。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分析產生困難的原因,針對不同對象,給予幫助指導,循循善誘,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對學生有余力的學生,要適當擴大知識面,讓他們參加數學課外活動和各種數學競賽,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培養學習數學的能力。堅持因材施教,教師要處理好課堂教學與個別輔導的關系、教學目標與學生原有水平的關系、統一要求與學生差異性的關系,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頂”,實現每個學生的數學素質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全面、和諧、充分地發展。
5、重視活動課的教學
課外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的繼續和補充。平時學生是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對所學得的數學知識的價值缺乏切身的感受。課外實踐活動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和加強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實踐活動是數學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提高學生素質的有效途徑。加強活動課教學,教師應處理好知識性與興趣性的關系、課內與課外的關系、全面發展與個性特長的關系、系統性與實用性的關系。
對小學數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認識及其途徑,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通過實踐,進一步提高和完善我們的認識,改進做法,更好地使小學數學教學為全面育人服務。
【參考文獻】
[1] 王正燕. 培養小學生數學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J]. 教育革新, 2011(10).
[2] 周夢莉.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發現能力的基本途徑[J]. 中小學教師培訓, 1998(X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