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澤東群眾路線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群眾路線不僅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更為新時期我們黨堅持和貫徹群眾路線提供了理論指導。
【關鍵詞】毛澤東;人民群眾;群眾路線
一、毛澤東群眾路線形成的歷史背景
1840年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迫使中國從一個擁有獨立主權的自給自足的封建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國家。由于多個帝國主義對中國的間接統治,導致了中國長期處于軍閥混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推翻“三座大山”就成為中國近代的根本任務。從1840年起到1919年,為了擺脫封建專制,反對外國侵略,爭取民族獨立,中國各個階級都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最后都以失敗而告終。這一事實告訴我們,在中國實現救亡圖存,農民階級、地主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都不能領導革命取得成功。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推動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也為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指明了方向。中國革命要取得勝利,必須要有徹底的革命領導,又要有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的支持。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在中國爆發,無產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近代中國是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僅依靠少數人的力量不能取得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中國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不但代表著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還代表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利益。在一段時間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力量長期處于敵強我弱的狀態,只有同廣大人民群眾結合起來,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
二、毛澤東群眾路線的主要內容
1、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既創造歷史,也推動著中國共產黨不斷前進力。歷史發展的方向是由人民的意愿及行動所決定,歷史發展的結局是由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所決定。中國共產黨不論是在革命斗爭中還是在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中,始終堅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高度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基礎之上。人民群眾既創造社會物質財富,也體現著社會生產力。人民群眾在社會實踐中創造人類生存所必需的物質生活資料的同時也推動著生產力的持續發展。如果離開這樣的勞動,人類將無法生存,社會也將不復存在。人民群眾不僅創造了社會物質財富,他們還創造了精神財富。首先,精神創造的唯一源泉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其次,人的精神生產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的,人民群眾為精神生產提供了物質基礎。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指出:“中國歷來只有地主文化,農民沒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農民造成的,因為造成地主文化的東西,不是別的,正是從農民身上掠取的血汗”,說明了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都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
毛澤東始終堅持人民創造歷史,但是,他并不否認在歷史發展中個人所發揮的作用。個人在歷史的發展中或多或少都發揮著一些作用,特別是一些無產階級的領袖,他們對歷史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毛澤東在強調個人對歷史的作用的同時,也不夸大個人在歷史中的作用。毛澤東認為杰出的人物也是在歷史發展中產生的,只有順應歷史的發展趨勢并和人民群眾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發揮良好的作用。因此,任何杰出人物離不開人民群眾以及人民群眾的實踐,更離不開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
2、一切為群眾,一切依靠群眾
一切為了群眾,是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切為了群眾就是要從人民的利益出發,給人民以看得見的摸得著的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人民群眾的需求為己任。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政黨,“共產黨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黨的性質決定了黨的利益始終和人民群眾的利益保持一致,因此為人民謀福利是中國共產黨畢生的使命。對于國家工作人員,不論職位高低,都應時刻謹記自己手中的權利來自于人民的委托,清楚手中的權利只是服務群眾的工具,所做的一切都應該與人民群眾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更好的服務于人民群眾。國家在制定方針政策時,要充分聽取群眾的意見,對群眾的真實需求進行調查研究,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制定符合人民群眾利益的方針政策。人民的利益就是黨的利益,堅持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并對群眾不斷地進行思想宣傳教育,提升群眾的思想覺悟,使群眾認識到自身的基本利益。只有將群眾的實際問題解決好,才能獲得群眾的信任,取得群眾的擁護。
一切依靠群眾,是毛澤東群眾路線的基本立足點。一切依靠群眾,就是辦任何事、做任何決策,既要聽取群眾的意見,尊重群眾的意見,也要依靠群眾的力量。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其擁有著最切合實際的知識、豐富多彩的知識和用之不竭的創造力。一切依靠群眾,就必須向人民群眾學習。對于群眾的創造性也要給予肯定,做到真正的依靠群眾。毛澤東特別強調在向群眾學習中總結經驗和方法,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去解決問題,指導群眾行動。
3、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從群眾來,到群眾中去是黨基本的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中國實際工作中的具體應用。
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如魚和水的關系。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政黨,自成立之日起就與人民群眾有著天然的聯系,與人民群眾相互依存。中國共產黨離不開人民群眾,不僅僅因為在人民群眾中包含著部分黨員,更因為黨力量的源泉來自于人民。中國共產黨是廣大人民群眾為了獲得解放而誕生的黨,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如果沒有了人民群眾黨的一切工作將失去意義。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只有團結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黨才能永葆青春。人民群眾也不能沒有中國共產黨,在人民群眾中存在著不同的群體,不同的群體代表著不同的利益,如何把這些不同群體的利益集中起來反映所有群體共同的利益避免各個群體的矛盾激化,就需要一個能凝聚群眾力量的有效組織,而這個組織就是中國共產黨。由于人民群眾缺乏正確的世界觀作指導,往往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了在歷史長河中的作用。因此,人民群眾離不開黨的引導、教育和組織。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毛澤東將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斗爭中與群眾密切聯系的豐富經驗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而產生的。從群眾中來,就是將來自于群眾的分散的意見集中起來,進行深入調查研究把粗淺的認識深刻化,抓住問題的關鍵、看到問題的本質,最后再科學的分析群眾的意見,從而形成一個可行的系統的意見。這一過程也就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中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的過程。到群眾中去,就是把經過科學分析的可行的系統的意見放回到群眾的行動過程之中,在行動中檢驗這些意見的正確性。對的繼續堅持,錯的重新收集,通過篩選、科學分析等形成新的意見再次投放到群眾的行動之中,周而復始。正是這個循環往復的過程使得認識更正確、實踐更有力。毛澤東通過對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實踐工作的經驗總結,確立了黨在革命和建設時期的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充分顯示了毛澤東群眾路線不斷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
三、毛澤東群眾路線的當代價值
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和社會建設中始終堅持群眾路線。現階段,時代主題、國際局勢和國內情況都發生了新的變化。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黨和國家建設的平穩發展需要堅定不移的堅持毛澤東群眾路線。
毛澤東群眾路線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毛澤東群眾路線作為黨的基本工作路線,對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當今社會,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了成就,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也在不斷地深入,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中國共產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都是不可或缺的。我國地廣物博,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國家,各民族間有著不同的文化和習俗,就需要深入調查研究,集思廣益制定人民可以接受的方針政策。不論是在戰爭時期還是在和平時期取得的光輝成就,都是因為堅持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
毛澤東群眾路線是黨風廉政建設的必然要求。黨風廉政建設是現階段黨的建設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是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的關鍵。在新時期,為了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中國共產黨通過各種形式推進黨風廉政建設。作為執政黨,最大的危險就是脫離群眾。新時期,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發生了變化,許多黨員干部領導責任意識淡薄,為人民服務觀念淡化,有的甚至出現了貪污腐敗的現象,這些行為都與黨的性質和宗旨背道而馳。領導干部生活在人民群眾之中,人民群眾掌握著腐敗現象最直接最有利的證據,同時人民群眾也是腐敗現象最直接的受害者。因此,要想根治腐敗就要依靠人民群眾,發揮人民群眾的無窮力量。
毛澤東群眾路線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保障。“中國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凝聚著幾代中華兒女的夙愿。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蘊含著無窮的創造力,具有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中國夢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必須發揮人民主人翁精神”。實現“中國夢”的偉大構想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要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發揮人民的創造力。當前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的時期,經濟全球化使得各國之間聯系更加緊密,世界大國關系總體平穩,局部不和諧現象仍然存在。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期間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毛澤東群眾路線,只有全國齊心協力,萬眾一心,克服種種困難,最終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 毛澤東選集[M]. 人民出版社, 1991,1.
[2] 毛澤東. 毛澤東選集[M]. 人民出版社, 1991,3.
[3] 習近平. 習近平在十八屆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N]. 人民日報, 2012-11-21.
【作者簡介】
馬永霞(1990—),女,河北張家口人,碩士研究生學歷,單位:沈陽理工大學,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