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婚俗是人類文明繁衍發展進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是見證了許多文化在婚禮習俗中融合交匯的一項重要儀式。全國各地乃至于世界各地,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婚禮習俗,而在中國山西昔陽這里,有著許多婚俗中獨特的認知文化,反映了很多的中國符號,傳遞著獨特的價值觀,使我們有了一些研究與探討的必要。
【關鍵詞】婚俗;價值觀;昔陽文化傳統
中國是一個以農耕文明起源發展起來的國家,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婚禮習俗都是一個可以共同討論的話題,也是存在已久的有著許多共同認知,卻在各地有著各自發展變化特點的傳統文化體現。經濟的發展與其中越來越多的人文要素,都使得當代群眾越來越重視婚禮規模、儀式的正式性,也讓普通群眾對于婚俗的傳承與變異有著當地獨特的認知習慣。可以這樣說,婚俗反映了一定區域內的民眾集體或是有著共同心理特性的人員之間的共同認同,是中國共有的傳統文化與當地特點的巧妙結合。我們對于婚俗的認識,也只有基于當地民眾的意識,從民俗衍生、習俗地方化等視角才能夠在解讀存在于民間婚俗中的一些有著或濃或淡民俗傳統的文化符號與意義。
早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便有著“四禮”的傳統(祭禮、昏禮、冠禮、喪禮)流承,“四禮既定,通古今徹中外,修之則吉,悖之則兇,必大亂”。“風俗之賴禮以維之”,“化民成俗必由于禮”,風俗的形成在當時是要嚴格按照禮樂的教化才能行之有效。其中,婚禮是倫理道德的根本,“昏禮者,禮之本也。”這跟婚禮產生的歷史背景有著密切的聯系。《禮記·昏義》有載:“婚禮者,將合兩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在中國的歷朝歷代,各個民族之間,都有著不同的婚姻形態與習俗,可以說當代中國的婚俗發展,既有自己悠久的歷史文明之光和鮮明的民族文化烙印,也融入了現代文明發展的一些特有要素。可以說婚俗的演變發展,無論是對當代精神文明建設,還是對延續至今的民俗學與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發展研究,都有著自身不可磨滅的功勞。
一、漢族傳統婚禮的儀式
《禮記》言曰:“夫禮始于冠,本于昏……此禮之大體也”。自古以來,中國的婚姻儀式制度便是一種重要的禮制,也是民間普遍認同而流傳的民俗文化活動。從流承至今的各種婚禮習俗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大眾心理反映,更能從這些明面的儀式與禁忌中明曉其中蘊含著的豐富的民俗文化、各時期人們的道德法律與物質精神狀況,是民俗考察中非常重要的關注對象。
傳統聘娶的儀式,大多都以人們常說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前提條件和有力保證,而恰如記載的所謂“六禮”所言,從議婚到完婚有著六種需要遵循的固定程序,它們分別是采納、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關于六禮的說法最早載于《儀禮·昏禮》和《禮記·昏義》之中。”這種普遍認為創始于周而完善于漢的婚禮模式,是中國歷經千年的舊有格式。
二、山西昔陽縣的婚禮儀式變遷
山西作為黃河中下游的地區,自從以來便是中原腹地,受到長久以來的華夏文明影響,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受到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影響,婚俗形成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間婚俗禮儀文化景觀。因為山西各地風俗也不盡相同,就先以昔陽縣當地的風俗為例來做分析。
晉中地區位于山西的東部,而說到婚俗,昔陽縣的結婚習俗算得上是比較傳統和龐雜的。在結婚之前,除了舊時的傳統合八字,看生肖之外,還會在結婚正日的半個月之前進行一次“議事”。議事邀請的原本只有雙方家族的話事人和每家出的一個代表,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因為大家族越來越少,到今天為止便加進來了一些左鄰右舍的有威望的人士或者所在單位的領導同事代表,大家會在一起討論結婚正日的安排,選出總管、副總管等,統攬采辦和酒席的進程。這就類似于一次民主會議,是家族和自己人脈網的一次統合,讓親近的人有了相互交流的機會,大家之間的關系也會因為合作而更進一步。
而嫁妝方面的準備,山西這里嫁姑娘的時候一般都會準備嫁妝,情況特殊的話,嫁妝也會有男方家里準備。當然這里最大的特色就是花饅頭,都是用面捏成,蒸熟的,然后涂上各種色彩,有龍鳳造型在一個超級大饅頭上,煞是喜慶,還要準備很多的小饅頭做造型,比如各種小動物和花朵放在新房的枕頭里。嫁妝要用紅布包起來,布上都繡著龍鳳和喜字,里面除了饅頭,還有新人用的洗漱用品,鏡子之類,有意思的是還要報上幾個雙生的大蔥和綠豆芽,這里約莫是有著生殖崇拜的意思蘊含其中的,因為雙生有成雙成對與兒女雙全的意思,而綠豆芽生命力旺盛,當祝福新人能夠早生貴子。
三、山西昔陽婚俗文化存續的原因與意義
婚俗,作為中國歷朝歷代延續傳承至今的一項重要民間文化,其代表的意義十分重大,雖因種種原因,現在婚俗文化有所變化,異于以往的地方也越來越多,但不可否認的是,婚俗文化為華夏文明的繁榮發展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雖然婚俗文化在山西的發展如同全國大多數地區一般,受到了很大的現代文明沖擊,也被當今存在的一些不良風氣影響有了拜金主義等傾向,但其豐富的人文內涵始終保存了一下并傳承至今。
首先,山西昔陽的婚俗文化作為中原地區的一個小分支,體現了一些漢族的傳統文化。眾所周知,中國曾是一個禮法制色彩濃厚的社會,而山西婚俗又深受中原影響,在婚俗文化存續了許多禮法制的因素似乎便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從婚禮習俗中,我們也不難得知,在這個山西小小的縣城中,婚禮的準備到進行到結束,無不透漏著古中原文明“六禮”的氣息,也基本是按照傳統的婚俗程序進行的,可見在中原地區的民眾心中,婚禮仍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必須按照“祖宗之法”進行的事情,與愈加開放的現代文明雖偶有沖突與不交融,但植根于民眾心中的記憶顯然是更加有利于傳統文明傳承的重要因素。只有更加尊重民間婚禮習俗并將其重視保護起來,才能讓漢族乃至于全國各族的固有傳統文明得到更加有力的保護傳承,也才能夠喚起人們的民族記憶,對國家的繁榮發展與昌盛更具認同感與榮譽感。
其次,婚俗其實是一種生殖崇拜的延續與正規化。從古至今,生殖崇拜信仰一直植根于民眾的心靈深處,而這也是人類能夠延續至今的一個重要保證和可靠基石,生殖崇拜可以說滲透于婚禮的方方面面,毫不夸張的說,婚禮就是生殖崇拜的一個延續與正規化、程序化。舉辦婚禮不僅僅是為了成全新人,團結家族睦鄰,更重要的一點便是要延承家族香火不斷,開枝散葉,壯大親族,只有滿足了家庭的后代傳承,才能更好地進行婚禮的后續,也才能使得婚姻的質量更加合心,讓家族的傳承發展更加穩固與繁榮。
四、結語
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傳統婚禮的意義功能將逐漸轉向規模化、程序式的人生慶典兼社交活動,所保留下來的富有傳統色彩的儀式內容,只能在體現民族傳統和習俗中捕捉影子,并勢必要受到現代的多元文化影響,符合國際化需求。傳統婚俗只有更好地與現代社會結合起來,才能傳承下去,煥發出新的光彩。
【參考文獻】
[1] 路文成. 山西風俗民情[M]. 太原: 山西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1987.
[2] 劉澤民, 等. 山西通史[M].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1.
[3] 董曉萍. 全球化與民俗保護[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4] 王文錦. 禮記詳解[M]. 北京: 中華書局, 2001.
【作者簡介】
李浩杰(1991—),男,山西昔陽人,廣西師范學院民俗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間神話信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