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禱+姚一民
這位78歲“再次出來做事”的臺灣前任高官,與蔡英文有著“老交情”。而曾是陳水扁“外交部長”的身份,也讓他因色彩偏“綠”惹爭議。“田弘茂是誰?”在8月的最后一天,懸而未決近四個月的海峽交流基金會(簡稱海基會)董事長一職,才終于在蔡英文60歲生日當天定案:由陳水扁任內的前“外交部長”田弘茂接任。蔡英文終于亮出的人選,卻引來兩岸媒體和民眾的疑問。
自蔡英文上任以來,海基會董事長的任命延宕多時。此前,國民黨前“立法院院長”王金平多次婉拒;數度被點名的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也稱,海基會董事長“既不是官位、也不是職位、也不提升我的地位”,“誰對海基會有興趣,他自己去爭取,宋楚瑜沒有去爭取過”。
相比傳言中的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前“立法院院長”王金平等,半退隱的“國策研究院院長”田弘茂顯得陌生許多,而其政治立場偏“綠”更引來爭議。
臺灣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副教授王群洋說,選擇田弘茂“是要給‘獨派人士交代,因為他是‘綠營的最大公約數,蔡英文口袋里大概沒什么人了”。
被李登輝推薦給陳水扁
“我欣然接受這個挑戰,希望做好這個工作。”8月31日晚間,78歲的田弘茂在接受采訪時說他“義不容辭”。但田弘茂曾表示,自己“不是一個政治人,只是一介學者”。縱觀其履歷,他走的是“學而優則仕”的路子。
1938年,田弘茂出生于日本統治時期的臺灣省臺南縣,1969年從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博士畢業后,留校擔任政治系主任,其間發表了許多學術著作。他在學術界很有名望,經常出席并主持重要國際學術研討會。1995年,李登輝在任時,田弘茂從美國返臺,擔任“國統會委員”、“總統府國策顧問”,還曾是“兩岸密使”6人小組成員之一,深受李登輝信任和倚重。而在民進黨陳水扁執政時,他曾出任“外交部長”、“駐英代表”等職。現為“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臺灣前“立法委員”邱毅發文稱,2000年陳水扁上臺后,李登輝曾向陳水扁力薦了兩個人,一個是蔡英文,另一個就是田弘茂。此后,蔡英文被任命為臺灣陸委會主委,田弘茂則成了陳水扁的首任“外交部長”。2002年,田弘茂卸任“外交部長”,調任“駐英國代表處代表”,但僅兩年,就因“督導不周”,自請辭職。此后,田弘茂遠離臺灣政治中心。
2008年,江丙坤以76歲的高齡擔任海基會董事長,被“綠營”批年紀太大。如今,78歲的田弘茂執掌海基會,立刻引來“藍營”的反唇相譏。前民進黨“立法委員”林濁水表示,田弘茂的年紀“確實偏大”,但他“做事平穩,處事不毛躁,對兩岸關系的研究很深”。而與田弘茂熟識的臺灣淡江大學榮譽教授趙春山則認為,好友的“老資歷”恰恰是他的本錢,“他很熟悉談判技巧和藝術,又學識淵博,很適合擔任海基會董事長一職,年齡不是重要的考慮”。
多位臺灣政壇人士都認為田弘茂是老派學者作風,為人謙和,個性穩重,在政壇打滾幾十年,都沒傳出過什么負面新聞,但其保守的個性,讓人很難期待他能開創出新局面。
被“獨派”視為“自己人”
作為“國策研究院”院長,1998年,田弘茂曾因為宣稱李登輝“理論上”可以競選連任的話,引起“總統府”側目。
“國策研究院”的前身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中心”,雖該中心官方網站自稱為“超黨派的民間智庫”,但在1989年1月,該智庫成立之初,就被認為是李登輝的幕后智囊團。而自1992年起,田弘茂任“國策中心”第二任主任,被外界當做李登輝的重要策士之一。
對李登輝“理論上”可連任的這次發言,田弘茂稱這只是從“一個學者的立場”作出的學術性的陳述,并無特別的意思。至于各方,包括“總統府”的奮力撇清,他無法置喙,“我是一個學者,又不求做官,主要的工作就是向董事會負責”。
不過“不求做官”的他在兩年之后,進入了陳水扁的“內閣”。
2000年4月,民進黨首度執政。其時島內媒體稱,被選作“外交部長”的田弘茂即是李登輝“戒急用忍”和“兩國論”的主要設計人。而當時的“陸委會主委”蔡英文則是“兩國論”的起草人。這兩人,都是李登輝路線的“鐵粉級人物”,因此二人得到“李登輝向陳水扁力薦”。
一上任,田弘茂就在人事方面“開刀”,據統計,在他卸職前,“外交部”駐外人員有85%經過換血。雖褒貶評價不一,但是基本上帶有學者從政的朝氣。
而到了2002年,他曾提議在護照上加注“臺灣發行”,被指變相推動臺獨。
此后,田弘茂還曾在公開場合宣稱,正試圖與兩三個大國密切接觸、談判“建交”,這些國家的人口都比臺灣其時所有“邦交國”還多。
他并沒有透露都有哪些國家,只是草草帶過,稱這些國家大多在第三世界,政局不是很穩定,因此談判過程十分辛苦。不過,“建交”在未來任何時間都有可能成功——當然,這些“言之鑿鑿”后來并無下文。
也正因為這些主張和經歷,讓多名“獨派”人物,包括陳水扁時期的“總統府資政”、“獨派”大佬吳澧培都對其接任海基會董事長表示贊許。吳澧培稱,相較過去的傳聞名單——如宋楚瑜、王金平等人,田弘茂較好,“我可以安心一些”。
面對著“獨派”逼宮,和執政百日民調呈現“死亡交叉”的雙重窘境,蔡英文任用田弘茂,似乎是解套之舉。而田也成為繼“陸委會主委”張小月后,第二位由臺灣外務系統轉掌兩岸事務的官員。
“他綠色色彩是比較淡的”
“偏綠”的田弘茂從“偏藍”的王金平、宋楚瑜等人中出線,讓蔡英文贏得“獨派”人士的叫好,但對此,田弘茂卻忙著撇清。
在接受電臺訪問時,田弘茂說:“臺灣傾向于把復雜的議題,簡化成用一兩個政治符號來描述一個人,這非常不好。”他表示,自己70多歲了,不在乎別人扣什么帽子,但媒體確實有報道不正確的地方。田弘茂指的是,有報道稱他曾與“獨派”大佬辜寬敏在美國推動“臺獨”。
田弘茂澄清說,40年前辜寬敏從日本到美國時,曾在他家住過一晚,但次日就離開了。“并非我與辜先生到處宣揚‘臺獨”。
盡管追溯其過往,田弘茂現在努力洗清“顏色”似乎為時已晚,并不樂觀。不過,也有另一種說法,如前“陸委會副主委”林中斌就認為,田弘茂與典型的民進黨人不同,“他綠色色彩是比較淡的”。
2009年,當特偵組偵查陳水扁“機密外交”案時,陳水扁曾主張沒有人向他說明“外交出訪”未用完的零用金應繳回。可田弘茂兩次作證說,親手將零用金10萬美元交給阿扁,并告知要“專款專用”,用不完的要繳回。而對陳水扁的說法,他稱“那應該只是他自己的記憶吧”。
對此民進黨似乎表現得“不記舊仇”。“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稱,“將借重田弘茂之專業與經驗,由他來帶領海基會,協助臺商拓展商機、解決問題,維系兩岸之間的交流互動”。
在接受采訪時田弘茂也曾提到:1990年的“國是會議”,有關兩岸議題的結論,就是由他進行最后的匯整,而當年的結論核心要點是“一個中國”,并由此促成海基會的成立。
另外,田弘茂雖為綠營人士,卻并不缺乏對大陸的了解。
他曾多次訪問大陸,島內媒體稱其接觸過大陸領導人及重要涉臺官員,與大陸一直都有互動,至今還有自己的溝通管道。
改革開放初期,當時還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任教的田弘茂,接受世界銀行人口政策顧問陳必照的邀請,一起到大陸考察人口問題。兩人走遍許多省市,對大陸改革開放初期的情況有深入觀察。他還自曝早在1973年就去過大陸研究訪問,而1993年去大陸旅行時,更在“沒有預期的情況下”,分別拜見了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與時任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合照仍掛在辦公室里。
據人民網、全國政協辦公廳新聞局共同主辦的中國政協新聞網報道,2013年4月23日,田弘茂曾到訪北京,與時任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主席王剛會面。之前,王剛曾任中共第十六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十七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田弘茂接受媒體訪問
蔡英文的“安全牌”
蔡英文上臺后,兩岸關系有退無進:雄三飛彈誤射、陸客團火燒車等,不斷挑動敏感神經。而在島內,又有數十萬退伍軍人、公務員和教師群體因不滿年金改革上街示威。就任剛過百日,蔡英文的支持率已低于50%,不滿意度甚至高于滿意度,進入“死亡交叉”。她拋出田弘茂的任命,既能轉移對年金改革的批評,又能安撫日益不滿的“獨派”,加上他是“小英基金會”兩岸議題的咨詢對象,因此田弘茂成為蔡英文在兩岸人事任命上的“安全牌”。
對于這一任命,兩岸學者的看法似乎都不樂觀。有大陸涉臺人士認為,這是蔡英文從人事布局開始向“深綠”交心,也意味著其兩岸政策轉向,凸顯已放棄務實的兩岸路線,恐讓未來兩岸關系步入“死胡同”。這一判斷與田弘茂的任命決定剛發布一天,海基會內部便掀起人事變革不謀而合。
9月1日,擔任海基會顧問8年有余的謝明輝,宣布自即日起辭去海基會顧問一職。
在謝明輝辭職的七大理由中,其中兩項是蔡英文當局不認“九二共識”,以及田弘茂擔任海基會董事長、兩岸政策向“深綠靠攏”。
辭職函中,謝明輝預計,“兩岸發展將停擺,將無談判和解的空間,海基會亦將無法發揮任何實質功能。”他自認無法對兩岸和平發展給出具體建議,也不樂見這一發展趨勢,憤而辭職。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首席副書記長王育敏也表示,田弘茂不是一個亮眼的人選,不會在兩岸關系上有加分的作用,顯然是蔡英文找不到人,兩岸前途堪慮。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主任委員周志偉則稱在不認“九二共識”的前提下,不管誰擔任,都只是“為任命而任命”。
島內媒體評論稱,至此,海基會和“陸委會”同時由外務背景人士出任,說明蔡英文已經放棄最后努力,這似乎也預告著海基會與海協會之間,將只剩下傳真互傳“文書驗證”文件資料的功能。
問題的關鍵是政治基礎
外界的“唱衰”并未澆滅田弘茂的熱情,他顯然清楚海基會董事長之職是個“燙手山芋”。
2015年參加亞洲安全論壇時,他就指出,如果蔡英文不承認兩岸共識,兩岸官方往來必將斷絕,而在接任海基會董事長后,他認為“兩岸關系已經是最壞的時刻了,不能更壞了”。田弘茂強調,自己當然會站在臺灣人民的利益角度,與大陸接觸、交流,清楚未來的工作不會輕松,“但如果太輕松,也不需要我了”。他看起來信心滿滿,但面對媒體詢問,依大陸一以貫之的態度,兩岸兩會交往必須有“九二共識”政治基礎作保證,他該如何克服目前的僵局?兩岸溝通機制能否再續?他卻避而不談,只說:“這不是我此刻可以回答的問題。”
而對此,據《人民日報》報道,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可以去看看2008年5月26日,臺灣海基會向大陸海協會發來的函,和三天之后海協會的復函,里面都明確點到,是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重新恢復了商談。
在被問及對田弘茂的看法時,張志軍表示“對這個人我不了解”,而此前他曾回應道:“問題的關鍵是政治基礎,是授權商談的政治基礎,而不是人。”顯然,兩岸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人事,而在蔡英文那份“未完成的答卷”。
(綜合摘編自《看天下》《環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