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欣欣 王曉杰 李君蕊 王杜漸 任紅艷 郭明華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血管外科,北京 100730)
?
FMEA模式在高危藥物微量泵泵入錯誤風險防范管理中的應用
陸欣欣 王曉杰 李君蕊 王杜漸 任紅艷 郭明華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血管外科,北京 100730)
目的 探討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在高危藥物的微量泵泵入錯誤風險防范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4年9月-2015年2月高危藥物微量泵泵速調節數據為對照組;選取2015年3月-2015年8月的微量泵泵速調節為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工具組,通過微量泵調節依據不準確來反應泵入錯誤風險。結果 通過FMEA模式列出的系列改善措施,RPN值明顯下降,微量泵調節依據準確率由原來的71.16%上升為90.04%。結論 FMEA模式適用于高危藥物微量泵泵速調節風險防范的管理,可以提高泵速調節依據,有效提高了患者的安全。
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 微量泵; 風險管理; 護理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Micro pump; Risk management; Nursing
血管外科常使用高危藥物如抗凝藥、血管活性藥等,但這些藥物需要嚴格控制速度。臨床使用微量泵進行輸注,但國內外均有報道微量泵使用過程中會存在許多問題,使用不當會影響醫療安全,其中藥物泵注過程中記錄缺陷、泵速調節失誤更容易引發醫療糾紛[1-6]。目前臨床上醫生根據患者化驗值或血壓變化進行泵速調節時,常因為調節依據不準確(藥物何時開始泵入的,何時進行過泵速調節以及調節的幅度是多少),給調泵工作帶來極大不便,甚至出現錯誤的泵速。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工具(Failure modeand effects analysis,FMEA)是一種重要的質量管理與可靠性分析工具,廣泛應用于包括航空、醫療等各種行業,FMEA可以用于事后改進階段,通過分析已發生的失效模式及其原因,采取改進措施從而避免缺陷或失效再次發生[7]。本研究通過實施FMEA模式進行微量泵泵速調節的管理,取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2月行高危藥物微量泵泵速調節的1 290次為對照組,其中,血管活性藥調節為311次,抗凝藥物調節為520次,降壓藥物調節為459次。2015年3月-2015年8月行高危藥物微量泵泵速調節的1 386次為FEMA組,其中,血管活性藥調節為308次,抗凝藥物調節為534次,降壓藥物調節為544次。
1.2 方法 對照組使用科室常規工作流程。FMEA組方法:(1)由護士長、責任護士、醫生共同參與,組成FMEA團隊制訂出微量泵泵速調節記錄流程:醫囑藥物泵入-護士遵醫囑實施-調節泵速(醫生自行調節,護士遵醫囑調節)—記錄。(2)對流程中每個步驟引起失效原因進行分析,制訂FMEA模式分析評定及改善措施。根據風險優先數(Risk priority nurmber,RPN)的大小確定防范風險的輕重緩急,以此制訂相應的護理管理措施,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
1.3 評價指標
1.3.1 RPN評分 制訂嚴重度、頻度、檢測度評分標準(見表1)。根據FMEA分析流程,評價發生后的嚴重度(Severity,S)、頻度(Occurrence,O)、檢測度(Detection,D)并進行評分,評分標準為1~10分,分數越高說明潛在風險產生的后果越嚴重、發生頻率越高或越難以檢測到風險,RPN=S×O×D。RPN的最高值為1000,最低值為1,數值越大說明風險越高、潛在的問題越嚴峻,必須優先予以干預,及時采取防范措施。

表1 嚴重度、頻度、檢測度評分標準
1.3.2 微量泵調節依據準確率 在臨床收集數據時進行微量泵泵速記錄與微量泵泵速進行核實,兩個數據一致者為記錄準確,準確的微量泵泵速記錄次數比上該段時間一共調節微量泵泵速的次數為調節依據準確率。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泵速調節依據準確率采用百分率表示,χ2檢驗進行數據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FMEA模式分析評定及改善措施 對于關鍵失效模式,醫生重復調節泵速可通過增加醫生之間溝通途徑,設計便利溝通渠道,并加強醫生培訓進行改善;未及時記錄泵速則可要求護士第一時間進行泵速的記錄,增加醫護溝通途徑,并制訂泵速更改和停止流程。見表2。

表2 FMEA模式分析評定及改善措施 分
2.2 采取改善措施后兩組RPN評分情況比較 見表3。

表3 采取改善措施后兩組RPN評分情況比較 分
2.3 措施前后微量泵調節依據準確率分析 微量泵調節依據準確率由原來的71.16%上升為90.04%,見表4。

表4 措施前后微量泵調節依據準確率分析 次
3.1 FEMA模式在臨床微量泵泵速調節風險管理中的應用 本研究采用了FEMA對微量泵泵速調節的風險管理中進行分析,通過RPN評分得出“醫生重復調節泵速”與“未及時記錄泵速”是關鍵失效模式,通過制訂微量泵泵速調節交班信息記錄表、泵速條、微量泵泵速調節流程、微量泵停止流程、對醫生進行培訓以及對護士進行相應培訓等方面進行改進,從而使得微量泵調節依據準確率有顯著提高,關鍵失效模式的RPN值明顯下降,與國內研究[8-9]結果一致。
3.2 FEMA模式在臨床應用的關鍵 在研究過程中,先由護士、醫生組成風險管理的核心小組,通過通過結合臨床現狀進行分析,通過對其中的5項關鍵失效模式進行根本原因分析,通過RPN評分,評出2項重點的失效模式制訂預防措施,從而使得其RPN值大幅下降以及泵速與護理記錄的一致性顯著提高。在本次研究中,高危藥物微量泵泵速調節屬醫護合作問題,因此本團隊加入了醫生,取得了成效。提示在臨床眾多工作中,需要對風險進行分析并分類,針對醫護合作的風險評估需要進行醫護合作。在進行臨床風險防范管理中要加強科學管理工具的應用,在使用工具的同時,在使用FEMA時要對其失效原因進行充分分析,從眾多環節中分后抓住主要矛盾進行解決,從而使得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多的收益。
3.3 措施持續改進 雖然制訂了微量泵泵速調節及停止流程,設立了泵速條方便醫護溝通,本研究結果顯示微量泵泵速記錄準確率明顯上升,但仍存在泵速未記錄的情況,由此可見對醫生的培訓還需進一步加強。因科室眾多為期一個月的輪轉醫生,科室需要加強對輪轉醫生的相應培訓,重點為醫生的重視程度,并做到按時、重復培訓,以達到強化的目的。
綜上所述,運用FEMA在進行泵速調節風險防范管理中,分析需要改善的環節顯示,醫護溝通存在很大問題,所以充分進行醫護團隊的通力合作,才能使得微量泵泵速調節風險防范的管理及質量得到持續改進。
[1] 周桂蓮.微量微量泵應用中的安全問題及對策[J].臨床合理用藥,2011,4(4B):125.
[2] 康進.神經外科病人使用微量微量泵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護理對策[J].內蒙古中醫藥,2010,(15):175-176.
[3] 任月紅.微量泵應用的安全隱患及防范措施[J].當代醫學,2010,16(4):147.
[4] Kataoka J,Sasaki M,Kanda K.Effects of mental workloadon nurses’ visual behaviors during infusion pump operation[J].J Nurs Sci,2011,8(1):47-56.
[5] Evans RS,Carlson R,Johnson KV,et al.Enhanced notification of infusion pump programming errors[J].Stud HealthTechnol Inform,2010,160(1):734-738.
[6] 謝文,周鳳嬋,鄭志惠,等.品管圈活動在護理質量管理中的作用[J].護士進修雜志,1999,14(12):15-16. 肖麗萍,賴小英.微量微量泵臨床應用中糾紛與事故的防范贛南醫學院學報,2005,25(2):263-264.
[7] Liu,H.v.,C Lill,L,&Lill'N.Risk evaluation approaches in failure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A literature review[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3,40(2):828-838.
[8] 何茹,占正寅,戴雯.FMEA模式在人工氣道風險防范管理中的應用[J].2012,28(26):49-50.
[9] 游兆媛,高鳳莉.預防住院患者跌倒的管理[J].中國護理管理,2014,17(7):731-733.
陸欣欣(1968-),女,本科,主管護師,護士長,從事臨床護理及管理工作
王曉杰,E-mail:jie926000@163.com
R472
C
10.16821/j.cnki.hsjx.2016.16.013
2016-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