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文浩,黃樺
(1.太倉市水產指導站,江蘇太倉 215400;2.常州市武進區水產技術推廣站,江蘇常州 213017)
泥鰍規模化人工繁育技術初步研究
陸文浩1,黃樺2
(1.太倉市水產指導站,江蘇太倉 215400;2.常州市武進區水產技術推廣站,江蘇常州 213017)

泥鰍屬鯉型目,鰍科,泥鰍屬,廣泛分布于我國各大水系中,是我國一種重要的小型淡水經濟魚類。因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且具有藥用保健功能,一直深受國內外消費者喜愛,市場需求旺盛,市場前景看好。近年來,由于受天然水域污染、農藥使用以及捕撈過度等各種因素影響,天然野生資源日趨減少,泥鰍優質苗種供應短缺,無法滿足集約化養殖需求。為此,筆者開展了泥鰍規?;斯し庇夹g的探索與優化,現將經驗要點總結如下,僅供參考。
1.1 池塘選擇與清整
根據泥鰍生活習性,選擇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注排水方便、環境安靜的土池作為親魚培育池。塘口設計為狹長型,120 m×25 m×1.2 m,池塘坡比為2∶3的標準化池塘。池底平坦,底部淤泥控制在15~20 cm,并在坡的基部繞池塘四周設置防逃網。防逃網深嵌入土30 cm,每隔3 m用水泥樁固定。放養前兩周,用生石灰120 kg/667 m2全面清塘消毒,殺死野雜魚及有害微生物。清塘消毒一星期后,每667 m2施用生物肥水王(內含微生物、小肽、N、P、有機肥)10 kg肥水。
1.2 親本放養與馴化
每年5—7月,選擇個體大、體質健壯、無病無傷、性狀良好,雌體平均規格10 g以上,雄體平均規格5 g以上的泥鰍原種親本放于親本培育池進行馴化。親本放養密度500 kg/667 m2,親本馴化時間一般為9~10個月,即上年引進的親本將在次年5月份開始進行篩選和用于人工繁殖。
1.3 親本的強化培育
3—4月,對馴化的親本進行篩選,選擇具有生長優勢的泥鰍親本進行強化培育。將池塘水位控制在0.5 m左右,通過淺水升溫的方式,促進親魚提早攝食和加大攝食強度。親魚除攝食天然生物餌料外,早晚投喂泥鰍親本專用顆粒飼料。在水溫15~17℃時,飼料中的動物蛋白含量控制在15%左右,植物蛋白含量控制在25%左右;水溫在20℃時,動物蛋白量增至20%,植物蛋白含量減至20%。日投餌量為泥鰍體質量的5%~7%。水溫在25℃以上時,動物蛋白量增至30%,植物蛋白含量減至10%。日投餌為泥鰍體質量的6%~8%。同時每隔2~3 d再輔投少量魚肉糜,以滿足親本性腺發育的營養需求。催產前1個月,間隔5~7 d注新鮮水1次,每次注水時間1~2 h,以改善水質和刺激泥鰍親本性腺發育。人工繁殖前半月停止使用各類藥物,以防對親魚的催產效果產生影響。每月同時使用EM菌等微生態制劑或底質改良劑1~2次,調節水質,充分降解氨氮、亞硝酸鹽、甲烷、硫化氫等有毒有害物質,促進藻相、菌相平衡,使pH值穩定在6.8~7.8之間,氨氮不超過0.5 mg/L,亞硝酸鹽不超過0.05 mg/ L,確保水質“肥、活、嫩、爽”。每天堅持3次巡塘,觀察親魚攝食、活動及水質變化等情況。
5月中旬,當水溫達到18℃以上時,選擇晴好天氣,對親本進行篩選。用做繁殖的親魚,除了要求體形端正,體質健壯,無病無傷,體色正常等之外,還要注意以下幾點:雌鰍選擇2~3冬齡,體長10 cm以上,最好15~20 cm,體質量20 g以上,最好30~60 g,腹部膨大且柔軟有彈性,體色呈橘黃色具有光澤,腹部白色,特征明顯的個體,個體大的雌鰍懷卵量大。雄鰍選擇2~3冬齡,體長10 cm以上,最好15~20 cm,體質量15 g以上,最好20~50 g的親雄鰍,行動敏捷的個體,個體大的雄鰍精液多,繁育的魚苗質量好,生長快。篩選后的親本,轉移至12~15 m2水泥池暫養,池水深0.6 m,池頂加蓋遮陰棚,池內配備微孔管道增氧,實行微流水養殖。
3.1 繁殖方法
3.1.1 催產效果比較選擇促黃體素釋放激素類似物2號(LHRH-A2)、魚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地歐酮(DOM)等幾種常見的催產素,比較不同劑量及配比對泥鰍人工催產的效果,最終確定泥鰍催產的最佳催產劑與催產劑量。
催產劑采取一次注射,雄鰍劑量減半。注射部位以背部肌肉為好,其次為腹部中線胸、腹鰭之間。扎針2~3 mm,注射方向與體軸腹面成30°角,每次0.2 mL/尾。
3.1.2 自然受精親魚注射催產劑結束后,按雌雄比例1∶1放入親魚產卵池。產卵池為6 m×1 m× 0.6 m水泥池,并用35%透光率的遮陽棚覆蓋。根據泥鰍的生殖習性,在產卵池中事先設置產卵網箱與集卵箱,產卵箱懸置于集卵箱內。產卵箱網目大小使親鰍不能鉆出,鰍卵能漏出為宜,集卵箱底平鋪棕櫚皮或PVC網片用于收集受精卵。親魚每池放置密度25尾/m2,用微流水刺激發情,使其自然產卵受精。產卵期間保持四周安靜,定期檢查產卵情況。水溫25℃時,催產劑的效應時間為13 h,產卵可持續7 h左右,這期間可以看到親鰍互相追逐并不時用身體纏繞在一起交配。待泥鰍產卵完畢,先將產卵箱與親鰍移去,再將底部棕櫚皮或網片取出將受精卵移至孵化池或孵化缸中孵化。
3.1.3 催產率的測定計算各批次親魚催產率,根據催產率判斷人工催產效果,計算公式如下:

3.2 人工孵化
采用孵化缸流水孵化與水泥池靜水孵化的方式進行受精卵孵化。
3.2.1 水泥池靜水孵化將帶有泥鰍受精卵的網片和棕櫚皮人工巢放置于孵化水泥池進行孵化。孵化過程中采用微孔管道增氧,確保水體溶氧6 mg/L以上。同時,每24 h全池潑灑0.12×10-6硫醚沙星溶液一次,防止水霉病的發生。約40 h后,使用EM益菌素全池潑灑1次,充分降解卵膜等有機物質,確保水質清新。孵化過程中,每8 h測量水溫1次,及時觀察魚苗出膜情況,記錄出膜時間,待魚苗全部出膜后,及時移去網片。
3.2.2 孵化缸流水孵化泥鰍產的卵黏性不高,產卵后可輕輕抖動人工巢或網片進行收集。孵化缸為半橢圓形,材質為玻璃缸,上口直徑104 cm,高60 cm,體積約1 m3。缸底設置可調式沖水噴頭,缸中心設置排水管。每缸存放泥鰍受精卵50萬~60萬粒。卵未出膜前,適當加大水流速度,以卵不沉入缸底為準。當卵孵出魚苗后,明顯降低流速,同時每只缸設置6~8個散氣頭,確保溶氧充足。每8 h測量水溫一次,及時觀察魚苗出膜情況,記錄出膜時間。
3.2.3 出膜后培養泥鰍出膜后在孵化池中培育2~3 d,剛開始泥鰍苗不攝食,活動能力較弱。待泥鰍卵黃囊全部消失,并有活動跡象時,用蛋黃煮熟后過濾潑灑2~3次,以補足泥鰍苗生長所需營養成分,之后即可下塘培育。
3.2.4 受精率的測定當卵發育到原腸中期時,隨機撈取一定數量卵子,用肉眼仔細觀察,對受精卵進行計數,得出受精率,計算公式如下:
受精率=受精卵數/卵??倲怠?00%
3.2.5 孵化率測定魚苗孵化出膜后,對孵出魚苗進行估算,得出孵化率,計算公式如下:
孵化率=孵出魚苗數/受精卵數×100%
4.1 池塘準備
培育池面積為2.5×667 m2~4.0×667 m2,池底淤泥10~15 cm,水源充足,水質清新,進排水方便。魚苗放養前10~15 d,每667 m2使用生石灰70~80 kg,殺滅原塘泥鰍、野雜魚、病原體及其他敵害生物。放養前7 d,注水30~40 cm,并用40目篩絹網過濾,防止野雜魚、敵害生物進入。注水后每667 m2使用“生物肥水王”4~5 kg,培育天然餌料,充分滿足魚苗攝食。
4.2 放養與培育
在苗種培育池內,建100 m2圍網一個,泥鰍苗從水泥池中放入圍網內進行暫養。放泥鰍苗100萬尾/667 m2。魚苗下塘后主要攝食輪蟲等小型浮游動物,當發現池內天然餌料不足時,應及時補充或追施有機肥料。同時,每天早晚潑灑煮熟的蛋黃懸浮液各一次。
下塘第1天,每10萬尾泥鰍苗投喂1個蛋黃,第2天每10萬尾泥鰍苗投喂1.5個蛋黃,第3天以后每10萬尾泥鰍苗投喂2個蛋黃。第12天開始,適量投喂泥鰍專用粉狀飼料,調成糊狀后全塘潑灑,投喂量從開始占體質量的2%~3%逐漸增加到5%左右。此時泥鰍苗處于鰓呼吸階段,苗種池適當增氧,確保含氧量在5 mg/L左右。但也不能過分增氧,防止氣泡病的發生。
泥鰍苗下塘約18 d左右,從剛出膜約3.5 mm長至約15 mm。此時進入泥鰍呼吸轉化期。撤走泥鰍苗種池內暫養圍網,讓泥鰍苗進入全池。數年養殖過程中發現,呼吸轉化期間投餌不宜太足,一般維持在5%左右即可,且飼料蛋白含量不宜過高,以34%~36%為宜,否則影響其成活率,推測可能與泥鰍貪食后加重對氧氣的需求導致其呼吸轉換不暢有關。
待泥鰍苗長到2 cm以上,泥鰍苗呼吸轉化基本完成,此時可逐步加深水位到50 cm。繼續培肥水質,并加大配合飼料的投喂,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投喂量為泥鰍體質量的5%~10%,以2 h內吃完為宜。待泥鰍長至3 cm,對養殖過密的泥鰍塘口進行適時分塘,保持在每667 m2放養夏花苗種22萬尾,之后即進行泥鰍的成鰍養殖。通過此種方式,可將泥鰍由水花到夏花的成活率提高至20%~25%。
5.1 不同催產劑與催產劑量對催產效果的影響
根據泥鰍性腺發育情況,在相同水溫(24℃)和催產方法相同(半人工繁殖)的前提下,試驗比較了不同催產劑及催產劑量對泥鰍催產效果的影響,見圖1。

圖1 不同催產劑及催產劑量對泥鰍催產效果的影響
結果表明,采用不同催產劑混合催產效果明顯好于使用單種催產劑。且相同催產劑催產情況下,隨著催產劑量的增加,泥鰍催產的效應時間縮短,催產率提高,但達到一定劑量后,效應時間變化不明顯,催產率不再提高。其中,LHRH-A22.5 μg/尾+ DOM 0.5 mg/尾配伍時催產率達到最高,為98.73%。HCG 5 IU/尾+DOM 0.5 mg/尾配伍時催產率達到97.25%,也比較理想。
5.2 受精率和孵化率
由于催產后泥鰍采取自然交配產卵的方式,在雄泥鰍數量充足的情況下,受精率普遍較高。用LHRH-A22.5 μg/尾+DOM 0.5 mg/尾復合催產,12個批次泥鰍受精卵分別以水泥池靜水和孵化缸流水方式孵化,受精率和孵化率結果見表1。結果表明,受精率平均為92.9%,最高達到95.2%。此外,只要技術到位,處理得當,水泥池靜水孵化與孵化缸流水孵化均能達到較好的孵化效果。其中,水泥池靜水孵化平均孵化率為85.5%,最高達87.8%。孵化缸流水孵化率平均為84.9%,最高達86.1%。兩種方式在孵化效果上的差異不明顯。

表1 泥鰍受精率以及不同孵化方式孵化率統計表
5.3 規模化人工繁育技術集成
通過重點研究泥鰍人工繁育過程中的親本馴化與強化培育、人工催產孵化、苗種培育等方面內容,整理集成了一套規模化人工繁育技術,包括科學篩選催產劑、合理投喂開口餌料、適當增氧、圍網鍛煉、適時分塘等技術措施,有效提高泥鰍的人工繁殖效率和夏花成活率,促進了泥鰍生產的標準化、規?;?、高效化。
10.3969/j.issn.1004-2091.2016.12.009
2016-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