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麗娜+許芳+胡瑤
摘 要:以教學模式(具身教學和非具身教學)為自變量,以對學生回答問題的內容分析為因變量,對小學一、二年級學生進行繪本故事課堂教學的實驗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將具身教學運用于繪本故事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以增加學生對語言的理解、豐富學生的情緒感受以及增強學生身體體驗,真正實現(xiàn)將大腦、身體和環(huán)境整合為一體的學習。
關鍵詞:具身教學;繪本故事;教學實驗
具身教學的內涵可以從四點理解:1.教師采用適當手勢或身體局部動作配合知識的講述;2.學生身體參與到接受和理解知識的過程中;3.教學和學習是多通道整合的過程;4.教學是師生互動合作的過程。近年諸多研究表明具身教學可以明顯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和理解,還有助于建立民主合理的師生關系,實現(xiàn)有效教學。
近期教育研究者嘗試將具身教學融入到語言學習和閱讀之中。例如,周倩從詞匯教學和口語訓練兩個方面具體論述了具身認知理論在兒童英語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并提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讓學生受過多束縛,而需要設計交互性強的課堂活動,鼓勵學生參與語言情境。李明探討了具身參與在德育閱讀中的影響,為具身閱讀打開新的思路。張福俊等從具身認知論的角度為閱讀療法提出了相應指導意見,認為在團體交互式閱讀中團體形式和成員參與情況對閱讀有重要影響。
繪本故事是近年廣泛受兒童青睞的閱讀材料。與傳統(tǒng)故事書不同的是,在繪本中,文字與圖片有同樣重要,兩者結合能更好地傳達故事的內核。基于這一點,繪本上的圖片可以很好地引導讀者通過行為模擬進行具身化閱讀。本研究在分析繪本故事具身特征的基礎上進行了教學實驗研究,揭示具身化與繪本故事的結合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語言理解、豐富情緒和帶動身體參與。
一、繪本故事的具身特征
“繪本”一詞來源于日本,“繪”即繪畫、插畫,“繪本”主要指故事性圖畫書。康長運指出“圖畫故事書通過文字和圖畫共同傳達故事信息,有別于其他形式的語言或視覺藝術,圖畫是圖畫故事書最主要的表達媒介,圖畫故事書中文字的意義依賴于圖畫,講述故事是圖畫故事書的本質特征。”由此可見,繪本故事與普通故事的相比配有圖畫解說,而故事中的圖畫往往包括故事中角色、角色之間和場景。讀者可以從圖畫中了解到角色的形象、表情和肢體動作。因而繪本故事為學習者進行模仿提供良好的引導。學習者可以模擬圖畫中角色的語言、表情和動作,在“說”和“做”的過程中深入體會故事的深刻內涵。
二、研究方法
(一)實驗設計
該研究為準實驗研究,實驗對象為某閱讀館的兩個自然班(A、B班),主要為一和二年級的小學生。研究者以宮西達也創(chuàng)作的繪本《遇到你,真好》和《你真好》為教學實驗的材料,這兩本繪本在故事內容、繪畫風格、主題相仿、字數(shù)接近。為進一步平衡繪本材料和兩班學生個體差異的影響,A班使用《你真好》為具身實驗材料,《遇到你,真好》為非具身實驗材料,而B班使用《遇到你,真好》為具身實驗材料,《你真好》為非具身實驗材料。在具身條件下,研究者針對繪本內容設計了相應動作,并配合表情進行排練。
自變量為教學模式(具身和非具身),因變量為學生繪本故事學習成績,自編問答題形式的測驗。
(二)教學實驗程序
在具身繪本故事教學中,首先,研究者朗讀繪本故事,邊讀邊展示故事的圖片;其次,研究者再次播放該故事的朗讀錄音,并和研究助手跟隨錄音完成故事圖畫中角色的相應表情和動作,學生分角色給予模仿。最后,研究者發(fā)放紙質測驗題,學生給予用筆答題。
在非具身的繪本故事教學中,研究者先朗讀繪本故事,邊讀邊展示圖片;其次,播放故事的朗讀錄音,學生聽錄音;最后,學生完成紙筆測驗。
三、研究結果及討論
(一)測驗結果分析
1.語言的深入理解。學生參加具身繪本故事學習后,問題回答中的語義關鍵字字數(shù)明顯高于非具身學習后的字數(shù),這表明學生回答問題的重點更突出,更豐富。研究者認為,具身學習強調身體參與,能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充分理解語言的涵義,在答題的過程中結合情境再現(xiàn)繪本中出現(xiàn)的語言,具身認知在學生繪本故事學習中有其積極意義。
2.情緒體驗的豐富性。學生參與具身學習后回答中情緒含義字相比于非具身條件豐富,學生更能理解故事中主人公行為背后的情緒和情感,可以很好地發(fā)展學生的情緒體驗能力。
3.身體體驗的程度。參與具身學習的學生的回答中,動作含義字的字數(shù)明顯高于非具身學習字數(shù)。研究者認為,在具身學習的實驗中,學生身體主動參與到故事中來,用肢體語言輔助聽說來學習故事,理解故事情節(jié)的展開,將身體與所聽所見很好地融合為一體,形成更為深刻地學習體驗。
(二)訪談結果
相比于傳統(tǒng)的非具身課堂,大部分學生表示更喜歡有身體參與的教學方式。閱讀館的老師對具身認知理論也非常認同。他們認為,教育目的是學生身心的和諧發(fā)展。傳統(tǒng)教學把身和心兩者割裂開來,對學校統(tǒng)一管理有好處,但不利于個體個性的發(fā)展。具身化的繪本故事教學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可以喚醒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注重學生知識、情感和身體體驗等多維發(fā)展。
(三)結論
1.具身化繪本故事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改變了被動聽故事的相對消極的學習模式,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
2.在具身化教學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時更能從語言、動作和情緒等方面理解文本,研究結果顯示閱讀質量有明顯提升。
3.具身教學有助于改善課堂氣氛,拉近師生、生生間的關系。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更為密切,學生能充分投入到繪本故事閱讀中去。
四、優(yōu)化策略
基于該教學模式對比的實驗研究,研究者對閱讀課堂中提高學生具身參與的水平,實現(xiàn)有效學習提出以下建議:
(一)構建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
學生身體參與課堂學習需要足夠的活動空間。在實際上課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前借好音樂教室、階梯教室、心理咨詢室等空間較大的場所。如在傳統(tǒng)教室中,亦可以重新擺放課桌椅,讓學生能充分運用身體,參與到閱讀過程中。
(二)做好相應的教學準備
挑選教學材料時,教師應思考繪本故事是否適合開展具身教學,是否與當前班級里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相適應。教師應在廣泛閱讀繪本和與繪本、教育相關的書籍的基礎上制定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案。目前,關于具身化的繪本故事教學實踐尚處于起步階段,對某一個特定的班級、特定的學生,并無絕對完美的教學公式。因此教師應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設計課堂中學生身體參與的環(huán)節(jié),讓課堂活潑且高效。此外,繪本故事閱讀是開放的,具身教學也是一種開放方式,教師可以嘗試引入其他學科知識,如音樂、話劇等可以使課堂更豐富,更富有趣味。
(三)尊重學生個體差異
學生在具身教學的課堂上表現(xiàn)出個體差異。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發(fā)揮學生運用身體來參與故事閱讀的權利,也要尊重學生不參與的權利,并及時與學生溝通。如果學生因為緊張不敢參與,教師可多次嘗試邀請,引導學生加入活動。教師的因材施教可以達到具身化的繪本故事教學的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賈麗娜,田良臣,王靖,馬志強,周倩.具身教學的設計研究——基于身體參與的多通道整合視角[J].遠程教育雜志,2016,01:82-89.
[2]李云媛,莫永華.具身認知的教育意義和潛在價值研究[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03:110-114.
[3]周倩.具身認知觀在兒童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2,04:50-52.
[4]李明.點頭Yes搖頭No:德育閱讀中的具身效應[A].中國心理學會.第十五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 要集[C].中國心理學會,2012:1.
[5]張福俊,于路云,高遵升.基于具身認知觀的有指導閱讀療愈機理探討[J].出版廣角,2015,09:119-120.
[6]康長運.幼兒圖畫故事書閱讀過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3:141.
[7]宮西達也(著),蒲蒲蘭(譯).遇到你,真好[M].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3.
[8]宮西達也(著),蒲蒲蘭(譯).你真好[M].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05.
[9]葉浩生.身體與學習:具身認知及其對傳統(tǒng)教育觀的挑戰(zhàn)[J].教育研究,2015,04:104-114.
(作者單位:賈麗娜/江南大學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江南大學人文學院教育系;許芳、胡瑤/江南大學人文學院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