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萍
“形散而神不散”,這是散文最核心的特征。在初中語文學科的教學中,相比較小學而言,更加注重培養學生對文章由表及里的深入透析能力。而本人在實際教學中,對于散文的教學方式進行了深入的探析,通過對散文的外在之物、內在之情以及寫作背景的培養,使學生能夠觸摸媒介、追本溯源,真正體會到散文中蘊藏的美好。
一、“掐”外在之物,觸摸媒介
散文的鑒賞中,外在的媒介之物能夠起到一個媒介的作用,而這種媒介需要讀者進行準確掌握,在教學里,我在課堂上經常會引導學生對散文中的重點字、詞、句進行分析,通過分析,準確把握散文的核心和所要抒發的靈感,使學生真正觸摸媒介。
例如:在蘇教版初中七年級上學期《繁星》一課中,這部分內容是學生理解作者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觀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在這篇文章的講解中,針對散文的理解,我引導學生通過抓住文章中的一些字詞來進行分析:“同學們,請大家仔細閱讀課文,體會一下‘無處不在這個詞語,說說這個詞語能夠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感?”在我的引導下,學生開始進行認真的思考之后作答:“這個詞語表達了作者對未來充滿希望、充滿信心,他向往光明,追求光明,望著星天就感到光明處處都存在。”在學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們對文章進行了仔細閱讀,通過閱讀準確地抓了外在的媒介,進而對散文所表達出的情感進行了正確的體會。
準確把握散文中的重點字詞,是抓住散文核心內容的重要過程,而培養學生的這種準確把握的能力,才能真正地讓學生掌握鑒賞散文的技能,讀懂和讀透散文。
二、“體”內在之情,獨抒性靈
散文最大的特點就是蘊藏的感情比較豐富,而如何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體會這種感情,是初中教學的重點,因此,對散文的體味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技能。
例如:在蘇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海燕》一課中,主要內容是課文內容的分析,建立在熟讀課文基礎之上,重點在于對海燕的象征意義的理解。在講課中,我通過對大海變幻的層次分析,幫助學生理解海燕形象,并且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對文章的深刻內涵進行體會:“同學們,通過對文章的閱讀,誰能說說‘海燕象征著什么?”學生進行了思考,由于這部分內容比較難以理解,我又進行了提示:“大家在閱讀和分析的時候,對于海燕的理解,不要拘泥于具體的事物,要上升為一種思想精神。”話語一出,馬上就有學生進行了解答:“象征著自由與渴望。”“回答得非常正確。”對于散文的鑒賞,不要用過多的話語來進行引導,要給學生空間讓他們進行自我體會,只有真正地進行鍛煉了,他們才能夠在思想中逐漸形成分析的思維,進而進行自主性的自我分析。
每一篇文章都是有靈性的,尤其是散文,培養學生對散文的內在進行體會,通過這種體會豐富自己的頭腦,使其能夠將這些情感巧妙地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之中,讓自己筆下的文章更加精彩。
三、“挖”寫作背景,追本溯源
在鑒賞散文的過程中,要對散文進行深入的挖掘,通過語文老師的引導和啟發,逐漸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鑒賞習慣,從而進行對照、分析以及體味靈感,追溯本源,挖掘背景,用背景來協助追溯,挖掘出散文真正的靈魂。
例如:我還是以前面提到的《海燕》一課為例,對于這節課的內容,很多教師往往都引導學生將“海燕”的含義分析出就停止,但這對于學生而言,對于這篇散文的深刻蘊含而言是不夠的,在我的教學中,我不僅會帶領學生對這篇課文進行閱讀,更會和他們一起進行挖掘,在挖掘的過程中,我會用作者的寫作背景來進行輔助和鋪墊:“同學們,本篇課文的作者高爾基十歲就為生活所迫,到處流浪,他當過鞋鋪學徒、輪船雜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嘗盡了人間苦難。他親眼看到俄國的勞動人民在沙皇統治下所遭受的種種壓迫和剝削,這就為他的創作提供了堅實的生活基礎和豐富的題材。”我的話語剛剛結束,很多學生的臉上都會恍然大悟,進而對文章進行更加透徹的了解。
文章的背景能夠幫助學生對文章更好地理解和挖掘,加之興趣的驅動,逐漸遞進,層層迫使,逐步對文章產生挖掘的好奇心理,挖掘的過程也是體會和鑒賞的過程。因此,挖掘階段,作為語文老師更要把握好尺度,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其朝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地前進,追溯出真正的本源,達到鑒賞的目的。
散文的鑒賞有很大的學問,作為一名初中語文老師,通過自己的努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全面地掌握散文的鑒賞技巧,獨立地對散文進行分析和體會,并且自主地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將來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材。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南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