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雪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我非常關注細節的設計與打磨,以精雕細磨的態度,處理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小問題,并從小問題的解決與課堂細微處的創造性設計,豐富學生的歷史感知,增強他們的學習體驗,從而讓課堂溫潤如玉,更加精致。在如下的教學探索中,我將從細察學情,關注學生的情感動態;細磨銜接,提高課堂的連貫與流暢性;細雕對話,提高課堂對話的有效性這三個方面,談談自己在歷史課堂細節教學中的幾點見解。
一、細察學情,做出反應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又是獨立發展的個體,他們有著鮮明的獨特性與發展性。高中生已經具備較為成熟的抽象思維,他們情緒穩定,性格也相對成熟,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把他們當作“大人”、當作教學主體,平等對待,而非以嚴格的“受——授”觀念高高在上地要求學生。因此,在細節處,我們首先要觀察活躍在課堂中的學生,不露聲色地留心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情感動態,根據學生的學習反應,對課堂節奏、教學內容做出機動化的調整,有張有弛,提高歷史課堂的張力。
在教學高中歷史《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第4講:明末清初思想活躍局面” 時,在開篇介紹“李贄”時,我發現大部分學生對于這個清瘦的思想家是陌生的,對于他的介紹與認識,學生顯得有些冷淡。考慮到思想學習本身就是一個較為枯燥的事情,我設計了一個“闖關”的教學任務,以“離經叛道的李贄”為主題,啟發學生對李贄的“怪行為”展開探究,從他的“個性”入手,來認識這個人,并說說為什么那時候的人們都不愿意接受他。在這個活動中,我將他的思想作為第一關,讓學生在主動發現中認識他,隨后,在評價處設卡,讓學生在“人物評說”中總結自己的看法。插入這個探究任務后,我發現這些個性鮮明的高中生一下子就來了興趣,話題也就展開了。
二、細磨銜接,游刃課堂
銜接是我們課堂教學中不可避免的教學現象。在教學過程中,當我們從一個話題跳躍到另一個話題,從一個活動過渡到一個活動,都會遇到“如何銜接”這樣的教學問題。在精致的課堂中,銜接處往往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而不唐突,簡潔而不拖沓。在實際課堂中,我們要重視課堂銜接環節的設計與完善,通過這個過渡小細節的完善,提高課堂的流暢性,強化學生對課堂的信賴,促進他們的課堂參與。同時,在處理過渡細節時,我們要嘗試在處理過程中,盡可能地體現歷史學科特點,如利用歷史人物的名言、歷史片段、歷史事件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歷史書籍、歷史影視作品等作為過渡的內容,提高課堂的歷史味兒。
教學《專題三: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第2講:新文化運動”這單元時,在與學生談論“新文化運動的意義”時,我發現當學生接到這個命題時,將討論的焦點都集聚到它的正面意義,就其“正能量”作用進行了積極的討論。在學生就其正面意義討論得熱火朝天時,我打了個手勢,向大家展示了一枚一元面值的硬幣,并朝上扔,讓學生猜正反面。在這個銜接小互動中,學生立馬心領神會,意識到“硬幣有正反,事物也是如此”的道理,這個時候,學生自然就其局限性,展開了探索。
三、細雕對話,誘發思考
對話是教與學之間碰撞的產物,是師與生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它是我們歷史課堂不可或缺的組成要素。因此,要構建精致的歷史課堂,就不能少對對話的細致雕琢,而其重點在于教師如何“引”、如何“導”,以達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每一個課堂中,我們都要重視對話的導學性,在與學生對話的過程中,比起發送指令,更加注重信號的傳遞,通過有意義的信號,引導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實踐,讓他們在歷史學習的道路上主動摸索。另外,在課堂外,我們更要積極展開教學反思,及時總結自己在課堂對話中的不足之處,也及時記錄自己在對話處理中的精彩做法。在總結與完善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言語藝術。
例如:還是在教學《新文化運動》這一課時,我在導入“《新青年》的創辦”中,為了讓學生深刻地感受新文化運動之風對我們的文化生活帶來的影響,我在導入中設計了這樣一段對話。
師:為師有一言,想請各位賜教:“鄙人才疏學淺,恐難勝任,不堪從命。”而今如何說?
生1:我干不了,謝謝。
生2:我能力不足,不會干。
生3:我能力有限,幫不上忙了。
師:(放聲大笑)你們是喜歡老師之乎者也,還是……
生:“說人話!”(全班哄堂大笑)
總之,細節并不在于“逐一講之”,它有別于包辦式的舊課堂,比起教師的安排、講授,它更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主張通過細節的優化處理,推動學生的自主學習,促進學生歷史素養的培養。在高中歷史課堂中,我們要善于以細節優化課堂,充當學生學習道路上的擺渡人,以細節讓我們的高中歷史課堂更精致,更具歷史風味。
(作者單位:江蘇省高郵市界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