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傳俊
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高中政治學科對于學生理性思維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創設必要的認知情境,將學生的身心思維浸潤在認知情境中,對于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政治學科的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推進作用。
一、鏈接生活實際創設認知情境
到了高中之后,很多學生對政治學科難以提起興趣,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們認為政治知識高大上,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相去甚遠,只是為了高考才進行機械的背誦,而鮮有理性思維的深入介入,從而影響了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鑒于此,教師可以努力創設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貼合的認知情境,喚醒學生的內在思維,從而為學生打開智慧之窗。
如在教學人教版《神奇的貨幣》一課時,教師在教學之初并沒有對高深的經濟理論進行講解,而是借助對話的方式引領學生思考:一張紙印出來的紙幣為什么就會得到公眾的認可,承載著經濟價值呢?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翻閱書本、自主學習,并在結合自身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意識到紙幣本身并沒有價值,只是一種支付手段,貨幣則是價值的本質屬性。在整個自學、研討、分享的過程中,教師及時對學生的認知與體悟進行引導與補充,從而引領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斷提升。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緊扣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認知熱情,讓所有的學生都帶著濃郁生活氣息的問題來研討、探究,從而真正感受到政治這門學科的社會價值,從內在意識中真正喜歡上這門學科,從而為政治教學效益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礎。
二、推進短劇表演創設認知情境
高中學生的心理認知和智力水平已經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關注,內在的知識結構也逐步趨向完善,已經具備了較高的獨立思考能力,對很多現象和事件都已經形成了相對成熟的間接。作為高中政治學科的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通過情景短劇再現的方式,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斷提升。
如在教學“政治生活”中有關于“國家利益”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就設置了這樣的一個情景短劇:邀請一名同學扮演國際相關組織的官員,其他幾名學生分別扮演不同國家的首腦。學生在正式表演之前,分別從自己不同的角色出發,設定好切合自己身份的臺詞,著重從自己國家利益的角度表明是否同意國際組織做出的決定,并闡述自己的理由。
在這個短劇的表演展現過程中,學生深刻地意識到自己國家的根本性利益是決策和處理國際事務的重要性因素,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在這種真實情景的演出與表達中歷練了自身的心理素質、語言表達以及隨機應變的能力,從容在緊扣政治學科的內容下,促進了學生自主參與探究、獨立思考能力的提升。
三、依托媒體技術創設認知情境
多媒體對于高中政治課堂而言,具有信息資源豐富、觀察效果清晰、呈現質態清晰等特點。因此,高中政治教師也應該樹立與時俱進的理念,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優勢,為學生設置真切、可感的認知情境,提升課堂教學的整體性效果。
以“政治生活”中“黨政制度”這一內容的教學為例,由于這一部分的理論知識點相對較多,如果教師依照傳統教學手段,一味純粹地講授、學生被動地記錄,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而筆者在教學中則充分運用了大量直觀形象的視頻、圖像和幻燈片等多媒體資源,將中國共產黨“歷史和人民的選擇”的誕生背景、“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核心理念以及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等重要難點進行了有效突破。
四、借助風趣語言創設認知情境
一般而言,很多人都認為政治課程中的內容相對嚴肅古板,學生學習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教師按部就班,就會形成師生之間、學生與課程內容之間的心理隔閡,甚至讓學生產生“教師高高在上”的心理定位。這對于學生學習高中政治學科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則可以借助多樣的教學形式和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活躍學生的思維,放松學生的身心。
如在教學“科學社會主義常識”時,有一位學生提問:都說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為什么很多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卻遠遠超過了我們中國呢?面對這個問題,如果教師一板一眼地從理論高度出發,必然會導致學生的反感。而筆者則打了一個比喻:眾所周知,人比猿猴聰明,但你能因為一個不足一歲的嬰兒不會剝花生就認為人類不如猿猴嗎?形象的語言化解了一個困惑學生的問題。教師的幽默風趣將高中政治的知識巧妙地融入學生意識中,起到了絕佳的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高中政治教學需要教師創造各種資源和條件創設認知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動力,喚醒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從而提升政治課的教學效益。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羅塘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