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群
所謂“主體參與型”課堂,是指教師通過課前的精心預設,在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作為活動的主體出現,積極參與課堂探究活動,引導他們參與到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成為課堂活動的主角。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積極設計有效的“主體參與型”數學課堂,這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但很多的數學課堂教學往往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探究其主要原因是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發揮的程度不一。因此,高效課堂教學,教師必須設計有效的“主體參與型”數學課堂,激發學生主體參與意識,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探究熱情,提高課堂教學活動的質量。
一、轉換教師角色,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學生只是被動接受式學習,對于教師設計的數學探究活動,往往停留于表層,教師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如何解題。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教學,教師首先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改變過去的“一言堂”“填鴨式”教學模式變更為 “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積極倡導一種開放式師生交流模式,創設和諧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探究活動,自主學習,提升數學綜合能力。這要求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科學合理的設計好探究問題,組織好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師生共同探討,共同進步。例如:在探究“反比例函數的圖像與性質”時,教師可以以學生已經掌握的一次函數圖像與性質為基礎,通過復習舊知引入新知,從函數圖像的形成過程入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過與一次函數圖像性質的語言表述的比較,學生不僅發現在表述反比例函數圖像性質時有“在同一象限內”條件,通過引導探究,學生提出了為什么要特別加“在同一象限內”條件,是否多余呢?讓學生參與到對條件形成的探究活動過程中去,加深對條件的理解。
二、設計有效的學生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活動
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更重要的是設計有效的學生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自主參與探究活動的過程,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深度。根據初中數學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師在設計主體參與型數學課堂教學時,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
教師的教學設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提升學生的探究質量。同時,教師要深入研究新課標,根據課標的要求設計符合學生學情的教學活動。比如,在九年級探究的“數據的統計”與七、八年級相比較,有著很大的區別:學生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但對于數據統計后的分析還沒有從深層次挖掘,學生理性分析數據的能力還欠缺,如果還局限于數據的收集與整理,學生的興趣就沒有那么高,此時可以重新設計主體參與型活動方案,以培養學生對數據的分析能力為目標,更切合學生的學習實際。
2.結合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
對于學生主體性參與探究活動,教師要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背景,易于讓學生參與探究活動,將置于豐富多彩的探究情境之中,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比如:在讓學生體會“加權平均數”的“權”的含義時,我設計這樣的一個問題:請收集我們班級每個同學年齡情況的數據,并填寫下表:
計算出班級同學的平均年齡,這里的每一類型的歲數對應的人數叫什么?如果老師想讓班級的平均年齡大些,你有什么辦法?這樣的問題設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現場收集數據,學生主體參與的熱情很高,提高課堂探究的質量。
3.科學、合理的評價學生參與探究活動的過程
學生主體參與課堂探究活動的質量還取決于教師的合理引導、科學評價,給學生探究活動指明方向。特別對于八、九年級數學學習活動,教師的主體參與的熱情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老師給他們的評價,他們對于教師設計的思維強度比較大探究活動,心理上存在一定的障礙,遇到困難便會退而遠之。保證主體參與型教學活動順利實施,激發學生的熱情,提高主體參與的質量,課堂活動的表現做出正確的評價是必不可少的核心環節。因此,教師要觀察學生課堂表現,適時給予恰當指導,給學生信心,積極鼓勵學生,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促進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中去。
如今,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積極倡導“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一方面可以減輕學生的課外負擔,同時,也是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作為教師,要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設計有效的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活動,要讓學生在課堂中樂于學數學,善于學數學,真正成為學習數學的主人。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臺市梁垛鎮臺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