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鄭璇
【摘要】翻譯標準一直以來都是翻譯界熱議的話題,翻譯標準也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但并沒有唯一的標準。實際上翻譯條件為翻譯標準設定了一個范圍,在這個固定的范圍內,某個翻譯標準是合理的,因此翻譯條件影響著翻譯標準。條件是指具體情況,條件明確則翻譯標準明確。
【關鍵詞】翻譯條件;翻譯標準;范圍;影響
從佛經翻譯開始,中國出現了第一個翻譯高潮。隨著時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翻譯研究越來越多,翻譯家逐漸形成自己的見解,翻譯標準變得多種多樣,翻譯本無固定唯一的標準,是多重標準之間的互相補充。但對于一篇文章的不同譯本,我們能夠判斷出哪個更好,這證明還是存在一定的標準,但這個標準依靠一定的條件。具體的條件為翻譯標準制定了一個范圍,使其在這個范圍之內是合理的。下文將探討的翻譯條件包括:時代背景、譯員素質以及翻譯對象,分別從三個方面舉例講述其對翻譯標準的具體影響。
一、時代背景
時代如同一條河流,自古至今從不靜止,一直奔流向前,但是每一段都會留下歷史特有的印記。時代如同一片土壤,滋養著先進思想的萌芽,孕育著杰出的先鋒者。不同時代背景的人以及他們的思想都彰顯著這個時代的特點和追求。
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敵人的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中國人開始睜眼看世界,嚴復作為具有先進思想的知識分子代表,渴望汲取西方文化并通過翻譯西方書籍喚醒更多的士大夫階級。他提出了“信,達,雅”的翻譯標準,“信”即忠實于原文,不歪曲事實,“達”即通曉,就是讓人讀起來能明白其中的意思。“雅”是指古雅,是對飽讀詩書的老夫子們的妥協,只有這樣才能被當時處在傳統思維習慣和文化心態中的國人所廣泛理解和接受。考慮到當時讀書的對象都是些有學識的人,他們欣賞古雅的文體風格,為了迎合他們的閱讀習慣,將古雅作為其中的一條標準。
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每一種標準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張培基在《英漢翻譯教程》中將翻譯標準概括為“忠實、通順”。忠實首先包括原作的內容,如思想、觀點、立場和感情。忠實包括原作的風格,涉及到民族風格、時代風格、語體風格以及作者個人的語言風格,要做到盡可能的還原其本來面目。通順即行文流暢易懂,符合正常的語言規范。要想使一篇文章翻譯的好,那么忠實與通順是兩個必要因素,忠實和通順是一個矛盾統一體的兩方面,二者又是相輔相成的。由于雙語文化的差異,絕對的忠實也是不存在的,我們所要求的是盡可能的忠實,做到這兩個方面才能最大可能的傳達出原文所表達的全部意義和所承載的信息。
二、譯員素質
一部好的作品經過高素質的譯員翻譯之后,會有錦上添花甚至重獲新生的作用。2012年莫言憑借著他的第十一部小說《蛙》,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葛浩文是莫言作品的英文版譯者,他是美國著名的翻譯家,20世紀60年代曾在中國臺灣學習漢語,后獲得印第安納大學的中國文學博士學位,對中國文學有很深的了解,是一個具有創造性的譯者,翻譯過程中對原作也有一些刪減和改動,他的譯筆讓中國文學披上了英美文學的色彩,煥發出新的生機。
譯者“既是原發語篇的接受者,又是目的語篇的創造者,處于‘上情下達的中間、核心地位,正是:翻譯的‘好‘壞全靠譯者的‘思考和‘感覺,可謂‘成也譯者,‘敗也譯者”。要做到忠實、通順,譯者首先必須對原作有透徹的理解,然后把理解的東西用另一種語言確切的表達。比如girl這個詞可以翻譯成姑娘、女孩、女郎,“姑娘”聽起來飽含情感,有種由衷的贊美之情,“女孩”給人輕松活潑的感覺,但沒有什么特別的情感,而“女郎”充滿浪漫氣息,如謀女郎彰顯著藝術天分。選擇哪種解釋最標準,依賴于譯者對原文中這個形象的體會,以及對原文情景以及感情色彩的理解。翻譯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也是原作在一定程度的升華,譯者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譯本的水平。
三、翻譯對象
翻譯對象是翻譯過程中必須要考慮的條件之一,翻譯對象直接決定著譯本的風格和筆調。首先,對翻譯對象的特征必須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對象是兒童,那么譯文內容要簡單化,不能出現長難句,語言要盡可能生動形象有趣,有畫面感,這些都考慮到孩子的理解水平和認知程度。
當今的翻譯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多,專業化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同體裁的翻譯要遵循一定的共性標準即“忠實、通順”,同時根據各自的特點又有具體的標準。科技翻譯的對象是科技工作者,要求數據精準無誤,因為很小的翻譯誤差就會造成巨大的損失。科技翻譯屬于硬文本,遵循簡明易懂,見詞明義的簡潔性原則和概念準確,一詞一譯的單譯性原則。戲劇的服務對象是觀眾,要求現場制造的效果,是一種視聽藝術,觀眾既能看到演員的表演,也能聽到演員的聲音。戲劇作品從一國舞臺搬到另一國的舞臺上,涉及到語言外表的變化,還有文化的移植和接受,目的是讓譯入語的觀眾得到與原文觀眾同等的反應。戲劇對白翻譯中沒有加注,要求通俗易懂,傳遞出其中的感情,發揮戲劇的舞臺效果和強烈的感染性。
四、結語
時代在不斷地進步,翻譯內容的重心也隨著當代的潮流發生著改變,翻譯標準也與時俱進。如今,我們的國家日益強大,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習主席的領導下,我國更加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發揚。也許在將來的某一天,中式英語(Chinglish)不再是不標準,有錯誤的,而是與美式英語或英式英語一樣,我們可以很自豪的說著中式英語,如餃子不再翻譯成dumplings,而是譯成Jiaozi。作為21世紀的譯員是文化的傳承者,更應該學會承擔起文化輸出的歷史使命。在新形勢下,我們需要思考該以何種方式,遵循何種翻譯原則和標準,讓世界了解這個擁有五千年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國家,了解并學習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 魯 ?碩. 傳統翻譯原則和標準變異的時代背景[J]. 南通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9(5).
[2] 張培基. 英漢翻譯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9.
[3] 何其莘, 仲偉合. 高級英漢翻譯[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0.
[4] 胡庚申. 從“譯者主體”到“譯者中心”[J]. 中國翻譯, 2004(3).
[5] 吳慧堅. 翻譯的條件與翻譯的標準——以林語堂《吾國吾民》為例[J]. 外語學刊, 2006(1).
[6] 楊曉榮. 翻譯標準的依據:條件[J]. 外國語, 2001(4).
[7] 馮慶華. 英漢翻譯基礎教程[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8] 高淑萍. 論科技翻譯的標準和科技術語的翻譯原則[J]. 集寧師專學報, 2011(2).
[9] 劉肖巖, 關子安. 試論戲劇翻譯的標準[J]. 齊齊哈爾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