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
【摘要】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它的研究內容是教育與教學過程中的種種心理現象及其變化,文章旨在對教育心理學學科做出系統化的基礎介紹。闡述教育心理學在我國的發展以及我國與其他國家相比教育心理學存在的差異。最后對我國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普通心理學;發展歷史;比較研究
一、教育心理學與普通心理學概念辨析
心理學從其他學科中獨立出來的歷史較為短暫。而教育心理學作為心理學之內的學科,其發展是個漫長的過程,而其歷史更為短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將將教育心理學與心理學的概念混淆。
首先,從發展的歷史看,我們將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在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在萊比錫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作為心理學的開端。而教育心理學正式確定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以桑代克191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學》為標志的。
第二,從概念界定上看,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它既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學科。而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它的研究內容主要針對教育與教學過程中的種種心理現象及其變化。因此,從上述概念可以看出,教育心理學與心理學應該是特殊與一般的關系,教育心理學包含在心理學之中,但又具有其特殊性。
第三,從研究的范圍來看,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是人的心理過程和個性特征的一般特點和規律,而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是教育主體,也就是說,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比心理學更具體,范圍更小;從學科性質來看,普通心理學屬于基礎理論學科,教育心理學屬于基礎理論與應用學。
二、教育心理學發展歷史概述
教育心理學的有著漫長的發展過程和較為短暫的歷史,早在古希臘、古羅馬時期,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都提出來很多教育心理學思想。教育心理學認為它經歷了初創期、發展期、成熟期和完善時期四個時期。在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過程中,有兩條基本線索,一條是在實驗室中研究動物和人類的學習規律,另一條是在真實的學校和社會情景中探究人類學習的規律,研究如何改進教和學。
1903年,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學》一書,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專著,它奠定了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基礎。1913—1914年又擴充為《人的本性》、《學習心理學》和《工作、疲勞與個別差異》三卷本。這三卷本的出版被視為教育心理學正式確定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標志,桑代克本身也因此被尊稱為“教育心理學之父”。在這三卷《教育心理學》中,桑代克以實驗心理學模式塑造教育心理學,力圖使教育心理學成為一種具有規范性的實驗科學,“但其研究更注重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對于教育的指導作用而忽視了對于教育中產生的其他問題的研究,也引起了后來者越來越多的爭議”。
發展至20世紀60年代,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慢慢趨于成熟。教育心理學理論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為學校教育服務的研究取向日益明確,教育過程的探討、學生學習心理的研究、教材、教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進等受到高度重視,這種研究取向一直延續至今。另外,教育心理學家還把視野擴展到社會心理因素的研究,把學校和課堂看成為社會情景,對其中影響教學的社會心理因素進行研究。這一時期,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對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研究也受到重視,而且這種研究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而迅速深化,如多媒體環境下學生學習的特點、如何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學習的自我監控問題等都得到了深入研究。這些研究深刻地影響著當前的基礎教育改革。
80年代以來,教育心理學漸趨完善,在如下四個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主動性、反思性、學習中的合作與交流以及把學生的學習看成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上的建構活動。近來,由于建構主義思潮的興起和日益受到重視,教育心理學領域正發生著一場深刻的變革。
三、中國教育心理學發展的概述
作為外來文化,中國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首先是由翻譯西方著作開始的。目前普遍認為“The Principles of Teaching Based on Psychology”是我國翻譯最早的關于教育心理學的著作,這本書的原作者桑代克,原譯本的題目為《教育學:根據于最新的心理學》。該譯本由上海廣學會于1918年春季出版。
在此之后,桑代克的另一部作品“Educational Psychology”被譯成漢語版本,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這本書的出版發行,標志著西方教育心理學開始在我國廣泛傳播。我國最早的教育學著作是舒新城寫的《教育心理學綱要》。該書于1922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本書主要參照國外研究成果編寫而成,也促進了西方教育心理學思想在中國的傳播。
在建國后,我國的教育心理學主要受前蘇聯的影響較大。在文革時期,由于時代背景,我國的教育行業和教育心理學研究受到了較大影響。直至改革開放之后,即20世紀八十年代,我國的教育心理學才真正興起。到了20世紀90年代,前蘇聯解體。前蘇聯的教育心理學對我國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的影響也逐步減少,對西方教育心理學成果的關注也逐漸增加。很多優秀的西方教育心理學作品被翻譯成中文譯本,如加涅的《學習的條件》,布魯納的《教育過程》、《教學論探討》,奧蘇泊爾的《教育心理學:認知觀點》等。
除了翻譯西方成果之外,同一時期,我國也出版了一些有關的教育心理學著作。這里邊比較突出的有:邵瑞珍教授主編的《教育心理學:學與教的原理》(1983),《教育心理學》(1988,此書被列為高等文科教材),《學與教的心理學》(1990,此書被列為師范院校各專業公共科教材)。
四、結論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是一個看似短暫實則漫長的過程,它經歷了無數的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的認真思考和探索。我國的教育心理學發展深受國際教育心理學發展的影響。尤其是蘇聯解體之后,我國的教育心理學研究收到歐美發達國家的影響逐步加深。與國際之間的差距逐漸在縮小。但與此同時,我國教育心理學的發展也表現出了一些不足:
首先,缺乏自己的創新思想。我國現有的一些教育心理學書籍和大多數教育心理學理論都由國外引進,由學者翻譯而成,這些外來的理論與思想也許并不符合中國的世紀國情。即使有我國教育學家自己出版發行的著作,但數量也較少,部分年代較為久遠,不能符合現階段新形勢的要求。所以,形成符合中國國情的教育心理學理論勢在必行。
其次,研究缺乏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從總體上來看,盡管我國也開展了一些獨立的研究,但這些研究往往是在國外研究的基礎上所進行的驗證性研究或補充性研究,并且很多研究之間不能很好協調,大都停留到一個層面上,而不能進一步深化。這使我國教育心理學研究顯得十分零散,不能使重要的基礎性研究突出出來。
綜上所述,我國教育心理學研究通過教育心理學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盡管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不足,但其主流還是在不斷在向前向上發展。相信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我國教育心理學發展必將逐步縮小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差距,完善不足,使之更符合中國國情,能更好地為我國的教育事業服務。
【參考文獻】
[1] 杜曉燕. 從我國教育心理學的歷史看其未來發展趨勢[C]. 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 2009.
[2] 葉浩生, 楊文登. 教育心理學:歷史、分歧與超越[J]. 教育研究, 2012(6):10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