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企合作的深度決定了職業院校改革的質量,在職業院校改革近20年以來,校企合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在政府職能的充分發揮、調動參與校企合作企業積極性、發揮行業協會作用、職業院校自身建設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國外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經驗在以上幾個方面給予我們很大啟示,借鑒國外經驗,有利于我們進一步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把校企合作推向更高層次。
【關鍵詞】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國外校企合作的啟示;切實可行的辦法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要把職業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并對今后一個時期推進產教結合、校企合作作出了專門規定。
縱觀我國職業教育將近二十年發展進程,相當多的實質性問題還沒有找到更為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一、目前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
1、政府的領導職能沒有充分體現
政府在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通過立法行為,制定完備的法律體系,保障校企合作的有效開展。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方面的法律政策尚不夠健全。國家促進校企合作的政策是明確的,但缺乏與之相配套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規。我國也出臺過不少關于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規,如《職業教育法》、《社會力量辦學條例》等,但這些法律法規多偏于政策性規定,操作性不強。
2、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沒有被調動起來
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校企合作項目開發與制定、提供培訓場地、投入資源、尋找合作學校、合作質量監控等方面。企業應當成為校企合作項目的發起方,校企合作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但是,企業的根本性質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參與校企合作需要企業長期在人力、物力、財力上進行投資,而這種投資短期內不能有立竿見影的回報,這導致企業缺乏與職業院校長期合作的積極性。
3、行業協會的作用沒有在校企合作中得到應有發揮
行業協會在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是連接企業和學校的紐帶,是校企雙方溝通的橋梁。校企合作的兩個活動主體是學校和企業,他們之間的合作需要第三方組織或機構來予以協調、監督、評價以及服務,進而保證兩大主體活動的順利,行業協會可以很好的扮演這一角色。在我國目前的法律中并沒有明確規定行業組織在職業教育發展中的作用與地位,尤其是在制定行業崗位標準、課程標準等方面,未能行使充分的話語權,與企業和學校之間的對話交流甚是缺乏。
4、職業院校無法實現“四合作”的改革目標
目前校企合作中的職業院校主要有兩個特點:首先是職業院校現有的技術技能積累能力不足,技術服務能力較弱,創新水平不夠,很難吸引企業參與合作,和難以引領行業發展,難以適應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其次,在人才培養模式制定實施過程中,企業未有或者少有參與權、話語權,企業未能享有同等的并且其認同的教育規范和培養標準,這就使得企業對于職業院校存在一定的態度偏頗。這就難以實現職業院校在與企業合作進行人才培養方面達到合作育人、合作研發、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目的。
二、國外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給我們帶來的啟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發揮政府領導職能方面的啟示
從世界范圍來看,以德國為代表的職業教育發達、校企合作效果良好的國家,都具有較為完備的相關法律法規作為校企合作的穩固保障。德國在職業教育法律建設方面成績斐然,從20世紀60年代實施《聯邦職業教育法》開始,職業教育“雙元制”的模式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得到了確認,并于1981年正式頒布了《職業教育促進法》。于2005年修訂的《新聯邦職業教育法》體現了其法律的不斷完善。經過幾十年的改革與發展,德國已頒布近二十余部職業教育領域內的法律,使得德國的職業教育法律體系在發展中不斷革新、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美國職業教育法律的建設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末的《國防教育法》,其中明確了職業教育培訓的相關條款。之后,于1963年頒布實施了《職業教育法案》,1968年對這一法律進行了修訂,形成了《職業教育法修正案》。日本,早在1958年就已經頒布實施了《職業訓練法》,為日本職業教育法律建設奠定了基礎。2006年,日本政府又將實習并用的職業訓練制度寫入《職業能力開發促進法》。自此,日本形成了較為健全的法律體系,為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我國應制定完備的法律政策,確保校企合作順利實施。應根據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對《職業教育法》進行補充完善。其次,要從國家層面制定《校企合作教育法》,進一步明確和規范政府學校企業、學生在校企合作教育中的權利責任和義務,在這一法律框架下,地方各級政府要根據各地具體情況,出臺相應的法規細則以健全校企合作體系,并通過建立各級校企合作教育委員會加強對校企合作教育的指導和協調。
2、在調動企業積極性方面的啟示
發達國家在長期的職業教育發展中大多形成了良好的校企合作激勵機制。美國制定了法律法規,為參與職業教育的企業提供了許多直接或間接的政策優惠:直接的政策優惠就是經濟方面的優惠,具體來說,就是對參加職業教育的企業適當減免稅費;間接的支持性政策就是對企業和學生提供經濟上的教育補貼,主要對參與企業實訓的學生成本給予補貼,按照美國相關規定,生均每年補償近2000美元。同時,還對企業做出了減少學生在實訓時企業所擔負的經濟責任的規定。德國政府專門設立的“產業合作委員會”,負責對參與技能人才培養的校企雙方進行監督與調控,對積極參與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企業給予財政補助。可見,加大對企業的支持力度、激發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動力在于提供一些實際的、與經濟利益相關的要素。
3、在發揮行業協會作用方面的啟示
從境外職業教育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校企合作實踐經驗來看,職業教育的發展應立足于行業協會,發揮行業協會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在德國,行業協會是職業教育組織管理者,全權代理技能型人才教育培訓的相關事宜,既是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質量的監督與評價者,又是職業教育發展政策的宏觀戰略指導者。美國的很多行業組織具有專門的、跨企業實訓中心或培訓基地,它們大多是根據職業群所設立的,以便于對受教育者開展通用性、基礎性的職業教育或培訓,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就業與工作適應能力。日本行業協會在校企合作中也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日本行業協會主要職責是協調政府、企業、職校三者之間的合作關系,搭建就業信息平臺,為學校提供外部行業的需求信息;同時還負責聯系各個企業,向企業宣傳政府的職業教育培訓政策,把學校的職業技能教育推薦給企業。
行業協會作為校企合作的橋梁,應充分發揮其中介作用。首先,積極尋覓愿意參加校企合作的企業,并積極向職業院校推薦。其次,對本行業內的企業需求進行調研,向職業院校發布和預測社會和企業的人才需求信息。最后,參與校企合作規章或條款的制定,協調校企合作實踐教學活動,營造良好的人才培養環境。
【參考文獻】
[1] 張士輝, 嚴瑋, 田紅, 祁蕓. 高等職業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實證研究[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3(19),85.
[2] 段麗娜. 基于國際比較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研究[J]. 研究與探, 2014(24):21-22.
[3] 譚璐. 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國際比較[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4(18),65.
【作者簡介】
石云,女,漢族,遼寧省遼陽市人,法學碩士,遼寧建筑職業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經濟法課程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