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國家公共產品的影響開始外溢到其他國家甚至全球,全球公共產品成為當今國際政治經濟關系中備受關注的問題之一。自習總書記在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重大戰略構想以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一帶一路”問題,而公共產品理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研究視角。本文主要通過“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背景與全球公共產品之間的聯系,來說明“一帶一路”的全球公共產品性質。
【關鍵詞】“一帶一路”戰略;公共產品;全球公共產品
一、全球公共產品與“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
公共產品概念的應用,為“一帶一路”戰略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公共產品是指在消費上具有非排他性,在收益上具有非競爭性的產品。也就是說,每個人對這種產品的消費并不會減少其他人對該產品的消費,任何消費者對公共產品的消費都不會影響其他消費者的利益。而全球公共產品是公共產品概念在全球范圍內的拓展和延伸。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全球傳染疾病防治問題、全球金融危機安全問題、全球恐怖主義問題、互聯網安全問題等成為各國普遍關心的話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已經超出了一國的能力,需要各國協力方可能解決。各國同心協力對這類問題的治理安排,就構成了全球公共產品。那么什么是全球公共產品?
1999年,英吉·考爾等人對全球公共產品給出了完整的定義:全球公共產品是收益延伸至所有國家、群體及世代的產品。這個定義包含了三個方面的含義(或者說全球公共產品具有三方面的特征):1、受益空間:全球公共產品的受益者非常廣泛,突破了國家、地區、集團等界限;2、受益對象:受益者包括所有人,任何國家的國民在從中得益時都是非競爭、非排他的;3、受益時間:全球公共產品不僅僅使當代人受益,而且還必須要考慮到未來幾代或數代人從中受益。
全球公共產品是國家公共產品的影響在全球范圍內外溢而形成的,其范圍更廣,收益人群更多。那么,由誰來提供全球公共產品呢?由于國際社會處于無政府狀態,世界上并不存在一個可以提供全球公共產品的世界政府,所以大多數公共產品都由西方發達國家來提供。就經濟層面來看,戰后世界經濟的三大支柱(國際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所主持的國際貿易規則、國際貨幣合作與穩定機制、國際消除貧窮和發展機制,均是在美國操持和主導下的全球公共產品。這些全球公共產品對于戰后國際貿易和投資的順利進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帶來了相對持久的戰后經濟繁榮。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存的國際經濟秩序逐漸不能適應經濟全球化的需要,還出現了美國將全球公共產品“私物化”的趨向。同時,公共產品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帶來的“集體行動的困境”和“搭便車”行為,在國際層面表現得尤為明顯,集體行動困境的存在是導致全球公共產品供給的嚴重不足的主要原因。全球公共產品的供給不足或低效率給世界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沖擊。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升,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也在積極承擔大國責任,在自身能力范圍內努力為“國際社會提供必要的國際公共產品”。在這樣的背景下,2013年9月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問哈薩克斯坦時提出,要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10月3日,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演講時提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現有經濟層面的全球公共產品的供給不足,改善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的國際經濟環境。自從兩大倡議提出后,得到了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和有關國家積極響應。
二、“一帶一路”戰略的全球公共產品性質
2015年3月23日,外交部長王毅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午餐會發表演講時表示:“一帶一路”構想是中國向世界提供的公共產品,歡迎各國、國際組織、跨國公司、金融機構和非政府組織都能參與到具體的合作中來。“一帶一路”既是對古代絲綢之路精神的發揚,又是有著巨大現實需求的合作構想,已經得到近60個國家的積極響應。“一帶一路”是中國向世界提供的公共產品,它必然具備一般公共產品的非競爭性與非排他性。
“一帶一路”戰略的非競爭性表現為要在整個沿線內建立互惠的經濟合作關系,沒有設定特別的惠及對象,有意愿的國家和經濟體均可參與,其利益惠及沿線的所有國家,不會造成沿線國家對其所產生的效應競爭性使用。而非排他性則表現為“一帶一路”建設及其之后提供的一系列公共產品是開放的,不僅不會排斥沿線國家參與使用,而且鼓勵各國、國際組織、跨國公司、金融機構和非政府組織參與完善。因此,我國提出“一帶一路”構想并不僅僅是針對沿線國家,同時鼓勵所有國家都能參與進來,這正是其全球性的表現。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主動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重大戰略,是為各國提供了一個合作的整體平臺。“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與沿線各國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造福沿線國家人民,促進人類文明進步事業。
“一帶一路”本質上是中國主導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全球一體化的過渡階段,這意味著合作區域是動態的、開放的。就“一帶一路”而言,中亞、東盟屬于起點的第一站,隨后逐步擴大合作國家范圍。因此,在中亞、東盟內提供符合地區特征的區域公共產品是“一帶一路”建設成功的關鍵和之后其他站點公共產品提供的參考。第二,“一帶一路”并非只針對上述區域,也并非由中國主導就意味著中國獨力支撐合作形成和運作。“一帶一路”所堅持的包容性和開放性,需要世界其他國際公共產品的共同合力作用。
“一帶一路”戰略不僅在基礎設施(例如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金融融資方面(例如倡議設立亞投行)為各國提供了公共產品,還對全球經濟治理理論做出了重要貢獻。首先,“一帶一路”倡議是對現有全球經濟治理規則的補充與完善;其次,“一帶一路”為全球經濟治理提供了一種新的理念,它倡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為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提供重要的支撐;最后,“一帶一路”鼓勵向西開放,帶動西部開發以及中亞國家、蒙古等內陸國家的開發,為國際社會提供了一個包容性巨大的發展平臺。
另外,通過“一帶一路”戰略,我國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和義務,推動沿線國家和地區間的發展資源共享。同時,我國將自身發展戰略與他國發展戰略進行對接,這不僅能夠為沿線各國加快發展、實現更大合作帶來新機遇,而且有助于世界經濟實現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而且,我國經濟的發展也可以提高全球經濟發展水平。
很多人認為“一帶一路”是一種區域性公共產品,由此可知,“一帶一路”戰略并不僅僅是只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它更是中國向全世界人民提供的一種全球公共產品。
【參考文獻】
[1] 英吉·考爾, 等, 編. 全球化之道——全球公共產品的提供與管理[M].人民出版社, 2006.
[2] 陳明寶, 陳 ?平. 國際公共產品及供給視角下“一帶一路”的合作機制構建[J]. 廣東社會科學, 2015(5).
【作者簡介】
王春蓮(1991—),女,土族,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