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年的中央1號文件仍然聚焦“三農”,“加強農村法治建設”是其主要亮點。村社干部是貫徹中央1號文件的主力軍,強化農村基層干部法治思維能力是“依法治農”的關鍵。村社干部作為與群眾關系最后一公里上的代言人,村社干部處在各項工作的第一線,黨的方針政策在農村開展工作的執行者和落實者。其法治思維的強弱、依法辦事法治能力的高低直接關乎基層治理法治化能否有序推進,直接關系到法治建設的進程,關系到農村改革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這便決定了加強對村社干部法治能力建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關鍵詞】依法履職;依法辦事;時效性;針對性
一、當前鄉鎮干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
1、對某些常用的法律知識問題,村級干部的熟練掌握程度差強人意。具體而言,目前村級干部的法治知識呈現出“兩個不夠”。一方面,表現為村級干部法治知識的儲備不夠。鄉村工作涉及領域多、內容雜,法律法規儲備需求量大,相當一部分村級干部認為所學法治知識不足以完全用于指導日常村務工作。另一方面,表現為村級干部對法治知識的理解深度不夠。這突出反映在大多數村級干部對法治知識的掌握程度僅停留在知道某條法律法規的層面,但對法律法規具體應用的界限和程序等方面的認識明顯不足。
2、法律宣傳不到位,農村的法律服務與支持系統嚴重缺乏。農村的法制宣傳教育不到位,效果不明顯,農村普遍沒有建立起負責法律服務的機構。村民大多只初步了解一些法律條文,而熟悉法律、系統地掌握法律的幾乎沒有。在調查中我們了解到,一些村雖然進行過一系列基本法律知識普及,送法下鄉活動,但由于沒有針對性、時效性,每一次都是流于形式,成效很不明顯,加之經費有限,制約了農村法制宣傳教育的進一步開展。而上級政府在農村地區的法律服務、法律咨詢與法律支持工作上也太重視。從一些村群眾的回答了解到,村民往往為了打贏一場官司而花費了太多的錢才和精力。
3、村級干部在處理實際工作時,卻往往思想固化于人治、偏離法治方式的軌道。第一,涉農執法行為不規范,不能嚴格依法辦事。有的越權執法;有的執法隨意性大,該審批的不審批,該審定的不審定;有的只注重收費,服務跟不上;有的存在亂收費、亂罰款的現象,執法犯法。第二,涉農執法工作有時受到來上級領導意志的干擾,出現人大于法的現象。涉農執法上的不規范和違法現象,導致了一些涉農惡性案件的發生,嚴重影響了新農村法治化建設的進程。
二、對提高村社干部法治思維、依法辦事能力的對策思考
村社干部法治能力的提升,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法治能力包含學習法治知識、運用法治思維、采取法治方式三個要素。各有關部門需高度重視村級干部法治能力提升工作。
1、打牢基礎,要切實加強農村基層干部法治能力培訓的時效性和針對性
應高度重視村級干部法治能力的提升,并注重教育培訓方式方法的創新,增強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鄉鎮干部要結合自己的工作需要,加強對法律知識的學習。一是通過各級學校、行政學院和組織系統對鄉村干部的培訓中,重點加強法治能力培訓,做好村級干部法治意識與法治理念的教育引導,增強村級干部的法治信念。既要學習法律、法規的具體規定,又要學習相應法律、法規的基本原則、基本精神;既要學習實體法律規范,又要學習程序法律規范;既要學習法理學等基礎理論知識,又要學習實務中的實際運用知識。二是強化法治觀念在村級干部中的日常養成,培養和提高村級干部懂法、守法、用法的能力。三要強化制度意識,帶頭抓好制度的落實,嚴格按照規章制度辦事,做到堅持原則不動搖,遵守紀律不放松,時刻牢記廉政準則,切實提高照章辦事的自覺性。四是通過以案說法等形式規范執法行為,提高執法能力和水平。五是把清正廉潔、遵紀守法作為衡量干部德才的標準,把依法行政狀況作為衡量干部政績的指標。村社加強自我約束,自覺接受監督,做到警鐘長鳴,提高“思廉、踐廉”自覺性。這樣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村民信賴的基層黨員干部。
2、改善法治環境,積極營造依法治農的大環境、大氛圍
提高鄉鎮干部的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必須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納入精神文明創建內容,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引導全民養成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形成有利于培育鄉鎮干部法治思維的良好環境。
3、抓好關鍵點,切實加強依法履職
實踐鍛煉是培養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的根本途徑。一是要加強農業執法能力建設,用法治方式處理農業和農村的問題。要加強對農村土地承包法的執法檢查監督和視察,要對農業行政權力和行政權力事項進行全面清理,對確定的行政權力事項進行廉政風險點和監察點的梳理,推進行政權力依法規范公開運行平臺建設進行陽光運行。二是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把村里的重大事務和村民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提交給村民議會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策,以充分發揮集體智慧,讓廣大農民直接或間接地參與村內事務的管理,提高決策的可靠性,最大限度地避免決策失誤。三是每個村都配備法律顧問,定期進村開展法律咨詢,為村級干部和居民提供法律服務。大力提高依法化解涉農矛盾糾紛工作的能力。積極引導農民通過調解、和解、仲裁等方式化解各類涉農矛盾糾紛,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4、抓保障,加強制度建設
提升村級干部法治能力應從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入手,通過發揮選人用人和考核評價這兩種機制的作用,引導和督促村級干部落實依法辦事的要求。一是要嚴把“入口關”。將法治能力作為考察村級干部的硬指標,樹立鮮明的選人用人導向,著力加強村級后備干部隊伍建設。二是要嚴把“考核關”。把法治能力成效作為衡量村級干部工作實績的重要標準,將村級干部遵守法律,依法決策、依法管理、依法辦事的情況作為年度考核、任用考察的重要內容。三是逐步探索建立對村級干部實行述職、述廉、述法“三位一體”的考核制度,每年由上級黨委對村級干部學法、遵法、守法、用法的情況進行全面考評。被考評對象的述法報告內容應當包含所在村及個人學法守法情況、重大事項依法決策情況、依法行政的情況等。四是建立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機制。加強黨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審計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制度建設,增強監督合力和實效;加強對村社干部的管理和崗位權力的控制,防止權力濫用;依法公開權力運行流程,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二是建立健全法治實績考核制度。完善村社干部學法、知法、守法等法治實績考評標準和辦法,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村社干部實績重要內容,納入考核體系。三是建立健全激勵獎懲機制。在相同條件下,優先提拔使用法治素養好、依法辦事能力強的村社干部。
【作者簡介】
石振濤,重慶市梁平縣委黨校法律講師、科研資政室副主任兼編輯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