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讓人物熠熠閃光
——《長衫老者》賞析
孟迎新
首先,讓我們共同做導演,把《長衫老者》拍成一部微電影:
【鏡頭一】一條胡同口,過往的行人高高興興地走進去,拐彎抹角走了好一陣,見到一堵墻,嘆口氣,又慢吞吞地走出來;小商小販推車挑擔跑進去,不一會兒,也垂頭喪氣地走出來。鏡頭追隨他們一去一回的過程中,還拍攝到了胡同臟亂差的環境以及行人帶給胡同的喧囂鬧騰。出現在這個鏡頭里的都是群眾演員,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們恨不得一腳把墻踹倒的憤怒以及垂頭喪氣而返的表情。
【鏡頭二】一位老者出現了,給了他一個鏡頭:個子矮小,干凈爽利,一件灰布長衫,紅顏白須,目清朗,胳肢窩夾個小布包包。還未拍攝到他的太多信息,他便進入了胡同。不一會,他出來了。出來之后,又給他一個特寫鏡頭,重點拍攝他的表情:不憤怒,不嘆氣,而是思索。繼而拍攝他的動作:拿出紙筆和飯盒,寫了“此路不通”四個字,貼在墻上,看了兩眼便飄然而去,身影在鏡頭里漸行漸遠。
【鏡頭三】依然在胡同口,依然人來人往,但人們的動作與以前不同了,他們先在“此路不通”幾個大字前駐足,然后轉身走掉,身影漸漸模糊。繼而是對胡同全貌的拍攝:有人打掃衛生,有花草搖曳,有鳥雀出沒,整潔,美觀,安靜……
電影結束了,觀眾似乎聽到電影結束時的旁白:長衫老者教會了你怎樣的做人道理?相信你一定會給出一個中肯的答案:舉手之勞的事,利己利人,何樂而不為?
毫無拍攝經驗的我們,為什么能夠拍攝出如此精彩的微電影?是因為馮驥才先生的文章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腳本。下面,就讓我們一起欣賞文中精彩巧妙的寫作技法。
開頭三段,運用了鋪墊的手法。第一段寫胡同的窄、長、曲,交代了故事發生的環境。第二段寫胡同給行人帶來的不便。作者不厭其煩地講述胡同之深、行人之怒、胡同之臟,為長衫老者的出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果鋪墊不力,長衫老者的舉動就不足為奇。如果鋪墊不夠,長衫老者的舉動意義就不夠大,給讀者的印象就不夠深刻。
最后三段,運用了襯托的手法。長衫老者在胡同口貼上了“此路不通”四個大字,會給人們帶來怎樣的影響呢?“胡同自此大變樣子”承上啟下,轉入對胡同變化的描寫:“它出現了從來沒見過的情景:有人打掃,有人種花,有孩童玩耍;鳥雀也敢在地面上站一站。逢到一夜大雪過后,猶如一條蜿蜒潔白的帶子,漸漸才給早起散步的老人們踩上一串深深的雪窩窩。這些飽受市井喧囂的人家,開始享受起幽居的靜謐和安寧來了?!币粭l美麗、安靜、雅致、宜居的胡同呈現在大家面前。通過最后三段的襯托,不僅體現了長衫老者此舉的重大意義,而且給我們帶來這樣的啟迪:人是會思想的蘆葦,要善于思考,善于改變舊有習慣,克服思維惰性。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死胡同,為了避免扎進去,我們就要像長衫老者那樣,肯思索,更肯動手來做。
開頭和結尾形成鮮明的對比。以長衫老者的出現為界,胡同呈現出兩種不同的風貌:一是煩惱的、懊喪的、喧嚷的、塵土飛揚的;一是輕快的、寧靜的、優美的、和諧溫馨的。通過前后對比,既凸顯了長衫老者的智慧,也讓文章結構首尾呼應、工整圓合。
中間部分,運用了細節描寫的方法。作者用特寫鏡頭推出了長衫老者,對他的肖像、神情、動作等都進行了極為細致的描寫。他的外貌不同尋常,他的神情態度不同尋常,他寫下“此路不通”的行為更是不同尋常。對長衫老者的這些工筆描寫,充分體現了他的智慧、他的卓爾不群。因為他的出現,死胡同改變了往日的模樣,他所到之處,生活被他的智慧照得熠熠生輝。
(選自2015年第12期《作文與考試》“初中版”,本刊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