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峻
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現實是,在農村,青壯年勞力普遍外出務工,留下大量“空巢老人”留守,所謂日常陪伴簡直奢侈;即使在城市,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能坐下來“聽媽媽嘮叨”“跟爸爸談談工作”,對不少年輕人也非易事。
“節日集中,平常稀松”“重物質供養,輕精神贍養”成為相當一部人表達孝心的常態;于是,法律規定“常回家看看”,企業和養老機構推出“孝老金”,政府想推“孝老假”,社會各方也是在為刺激“行孝”操碎了心。
比如把“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后,輿論質疑該條款的可操作性,一個理由是:就業難的殘酷環境往往讓人不得不為了守住來之不易的飯碗而犧牲親情。在求生存與盡孝道相悖之時,大多數人也只能違心選擇前者。
前不久《北京市“十三五”時期老齡事業發展規劃》提出,北京將打造“老年友好型城市”,鼓勵用人單位給予員工“孝老假”。很多人為之振奮,因為相信有了時間的保證,更多漂泊的孝心將會落地生根。
此外,我認為國家還應出臺“精神贍養”實施細則,依據國情對精神贍養義務進行量化,明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經常看望或問候”的周期與頻率,也可授予老年人居住的社區或所在社保機構監督職權,社保機構可通過記錄子女看望老人的時間和次數來監督子女精神贍養義務的履行。而對侵犯老年人權益,未盡相應精神贍養義務的家庭成員應予以懲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