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
對于他們來說,日行萬步幾乎就是最低標準
高聳的大樓、平整的馬路、繁忙的軌道交通……這些人們眼中熟悉的城市景觀,對于一群特殊的人來說卻是不同的風景。
身為上海的測繪員,他們親眼見證了這座城市一步步長高長大。
而上海城市原點在哪里?上海市區的平均海拔高程又是多少?這些問題,用腳步丈量城市每一寸土地的測繪人可以回答。
當傳統測繪遇上無人機
從背包里取出白色的輕型多軸無人機,辛亮熟練地安裝調試,設置參數,無人機很快飛上了天空。
辛亮并非普通的無人機玩家,而是上海市測繪院航測遙感科的一名測繪員。幾個月前,他剛剛考取了“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駕駛員合格證”(AOPA)等三個證書,成為全國8000多名擁有無人機駕駛資格和航拍資質的駕駛員之一。
上海市郊松江區車墩鎮永福村,包括辛亮在內的上海市測繪院第三分院的幾名測繪員,正在這里進行農村確權地籍調查。他們需要通過權屬調查和地籍測量的方式,摸清這里每一宗土地的位置、權屬、界線、數量、用途和等級等基本情況,為土地登記提供依據。
地籍調查只是測繪員們日常工作中的一項,他們的工作還包含了地圖編制、工程測量、地理信息采集等諸多內容。
辛亮操縱無人機在以一座小橋上的控制點為圓心的兩公頃范圍內飛行。20分鐘時間,無人機傳回了1000多張照片。這些照片的地面分辨率達到了4厘米,就是地上掉的一顆釘子也清晰可見。
借助軟件,辛亮可以在短短一個小時內將這1000多張照片拼接起來,形成一幅完整的高清航拍地形圖。
“這兩年無人機應用在測繪領域,確實幫了我們很大的忙。”上海市測繪院第三分院的副院長楊常紅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掃街”和人工作業
過去的測繪工作全靠測繪員的人工進行。傳統的測繪方式是采用小平板技術,就是利用平面幾何的相似原理,把地面上的形狀縮小到圖紙上。
1977年,航空攝影測量技術開始運用于測繪1:2000、1:1000的地形圖。當時是在“運五”飛機上開一個洞,把專業的航空攝影相機安裝在飛機上,對地面進行攝影。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彩色膠卷廣泛使用,測繪員開始用彩色紅外的負片對地面拍攝,其光譜范圍廣,分辨的東西較多,特別是綠色的植被,在照片上反映出紅色,能清楚地看出上海的綠化情況。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獲悉,上海市測繪院每年開展的航空攝影測量,采用影像快速處理技術形成最新的航空數據,同時結合衛星影像數據,主要為土地利用現狀變化監測、產業用地信息變化監測、土地存量整理和利用、土地執法巡查管理等提供專業服務。
“過去上海地區的航空攝影測量僅靠大飛機,每年飛的次數有限,又受到空域管理、天氣因素等很多限制,一些小范圍的地理信息變化也不方便及時采集。”楊常紅說。
而無人機具有高清晰、大比例尺、小面積、高現勢性的優點,特別適合獲取帶狀地區航拍影像(公路、鐵路、河流、海岸線等)。另外,對于一些局部地區的環境生態整治前、中、后期的狀態跟蹤,用無人機進行拍攝也非常方便。
除無人機外,移動測量車等高科技的裝備如今也被廣泛應用于測繪工作。開一輛車出去,車上裝滿各種高科技的測繪儀器,回來就可以得到一大堆數據,這樣的測繪方式被人們形象地稱為“掃街”。
但是,在那些科技觸角伸不進的犄角旮旯,人仍是測繪的主力。
就在辛亮操縱無人機的時候,測繪員姚偉和陳宇愷正在不遠處的另一個控制點仔細地觀察著面前的全站儀。
他們的任務是對周邊一定區域內的房屋、道路、河流等所有地理要素進行角度、坐標和距離的全方位測量,甚至連老百姓家的菜地和路面的分隔線也不能放過。
百姓家的房子常有一些自己搭建的棚戶,因為建筑并不規整,很多時候無人機也拍不清楚,這時,測繪員的入戶實地測量也就成為了獲取數據的關鍵。
“無論是無人機還是其他高科技的測繪手段拍回的照片,最后都需要我們的測繪員去現場進行核準,找到與照片上確定的坐標一致的控制點,這樣才能得到最精確的測繪數據。”上海市測繪院第三分院外業科長金雯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辛亮介紹說,目前在上海全境,這樣的測量基點共有1000多個,每年航拍后都會發現其中一些基點發生了變化,這都需要測繪員去實地進行復測。
日行萬步的“鐵腳掌”
與野外測繪不同,城市測繪雖不需要跋山涉水,但也常常經歷意想不到的艱難困苦。不分寒冬酷暑,只要有任務,外業測繪員們就得在外奔波。
金雯告訴本刊記者,測繪員都是團隊作戰,一般3人左右為一組,一人負責操作全站儀進行觀測,一人在各個控制點間來回跑動,還有一人負責記錄。
選點時,他們可能要舉著幾十斤重的全站儀、水準儀一會兒沖上十幾米的土坡,一會兒跳進路邊三四米深的坑里,以測量每個控制點的位置。如果每天為他們計步,那么日行萬步幾乎就是最低標準。
外業測繪員們人人都備有一雙特制的安全鞋,鞋的前部和鞋底都藏有鋼板,一旦進入施工現場都要穿著,以防被亂石砸傷或被工地上的釘子扎傷。
對于常常站在馬路中間工作的他們來說,安全帽和帶有反光條的安全標識服更是標配。不僅如此,還要隨時提防突如其來的危險——汽車撞傷、野狗咬傷、馬蜂蟄傷等。
在上海市測繪院,“老黑師傅”的故事人盡皆知。當年臨港新城開發,工地周圍到處是蘆葦塘、爛泥坑,為了得到準確的測量數據,“老黑師傅”直接跳進泥水中,一泡就是幾個小時。
“老黑師傅”名叫佘長榮,是上海市測繪院第三分院副院長,現在仍堅持在外業測繪一線工作。皮膚黝黑,聲音洪亮,走路健步如飛,佘長榮有著長期從事外業工作的測繪員的典型特征。
金雯告訴本刊記者,在很多城市重大工程建設時,測繪人員往往是最早進入工地,又是最后一批撤離的。期間,他們要做大量的檢測和復測工作。工程交付后,測繪人員還要繼續為其做“體檢”,可謂是全程監測。
為上海的地鐵“體檢”也是測繪員們的一項日常工作。他們往往五人一組,在午夜12點地鐵停運之后進入漆黑的軌道內部,測量地表沉降情況,盾構是否變形等等,一次檢測就要2~3個小時。
地鐵新建之時,這樣的工作每周要做三次以上,等到運行平穩之后,還要保持一周兩次左右的頻率。
實現1毫米精度
因為工作條件艱苦,從事外業測繪者大多數是男性,但是,他們卻做著最精細的活兒。
“我們的工作,精度要求是以毫米計的。失之毫厘,往往就差之千里了。”佘長榮說。
上海磁浮示范運營線是世界上開通的第一條磁浮列車商業運營線,全長33千米,曾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為“現今世界上最快的路上交通工具”。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這段線路全程的10080根水泥墩柱和30公里的長軌道梁,它們的誤差都只有1毫米,因為只有這樣,磁懸浮列車才能真正“飛”起來。
而這1毫米精度的獲得,正來自于佘長榮和他的同事們730多個日日夜夜的辛勤工作。
要實現1毫米精度,首先必須建立一個完整的、高精度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網,磁懸浮快速列車工程全部的橋墩、支墩和軌道梁定位都將嚴格地在這張網上進行。測繪員就是一群“織網”的人。
工作剛一開始便困難重重,但卻未讓測繪員們退卻,反而令他們經驗值倍增。佘長榮清楚地記得,在一個悶熱的夏日,當測量一段軌道的數據時,平時精準的儀器卻失靈了,總是得不出穩定的結果。
經過仔細檢查,佘長榮找到了“罪魁禍首”——軌道兩旁一段80米長的竹林。悶熱的天氣讓竹林里的溫度和濕度都上升,影響了機器的運轉。
最終,上海市測繪院以1毫米的精度全方位地滿足了工程建設需要,實現了在離地15米高的軌道梁高程和平面定位中準確無誤,軌道梁銜接一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