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濱
要解決藥價虛高問題,就必須根除回扣頑疾
看病貴,就像一道魔咒,高懸在國人的頭頂。
藥價虛高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曾有調查,某種藥物的出廠價每支0.32元,醫院零售價則為21.26元,利潤竟然高達63倍,令人瞠目結舌。
多年來,在各種措施下,藥價并沒有如愿降下來,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雖然藥品利潤看起來如此誘人,但制藥廠卻并沒能獲得暴利,這就更加令人疑惑:錢都去哪兒了?
減少流通環節,收效不大
在藥品交易中,患者看似是買家,但實際上既無選擇權,也無議價權,藥品真正的買家其實是醫院。醫院買進藥品,并經由醫生指定品種,由患者(及醫保)以醫院指定的價格花錢埋單。
既然藥品的交易發生在藥廠、中間商和醫院之間,那么,只要了解了各環節的價格構成,則藥價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就應該不難搞清楚了。
實際情況是,藥品的出廠價很低,往往以很低的價格賣給中間商,經過中間商層層加價后,醫院以很高的價格采購。這樣看來,流通環節存在太多不合理費用。很多人據此認為,減少流通環節并遏制其中的不合理加價,就能控制藥品的價格。
多年來,政府曾采取了減少流通環節、藥價國家談判、集中招標、打擊商業賄賂、限制醫院加價賣藥、控制醫院藥品消費占總醫療費用的比例等措施,試圖減少流通環節加價,并降低藥品的最終銷售價格。然而,這些方法收效不大。
回扣肆虐是罪魁禍首
事實上,藥企和醫院明面上支持降價,暗地里卻都對此不感興趣。買賣雙方都不希望藥品降價,這才是藥價難降最真實和直接的原因。
招標機構和醫院都希望以更高的價格采購藥品,原因在于這樣做不僅可以獲取藥企和中間商的好處,還能通過“高藥價高回扣”的方式給經銷商留出回扣空間。
藥品回扣一部分流入醫院,更大部分流入了醫生的腰包。每年高達數千億元的藥品回扣總額,導致了民眾看病貴和近半醫保資金被浪費等嚴重后果。
私下回扣違法,但在公立醫院補償機制不健全、醫生薪酬和醫療服務價格又被行政管制人為壓低的情況下,醫療行業不得不依靠這種違法所得獲取補償。
藥品種類繁多,新品層出不窮,為了留出足夠的回扣空間,藥企不斷改換名目,限產或停產已降價品種,并用價格更高的新產品來替代。而所有的操作,都是通過鉆政策漏洞來實現的。
在不直接增加財政負擔的情況下,醫療行業依靠非法的藥品回扣維持發展、補償醫院和醫生的收入,這就是當下中國醫療行業詭異的現實。
公立醫院及其醫生索取藥品回扣,幾乎所有藥企和經銷商都不得不就范,原因其實并不復雜,那就是極度缺乏競爭的公立醫院體系在醫療行業內處于絕對壟斷地位。
無論是對上游藥企和經銷商,還是對下游患者和醫?;?,公立醫院都缺乏服務意識、契約意識和規范化管理的動機與能力。
藥品回扣需求的剛性存在,其危害不僅在于推高了“藥單價”,更在于醫生為了獲取額外的藥品回扣而開具“大藥方”,從而推高了“藥品總費用”,產生了大量的無效醫療費用,這導致了患者和醫保基金的損失,這個數額是數倍于回扣本身的。
國民財富在這一過程中被浪費的程度,令人觸目驚心。
必須打破行政管制和壟斷
價格是市場的信號燈,只有在充分競爭的市場上,價格才有可能傳遞正確的信息,而在一個充斥著行政管制和缺乏競爭的環境中,價格很容易被扭曲。
無論是醫療行業還是任何其他行業,價格不合理的現象,都往往與行政管制相關。除非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主導作用,否則期待價格合理化,就只能是鏡花水月,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經濟規律。
改革開放以來,各行業產品或服務的提供商在市場競爭中不斷提高性價比,取悅用戶以獲取更多市場份額和競爭優勢,同時令用戶和消費者不斷獲益。但醫療行業卻持續行政管制,限制競爭,這是藥價虛高、看病難看病貴、國民健康缺乏有效保障的根源。而在這個過程中,巨額國民財富灰飛煙滅。
國家藥價談判和集中招標都是有益的,但需要其他改革配套,引入競爭和權力約束機制,否則很容易陷入貪腐和低效的陷阱。
要解決藥價虛高問題,就必須根除回扣頑疾,而要根除回扣頑疾,就必須消除各種行政管制和壟斷,解放醫生資源,建立競爭機制,如此才會有真正的“公益性”效果。否則,無論有多么良好的“公益性”動機,結果都可能會與初衷背道而馳。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公眾政策研究室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