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勝霞
蘇珊朗格的符號美學認為,藝術是一種表現人類情感的符號,它并不是直接表述藝術家個人的情感,而是表現它領會的某種人類情感的本質,或者說,是由符號“抽象”了的人類情感。音樂藝術是人類最激動人心的情感表達符號,正如中國古代樂舞理論《毛詩序》所言:“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樂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見,音樂的原始動力皆來自于人類內心深處的情感表達欲望。下面從三方面對音樂的情感表達加以論述。
一、音樂的符號構成
音樂藝術對情感的抒發與表達,是通過對審美形象的塑造,充分發揮節奏、旋律、速度與力度、和聲、調式調性等音樂符號的作用來實現的。符號的概念,是由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提出的。在他看來,所謂“符號”是由“能指”和“所指”構成的統一體。“能指”是指語言符號的“物質載體”(聲音形象),而“所指”被理解為能指所表示的概念。音樂,作為一種以時間上流動的、有組織的樂音來創造藝術形象,傳達思想情感及人生感受的表現性藝術,它借助于一定的音樂語言符號來塑造審美形象。音樂符號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旋律、節奏、和聲、復調、曲式、調式、調性等等,將這些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就構成動人的音樂,這些要素的組合多種多樣,因此就出現了特色迥異的音樂藝術。
1.旋律與節奏:旋律是音樂的靈魂,它將高低、長短不同的樂音,按照一定的節奏、節拍、調式和調性關系組織起來,共同塑造音樂審美形象,用以表現特定的情感內容。旋律盡管是音樂的靈魂,但其它要素起了變化,音樂形象就會有不同程度的改變。
2.和聲與復調:音樂的和聲是多聲部音樂,按照一定的關系構成重疊的變化與組合的音響效果,和聲使音樂具有色彩感和立體感。和聲是與對位(也就是復調)相對應的技術范疇,是多聲部音樂的音高組織形態,也是音樂的基本表現手段之一。
3.曲式與調式:曲式是樂曲的結構形式。曲調在發展過程中形成各種段落,根據這些段落形成的規律性而找出具有共性的格式便是曲式。調式是在音樂作品的旋律與和聲中,所用的高低不同卻互相聯系并呈現出共同傾向的音所歸納出來的音列。調式的中心音(主音)的音高就是所謂的調性,調式和調性在音樂中的相互轉換和對比,使音樂得以表現出迥異的形象變化,以及不同的情緒氛圍。
二、音樂的創作過程
音樂創作在本質是一種受審美經驗支配的、表達創作者個體化感受的精神創造活動,也是一種表達時代精神和思想的社會實踐活動。“舞蹈占有空間比較具體,而音樂抽象又不能停留,所以音樂想方設法使聽眾對音樂留下印象,這樣便促進了音樂創作的發展”。克拉洛夫在《創作過程與藝術家的個性》中,形象描繪出了音樂的創作過程,以及藝術家在這個過程中對自我個性的表達。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音樂的創作源泉首先來自于個體化或群體性的生活體驗,這些生活體驗由于觸碰到音樂家的情感甚至靈魂,激發出創作靈感或生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而促使他產生藝術創作的沖動;最后經由音樂家在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的創作,使這些情感化的藝術素材轉化為音樂形象,也就是通過主體審美意識的對象,“建立美的形式”來傳送審美意識;最后,是審美的層次,也就是要從精神產品中收取審美意識的傳達,通過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完成藝術創作及欣賞的過程。
三、 音樂的抒情本質
由音樂創作的過程可以看出,音樂創作目的在于表達創作者的個體化感受。音樂藝術創作純粹是一種抒情的過程,是靈魂在音樂上的一種自白,而且充滿了生活中所有的經驗,通過音樂傾泄出來,恰如抒情詩人用詩句把它傾泄出來一樣,以實現音樂家的創造性想象。音樂創作能再現和審美地復制出音樂家內心的綜合心理活動,把內心體驗外化為音響結構的創造性想象活動,并幫助我們從概念水平升到具體形象水平。同時,富于創造性的音樂家在創作一部新作時,總是從他們所希望表達的精神氣質的直覺入手,其基本意圖就是為了表達、交流以及用永久的形式記錄音樂家在與社會的接觸中所形成的某些思想、感情和現實狀況。
在人們的藝術審美過程中,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活動,均會產生一種獨特的體驗,他們經過復雜的相互作用、相互補充和印證,相互作用和斗爭,最終構成一種奇妙的審美體驗。音樂的抒情本質,更多體現的就是審美體驗中的知覺情感。知覺情感是伴隨著知覺活動直接產生的,而且總是被主體看作是知覺對象的一種客觀性質,西方經驗派美學家鮑桑葵和桑塔耶納曾經把這種情感稱之為知覺對象的第三性質或“情感性質”,在美學中也被稱為情感表現性。比如,風的怒吼,樹葉的耳語,流水的呢喃,浮云的匆匆,這些都是人類才具有的動作和情感,是主體根據過去的經驗進行的聯想。不可否認,自然事物及藝術品自身具有一些獨立于主體的即時情感的性質與結構,只有當這些性質與結構同人的情感生活或內在心理結構達到相互的契合,才能夠向人們充分展示出人的情感特征。
人類歷史上的音樂藝術無疑是情感表達的絕佳載體。人們通過音樂創作可以宣泄心中的喜、怒、哀、樂等種種復雜的情感,使音樂超越語言和國籍的藩籬,實現無障礙的情感交流,達到心靈的溝通與融會。音樂的精神創作建立在音樂家在生活體驗的基礎上,為將內心感受轉化為外在音響而從事的心靈構建及創作活動。音樂的精神創作需要充分發揮藝術想象的作用,依靠直覺和想象力去主動構思、判斷音響主題的準確性;需要以人的社會生活、精神生活作為表象材料,先創造出聽覺表象,然后據此作進一步的分析、綜合,來創造未知覺過的音響形象。在這個過程中,創作者主要是在無意識狀態下,依賴于藝術經驗、邏輯思維以及技巧水平等,對藝術想象進行條理化的過程。即便是在音樂的物質創作過程中,音樂創作者把精神創作中所形成的音響對象,通過物質手段再現到樂譜,“由于受到新的審美要求或創作情緒的驅使,音樂想象力將為創作者提供新的音響結合方式,直覺又告訴他運用這些新方法的尺度,從而解決邏輯思維和技巧運用過程中的受阻問題”。
可見,音樂的物質創作也不僅僅是技巧的運用,它會想方設法地試圖超越單純的技巧層面,竭力地追求自身獨創性的情感表達方式。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