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伯秋
興趣是指一個人經常趨向于認識,掌握某種事物,力求參與某項活動,并且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有位教育家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科學環境的重要途徑之一?!敝挥袑W生對所學教材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激勵學生的積極探索動機。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不僅能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而且對學生的長遠發展將產生持續性的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并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靠后天的培養和引導。作為新世紀的教師,我們應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呢?我在教學中嘗試在以下方面設計教學環節,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讓學生在教學中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
數學與我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它是我們借以了解世界的基本工具。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親身去感受數學,讓他們體驗到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數學,萌發一種“數學真有趣,我要學數學”的心理。根據實際,初一學生剛從小學步入中學,處于青春期的斷乳期,若第一節課設計出他們感興趣的內容,讓他們萌發一種“數學有趣的心理”,便使他們愿意學習數學。于是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1.你愿意看什么類型的電視劇或電影,武打、言情、喜劇等等;2.你愿意看什么類型的書,如:科普、科幻;3.你能說出幾位古今中外的著名偵探。為什么他們能偵破一個又一個懸疑難案,是因為他們有著超人的邏輯、推理、判斷力,因此必須學好數學。第二節課針對孩子“愛玩”的天性,設計了一些和數學相關的游戲,從而訓練他們快速反應判斷能力,穿插在上課的第(25~30)分鐘之間,在他們欲疲勞時,再次激發興趣,時間不宜過長,(5~8)分鐘為宜,前兩節課的設計,符合初一孩子的心理要求,讓他們知道學好數學的重要性。
二、給學生充分發揮思維、探索、創新的空間,從而發現規律
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并為他們提供主動探索和創新的機會,應允許學生標新立異,敢于發表個人意見。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漸讓學生養成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培養豐富的想象力和多角度思維習慣。
我在講初二三角形及軸對稱部分時,把一類問題通過幾道題總結規律,如思考等腰三角形、角平分線及平行線三個關系時,總結出“知二、推三”的規律,從而解決部分難題時得心應手。
三、培養學生動腦、動手能力,從而培養學生探索興趣
學生都有一種好奇心,對各種事物都想看一看,摸一摸。教師應借助學生的這種天性,引導他們想一想,議一議,把看到的、想到的說出來,讓每一位學生在這種環境中學習數學。另外在同學之間的語言進行交流最為真實。他們的情緒很容易被感染并影響大部分同學,每一位同學都能在討論中與交流中受到感染與鼓舞。遇到反對意見時,他們又回到實踐中去擺、去想。從中學會了思考,學會了討論,學會了交流,學會了學習。因此,在教學中,讓學生動手,讓學生在實踐與探索中學會學習,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如在初三學習“三視圖”時,這部分內容較抽象,缺乏空間想象能力的同學,很難掌握,此部分內容我自己制作教具,借助教室的三面墻設計成投影面,把基本幾何體的三視圖逐一講解,讓他們把“正對著”看當成“照相”,從而輕松地解決此問題。
四、以鼓勵表揚為主,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苯虒W中,如果教師能保護學生的幼小心靈,維護其自尊,激勵其信心,學生才能充分發揮其主體性,這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必要前提。教師一個欣賞欣賞的眼神、一個親熱的手勢、一句贊賞的話語、一個滿意的點頭、一個會意的微笑,都會使學生產生無窮的動力。
五、分組互動,主動參與
“分組互動”是課堂上改變“傳遞——接受”式的師生單向交流的模式,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取人所長,補己之短,從而達到教學目標,提高溝通能力,培養合作精神,提高學習質量。有意設計出有爭議的問題,當他們爭得面紅而赤、不可開交時,我加入小組討論,加以點撥。從而使學習優秀同學帶動差生,全班都能主動參與。
總之,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因素,用興趣激起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讓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去探索數學世界。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