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毅
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進步、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程度的提高,家庭離婚已經成為當前中國極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再加上突患絕癥、交通事故等意外情況的時常發生,使得在單親家庭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孩子越來越多。特殊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環境不同程度的影響著他們的心理和行為,使他們成為學校德育工作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對象群體,“單親家庭的孩子愈來愈難管,愈來愈難教”也幾乎成為所有一線教師的共識。因此,怎樣對待單親家庭的孩子,已成為學校德育不可回避的課題,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通過與許多單親家庭中成長的孩子的接觸后,我發現他們在心理和行為上,往往具有如下特點:
1.變化無常的行為
單親家庭的學生往往比其他學生敏感的多,周圍輿論和特定的氛圍對他們的壓力要超乎一般家庭的孩子。特別是部分離異家庭的學生仇視父母,拒絕來自家長的教育,表現出強烈的逆反心理。他們經常通過出入網吧、游戲廳等不健康場所來宣泄他們內心的不滿和痛苦,對于這些學生如不及時引導,則很容易導致其誤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嚴重的自卑心理
在單親家庭中,由于家庭破裂給孩子帶來的心理創傷,使他們有很強烈的不安定感。家庭的保障機制遭到破壞,原本完整的家庭不復存在,因此他們總覺得低人一等,看不到自身的價值,加上生活中面臨各種困難和挫折,常常使他們喪失自信心,感到自己渺小無助,從而產生強烈的自卑心理。
3.突出的消極情緒
家庭的變故使許多單親家庭的學生有著比同齡學生更強烈的自卑感、被遺棄感和對環境的怨憤感。這些消極情緒往往導致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下降,與同學難以形成友誼關系。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調整和幫助,這種不良情感還會逐漸累積起來,導致心理上的交往障礙。
4.狹隘偏執的個性
單親家庭中無父親的子女往往會缺乏安全感。家庭活動空間較小,子女更容易被社會不良誘因所吸引,染上惡習。
因此,對單親家庭學生的教育問題是不容忽視的。學校作為教育的重要場所,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對單親家庭中的孩子進行德育滲透呢?在平時的德育教育實踐中,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用愛心撫慰創傷
我認為,既然這些孩子異常的心理和行為大多是因為他們生活中的不幸和坎坷造成的。那么作為孩子的第二父母的老師,首先就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懷、鼓勵和幫助,彌補孩子心中那份殘缺的愛。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達到心靈深處。”對于那些單親家庭的孩子,更需要老師注入無私的愛,來撫慰他們心中最敏感的創傷。創設一種真誠的氛圍,使學生重新享受失而復得的溫暖與快樂。
二、愛在心中,嚴字當頭
用愛心撫慰創傷,但也絕不能忘了嚴格要求。對單親家庭的孩子傾注愛心,并不意味著就可以放松要求,喪失原則。單親家庭的孩子,由于長期缺乏嚴格的家庭管教,與其他孩子相比,更容易犯一些錯誤。有時,有些老師可能處于對他們不幸遭遇的同情,往往在他們違反了紀律時,對他們姑息、遷就或是處罰無關痛癢。殊不知,他們在內心非但不領情,反而會激起他們更大的逆反。所以,在平時的學習方面以及對學校、班級規章制度的遵守方面,教師對他們與其他孩子必須一視同仁。也唯有這樣,他們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在老師和同學的心目中并不是“另類”,也才能真正感受到平等。
三、創設活動環境,用鼓勵消除自卑
我經常尋找契機,在班級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如:“手拉手一幫一”活動,“我們都是一家人”“同在一片藍天下”主題班會……讓雙親家庭孩子與單親家庭孩子團結、互助、平等地共同活動,一起歡笑,沒有諷刺,沒有歧視,幫助他們形成健全的個性和正常的人際交往。對于一些能力較強的單親家庭的孩子,有意識的多給他們一些機會,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四、密切家校聯系,不留教育真空
孩子的教育僅僅依靠學校教師的單方努力,也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對于單親家庭的孩子,密切的家校聯系更是必不可少。通過家校聯系,教師不僅可以及時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行為表現,更重要的是,還可以對單親父母做一些教育方法上的指導。
總之,單親家庭的孩子雖然無辜的遭遇了家庭的不幸,比一般的孩子缺少了關愛和幸福感,但愛是可以彌補的,只要身為人師的我們本著“愛心、熱心、誠信、耐心”和科學的教育態度,輔之以適當的教育方法,給他們更多的關愛,就一定能醫治他們內心的創傷,讓他們和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樣,在同一片藍天下,共同地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