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玲
摘 要 學習和掌握一種語言也就是習慣形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犯語言錯誤是難免的,教師必須以科學的態度來對待,并要引導學生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自我修正語言錯誤。
關鍵詞 語言錯誤 寬容 科學態度 語言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3-0113-01
在一節英語課堂上,教師就動詞的過去式出示了幾張多媒體圖片,要求學生操練過去式的一般疑問句及其肯定、否定回答。學生們積極舉手,教師指點了幾個中等成績的學生。A學生說:“Did you watched TV last night?”教師立刻糾正:“Did you watch TV last night?”B 學生回答后,A學生再對第二張圖片提問:“Did you went swimming yesterday?”這位老師終于有點不高興了,大聲地說:“Did you go swimming yesterday?”以后這位老師再也沒有發現A學生主動舉手發言了。然而,老師卻遺憾地發現該學生在作業和試卷上類似的錯誤依然存在。這位老師百思不得其解。
老師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他們嚴格要求學生,特別是對學生英語學習中語言錯誤的糾正一絲不茍,甚至達到苛求的地步。他們以為這樣學生才能得到高分,才能培養出人才。然而,盡管這種“有錯必糾”的做法在某種情況下對某些學生的確產生了促進作用,但不總能得到預期的效果,有時反而使學生對英語學習望而卻步,甚至失去了對英語學習的信心。由此可見,如何正確對待學生語言學習中的語言錯誤是一個必須認真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筆者認為,學習語言,難免出錯,特別是用英語進行交流,學習不可能一次性就掌握目標語,在達到預期目標之前,他們必然要經過一個漫長的語言內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初次接觸英語的小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發生各種各樣的錯誤,錯誤是學生學情的鮮活反映,也是教師因材施教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在同一個班級里學習由同一個老師教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態度、接受能力各方面都有差異,所犯的語言錯誤也有所不同。基于以上認識,我們要寬容、理性地對待學生的錯誤,要肯定學生的積極參與,用鼓勵的語言去評判。作為教師,在面對學生錯誤時,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認真備課,避免錯誤。我認為糾錯最好的方法是將可能發生的錯誤消滅在錯誤發生之前,即“防患于未然”。教師在備課時,應認真鉆研教材內容,研究學生的情況,預先估計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或錯誤,并在課堂教學中,對于可能會出現的錯誤,直言正確的用法,并進行反復操練。課堂上,教師應顯示出良好的語言技巧,正確的語音語調和較強的口語表達能力。在板書上,教師要書寫規范、美觀。這樣,才能更好地指導教學實踐。
2.學會傾聽,壓制情緒。教師要耐心傾聽學生的發言,不要輕易打斷學生的陳述,期待學生說出他想說的話,面對學生的語言錯誤,教師要保持不急不躁的心態,可以婉轉、耐心地對學生說“Would you repeat?Please say it again,OK?”這樣既可以暗示學生出現了錯誤,學生又很樂意接受,并會自己改正錯誤,決不能因為學生的探究沒有達到自己預計的目標而氣急敗壞,甚至挖苦批評,使學生的自尊心受挫,產生逆反心理,這樣他們會厭惡這門學科。
3.延遲評價,引領探究。教學實踐證明,盡管教師的糾正可以對學生的語言錯誤起到“提示”或“警示”的作用,但他們不可能依靠這種糾正而迅速改正自己的語言錯誤。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把“錯誤”巧妙地融進自己的教學中,充分注意糾正錯誤的時間、場合與方式,適當延時評價,引導學生拓展探究空間,試探性地問其他學生:“Who can help him/her?Who wants to try again?”,組織全班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考,發展學生的合作精神。
4.摒除偏見,一視同仁。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形成良好課堂環境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摒除偏見,對優生、差生一視同仁,差生如果能夠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心和尊重,便會產生積極的學習動力,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學習,消除了緊張、恐懼的心理,錯誤相對就少了。教師的情感、心理狀態和個性以及對學生所采取的態度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所以,學生學習英語出現語言錯誤不一定是一種消極的因素,只要教師正確利用這一因素,就可以將其轉化為積極有效的因素,從而努力學好這門語言。
總之,我們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學生的語言錯誤,大量的語言實踐才是學生糾正語言錯誤卓有成效的根本途徑,才可能形成正確的語言習慣,逐步掌握正確的語言表達方式,提高綜合語言運用的能力。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