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汝瓊
《數學課程標準》非常重視信息教育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的重大影響。指出:“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但是,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畢竟是跨領域的整合,如何有機的整合,還有待更多有心人的研究。
一、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理念的整合
理念是理性化的一些觀念,具有穩定性、長效性、持續性、指導性。形成正確的數學教學理念是更好從事數學教育的邏輯起點,因為理念在數學教育活動過程中具有統馭作用。《數學課程標準》非常重視信息教育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的重大影響。同時建構主義理論也認為: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強調的是學,這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信息技術正好可以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一個良好的氛圍與環境,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獲得及時的體驗、擁有足夠自主的空間,從而真正實現“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學習。
因此,作為數學課程改革的實踐者,我們教師不僅要重視利用信息技術來呈現數學課程教學的內容,更應重視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這種“整合”,不是簡單地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學手段與傳統的數學教學手段疊加,旨在通過信息技術的介入,達到數學教學各要素的豐富和諧,使信息技術融入教學過程之中,通過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改變信息資源與傳播渠道等實現數學教學的突破與發展。
二、信息技術的應用不能成為課堂交流的障礙
課堂教學不是對信息進行簡單的傳遞和接受過程,而是教師和學生的心靈相互溝通的過程。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學之中,進行著最廣義的‘對話……不管哪一種教學方式占支配地位,這種相互作用的對話是優秀教學的一種本質性的標志。”學生在聽課的時候是渴望教師的眼神和自己的眼神互相碰撞,從而產生感情的共鳴。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的認知產生影響,教師板書時的動作與速度對于引領學生的思維走向、聚集學生的注意力等方面都會產生作用。總之,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之間沒有交流不行,學生從教師的舉手投足、音容笑貌中獲得的人生啟迪是任何技術無法代替的。
三、信息技術的應用要能夠提升課堂教學實效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在傳統教學中不能或難以解決的問題,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課型都適合使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要做到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有機統一。該用則用,不該用就不要勉強,能用實物演示的,何必一定要制成三維動畫?
信息技術確實有許多優勢,但其它常規媒體也不是一無是處。“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如投影的靜態展示功能,幻燈的實景放大功能,教具學具的實物感受、空間結構功能等,信息技術手段不可能完全替代。有些教師甚至連板書也讓計算機代勞,屏幕代替了黑板,教師只是操作員與畫面講解員的角色,教學失去了應有的鮮活與生動。所以,教師不要一味追求時髦,應根據教學需要選擇合適的媒體,讓信息技術和其它常規媒體有機配合,發揮最佳效益。
四、信息技術的應用要能夠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起主導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處于被動和受教育的客觀地位。運用信息技術之后,教師把學生推向臺前,自己站在幕后,更多地處于協助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與學生一起去面對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學習“加和減”時,我用電腦設計了一棵果樹,學生可以任意選擇樹上的果子,每個果子都能進入一個練習,當學生做對時,就會響起一陣輕松美妙的音樂聲。電腦是沒有生命沒有情感的物體,所以談不上與學生情感的交往。而教師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情感需要,隨時隨地地、有針對性地運用電腦與學生交往,就會讓學生嘗到成功的樂趣。又如,學習“4的乘法口訣”一課時,其中有這樣一個練習“下面的蝴蝶是由哪只小蟲子變成的?”這道題的意圖是練習乘法口訣在計算中的應用,學生可以根據蝴蝶身上的口訣和小蟲子身上的算式進行判斷,用鼠標把小蟲子拖到蝴蝶處。選擇正確時,蝴蝶會扇動翅膀,同時說:“我長大了!”。這些賦予情感化的練習,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學生學習情緒很高,主動性也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責任編輯 楚云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