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福琴
摘 要 學具準備是提高操作活動有效性的物質保證。本文結合自身教學經驗,談談對學具準備的一點初淺看法。
關鍵詞 數學 課前 學具 準備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3-0122-02
小學生的數學學習離不開學具操作,因為這可以讓學生借助直觀練習構建數學模型,便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老師都會為孩子們準備好教學所需的學具,想借此收到好的教學效果,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卻時有發生:
例如,《簡單分數的比大小》
師:天氣這么熱,如果這時候能吃塊大西瓜,那可真爽啊!你想吃嗎
生:想。
師:如果現在桌上放著一個大西瓜,你能不能用一個分數告訴大家,你想吃這個西瓜的多少呢?
(生說分數教師板書)
師:老師記得是吳丹婷想吃的,是樓雨沁想吃的。哪么她們是誰貪吃一點呢?
(生爭了起來)
師:口說無憑,老師為你們準備了一些學具,你可以折一折或者其他方法證明自己的猜測是正確的。
(生拿出學具操作,學具袋中有兩個同樣大小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10根小棒、水彩筆、一張空白的紙)
忽然一個聲音傳來:“老師,怎么折的”“對啊,我也折不好”。
【 “啊呀,我怎么沒有想到這個問題呢……頓時緊張了起來,該怎么辦呢” 】
師:六分之一就是先把這張紙先分成三份(并示范),再對折。
生:我還是折不好。
【 怎么辦呢,讓他們拿出白紙來畫一畫,可是得在同樣大小的圖形中平均分成4份和6份才能進行比較,學生肯定有困難,如果分不均等,反而還會起到反作用……唉!要是課堂上有個‘暫停鍵就好了,能讓我有時間思考怎么做才更好,可是再這樣下去,肯定上不完了。】
師:那么,我們換個分數吧。
……
【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反思以上案例可以發現:學生利用學具進行操作了,并沒有促進我們的教學,學生的思維也沒有得到發展。那么準備怎樣的學具才有利于學生的操作,進而達到預期的目的呢?帶著這個目標,我們進行了學習和反思:我們說備課、教學都要從學生的學習起點出發,同樣的道理,要使操作達到預期的效果就要從學生的“操作起點”來準備學具,這樣同學們就不會出現“折不好”這樣的情況了。
對于學習起點教師對所教班級的同學比較了解,但對于“操作起點”動手能力的情況是涉及到其他學科及學生的自我發展水平的,就不是教師能自己分析出來的了。
捫心自問在以前的教學備課中,確實沒有認真的思考過這些問題。在備《簡單分數的比較》時,我沒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制作教具、、時,我自己制作都有點困難,因此想到學生制作肯定也有難度,因此我在課堂中采取回避的策略。對于其他分數我想學生應該會制作。就是這個“應該”讓自己碰了一鼻子灰。如果當時向同學了解一下情況后再準備學具,在備課時覺得學生會碰到困難而采取的不是回避的策略,那么課堂中肯定會呈現出另一種場景。
讓學生自己選擇學具能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廣闊的學習空間,使操作活動真正自主開放,學生的創造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基于以上思考,進行了修改并實踐,摘錄如下:
案例的修改:
師:天氣這么熱,如果這時候能吃塊大西瓜,那可真爽啊!你想吃嗎?
生:想。
師:如果現在桌上放著一個大西瓜,你能不能用一個分數告訴大家,你想吃這個西瓜的多少呢?
(生說分數教師板書)
師:老師記得是張月想吃的,是蒙蒙想吃的。哪么他們是誰貪吃一點呢?
(生爭了起來)
師:口說無憑,老師為你們準備了一些學具,你借助老師給你們準備的學具折一折、畫一畫,或者用你自己的方法證明自己的猜測是正確的。
(生拿出學具操作,學具袋中有兩個同樣大小的標有刻度的長為9厘米寬為3厘米5毫米的長方形、標有刻度邊長為6的正方形、圓形,10根小棒,水彩筆,一張帶有刻度的空白紙)
忽然一個聲音傳來:“老師,怎么折的”“對啊,我也折不好”
師:想想,你肯定能想出好辦法的,四人小組可以商量一下。
生:哦,有刻度的,我們可以算一算……
生討論后匯報
生1:我是用兩個邊長是6厘米的正方形來折一折的。第一個平均分成四分,第二個平均分成6份……
【分析】
修改后的案例中老師為學生準備了大小不同的紙,直尺、三角板也不夠用,看似沒考慮學生操作的實際,而實際上為學生們搭設了廣闊的思維平臺,讓學生通過嘗試、探索去發現、真正放開“手腳”。這樣教學適應了小學生求知、好玩、好表現的心理特征,促進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學生們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解決問題,理解和掌握一些數學知識,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由此得以培養,使學生達到能從日常生活中和數學內部找出數學問題;能發展和應用各種策略去解決各種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再學具,可促進學生“數學問題解決”。它們在不知不覺中智慧的火花被點燃,學生的智力潛能被激活。教師所關注的是學生發展的實際,關注的焦點是“經歷……過程”,而不是只關注“結果”。讓學生們真正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良好體驗,更關注他們的將來。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