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鑫
摘 要 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常常采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多媒體環境下的課堂教學,教師應從以下四支筆的綜合應用來進行教學:用好備課之鋼筆寫好教案、用設計課件之鼠標筆制作好課件、用課堂講解之注解筆講授好課堂內容和用板書之粉筆做好課堂板書。綜合運用好手中的這幾支妙筆,一定能讓我們的課堂長出待放的花蕾,讓教學開出燦爛的花朵,讓教育結出豐碩的果實。
關鍵詞 多媒體 環境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3-0127-02
近年來,隨著多媒體教育教學設備的廣泛應用,用多媒體授課成了教師現在常用教學方法,這既是傳統教學與現代的結合,也是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老師們借助多媒體教學,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他們的知識面,豐富他們思維想象,提高了課堂效率,如何做好多媒體環境下的課堂教學,筆者經過多年教學經驗的積累,觀摩、探索、研究、總結和積累,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淺談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一、用備課之筆寫好教案,在教學前播下希望的種子
無論怎么樣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方法,都是將課上好,讓學生學得知識。要上好課,就得備課先行,但在多媒體環境下的課堂教學,不僅是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備好教學內容,更是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要備好多媒體環境下的各種教學資源素材。
(一)備好硬件和軟件。我們都知道多媒體環境下的教學內容一般都安排在機房、多媒體教室、或班班通教室中進行,這樣既能提高課堂效率,又能方便學生的學習和操作。這里就需要教師在上課前對教師機、學生機、投影機、網絡設備等硬件設備調試好,并且在計算機中安裝必備的教學和學習軟件,確保在教學過程中運行正常。最好是把教學內容能在設備上調試一下,做到心中有數,比如:U盤不能使用;電腦不能開機;課件不能找開等等。有時看到老師們因為準備不足而心急如焚的樣子,既同情又無奈。
(二)備好課堂資源素材。在備課時要充分考慮這課堂將用到什么多媒體資源、素材。將收集好準備好,比如:這堂課需要用到哪些課件,這堂課需要什么資源,哪些地方用課件展示,什么時候展示,展示什么樣的資源,這些在備課時都要考慮進去。記得學校搞教研活動,每次都有老師把多媒課上成了電影課,甚至教有平行班的老師又繼續把自己的課件播放給下一個班級,顯然,這只是單純的應用了多媒體教學而已,而實質就是沒有備課的表現。其實,教學不應該是教師的一言堂,而是師生互動的雙向配合;教師也不應該只是多媒體的一個操縱者,而應是師生情感交流的調控者。而這些就要求教師備好課,在教學前充分把握課程資源,在教學時發揮好我們的信息技能。
二、用軟件之筆設計好課件,讓教學孕育出含苞欲放的花蕾
多媒體環境下的課堂教學,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功能。自然少不了課件設計,在做某個課件前,最好先多收集這個課件相關的內容,教學設計、圖、文、聲、像素材,包括別人做的課件等等,通過對比、分析、思考、總結,形成一個完整的制作解決方案,這樣做起來就比較容易了。充分了解學生的思維和認知規律的基礎上才能夠針對他們利用多媒體設計出更好的例子和情境,我覺得應該注意以下兩點:
(一)在課件制作時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學生,所以課件制作要以知識點為主,不是教師教案的重新排列,教學過程的結構再現,而是對某個重難知識點的有效解讀和分析,讓學生自己能夠在課堂之余自學,通過課件幫助再認識、再鞏固,達到最終掌握的目的,這對其自學能力,知識分析、整理、總結、歸納能力的培養都大有益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自學意識,提高學生對獲取信息的有效收集、篩選、分析歸納等能力。所以多媒體課件從制作到最終使用,都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以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為理念,為學生服務,培養學生綜合素養,使學生會學、能學、主動學、更能學以致用,我們任重而道遠。
(二)多運用些身邊的素材和自編素材隨時調用。事實上,許多素材可以自己動手制作,如科學課的實驗器具等。通常情況下我們可以使用WindowsXP中的畫圖工具或Word中的繪圖工具來制作多種多樣的簡易圖片、結構圖、流程圖等,制作完成以后存盤備用。而聲音、視頻(avi文件)素材的制作也是如此,如果想為一篇文章配上朗誦,可以調用Windows“附件”中的錄音機,然后對著麥克風朗誦,錄制完畢后存為wav格式,再插入課件中。當我們在教學之中運用這些學生耳熟能詳的素材,一定能增強學生的記憶。
三、用注解之筆做好課堂延伸,讓教學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在多媒體課堂教學中,PPT是教師最常用的教學軟件,由于設置不合理,課件制作好后,在真正的教學過程中,也許會有這樣那樣的變化,如教學過程的突發問題,學生回答問題中的生成教學資源,對一個問題的深入探究等,但在課件整體結構的影響下,教師的教學思路跟著課件走,不能在靈活駕馭課堂,或許還會因教學突發問題脫離課件流程而慌亂,影響教學效果,即使課堂上一切都井井有條地進行,也可能出現 PPT 不能完美地播放到最后一頁。為什么?因為課堂總有臨時狀況,教師準備了一頁 PPT 的內容,本來預計是2分鐘能講完,但沒料到一部分學生對此頁 PPT 內容(可能是概念、可能是練習)不能很好掌握(特別是練習部分),等等。傳統課件在具體使用過程中,只能按預先設定好的順序演示課件,不能進行二次加工。雖然有問題反饋,但是答案固定、單一,不能隨著課堂教學的改變而改變,對課堂的生成性問題更是無法適應。交互式電子白板正好彌補了傳統課件的這些缺點。在多媒體環境下,把電子白板與PPT的結合相結合,用電子白板作好批注、修改、插入,讓課前的預設與課堂的生成完美統一起來。
記得有次聽地理教研課,老師播放的PPT課件是:國慶節到了,老師要到三亞南山去旅游,請同學們幫老師了解一下去三亞南山的路線及當地的天氣及門票價格?讓學生思考,寫出答案。而老師展示的答案中只設計了一條線路的價格,答案變成了唯一性。但學生通過搜索,發現有各種各樣的線路,選擇不同的出行方式,價格也各不相同。只見老師打開了白板軟件,在PPT上及時注解,羅列出學生們給出的各種出行方式和價格。在使用PPT時如果我們同時起動電子白板軟件,就可以用筆直接在PPT頁面上進行標注,并對PPT的任意操作。
用電子白板是對多媒體課堂教學的延伸,很好地彌補了我們課件教學中的不足。
四、用板書之筆寫好板書,讓高效課堂結出豐盛的果實
在多媒體環境下的教學,通過教學我們不難發現,除了大屏幕外,還應配備黑板,以發揮傳統教學手寫板書的作用,是教師審美旨趣、藝術個性的體現,是教師重要基本功,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一副獨具匠心的板書,就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更是學生認知的“腳手架”、教師教學的“導游圖”、師生互動的卷軸。給學生潛移默化感染和熏陶。
如物理學科來說,用 PPT 展示圖片、用動畫描繪物體運動的軌跡與過程,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學習環境。但有推導的這種課程ppt代替不了板書的效果,老師只能用板書寫出解答的詳細步驟和分析過程。特欣賞那種在講臺已經活躍了幾十年的老教師,仍然不放棄板書。數學老師畫的數形結合的圖例,用手一量然后畫一條曲線就能出算式,初中歷史老師在黑板上畫中國地圖僅需2分鐘……還有新課改環境下學校提倡教研組備課,雖然上課的教案相同,課件一樣,但發現在教學過程中有好板書的教師,能結合板書有條不紊地進行講解總結,顯得層次分明,有頭有尾,學生記憶深刻,教學效果大大提高。
多媒體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在多媒體環境下用備課之筆寫好教案,用軟件之筆做好設計,用注解之筆做好延伸,用板書之筆畫龍點睛,運用好這四支筆就像握好馬良的神筆一樣,讓我們的課堂教學結出豐盛的果實。
(責任編輯 楚云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