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遠蘭
幼兒園的管理是幼兒園的核心內容,作為幼兒園的業務保教主任,分管著幼兒園的日常教育。如何“加強常規管理,優化保教質量”是應該長期思索的一個命題。常規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近年來,我集團園針對常規工作中出現的“教師專業素養停滯不前、一日活動組織隨意、階段工作重點不明”等狀況,在群體教師的參與下,堅持以人為本,不斷創新方法,梳理管理制度,細化管理過程,并努力將業務管理與教師的自我管理結合,收到了可喜的成就。
一、構建梯隊培訓機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是教育教學的主體,是學校發展的基石,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幼兒園的教育質量和辦園水平。近年來由于老教師的退休和年輕干部的提拔及教師的流動,我園的師資隊伍變化較大。為了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我們細化管理方案,采取了多種方法,全方位優化師資隊伍。
(一)創設條件,提供教師學習機會
我園堅持以“走出去看,學回來用”的方式培養教師,定期選派教師外出學習觀摩,邀請各級幼教專家來園作專題輔導報告。學成后多次組織教師反饋交流經驗,讓所有人增長見識,促其成長。僅2016年度,我集團園教師外出聽課38人次,聽專家報告45人次;確保了每人每學期有一次以上外出學習的機會。通過培訓學習,她們的業務水平更上了一個臺階。
(二)提升園本研修質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積極開展園本培訓,始終貫穿“以幼兒園和教師發展為本”的園本研修平臺,舉行園本研修大教研活動,真正體現“教學雙贏”。我們首先加強教師專業化教學培訓,通過一課三研、同課異構等方式對優質集體活動、區域活動等進行實踐研討;其次,我們通過自培,進行骨干教師展示、成熟型教師的崗位練兵和新教師的匯報交流等活動,創設條件,支持鼓勵教師參加學歷進修與業務培訓。如為了加強教師專業技能,我園聘請專家來園指導授課,開設了書法和版畫的專業技能培訓,教師們在聆聽、觀摩和實踐的基礎上,專業技能大大提高,為特長教師的選拔提供的了依據。
(三)拓展梯隊培養機制,建設優秀保教隊伍
培育優質的教師隊伍,是一所學校有序發展、滾動發展、持續發展的關鍵。作為一所一級園,培育優質的教師隊伍一直是我園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
做好新教師的培訓,實行園本帶教。我園有8位新引進教師,占幼兒園帶班教師的40%,我們結合縣的新教師培訓活動,同時以“師徒幫帶、即時反饋、交流評比”等模式對新教師進行了積極、有效的職后教育。我們的帶教結對方式有同班級不同學科的班級管理能力的帶教、同學科不同班級的學科教學的帶教、行政專項帶教(教研組的成長帶教)等。定期的帶教活動每月有,隨機的帶教指導時時在。通過師徒結對,簽訂帶教協議,針對新教師的困惑與帶教老師自身的經驗特點,我們為每位新教師制定了針對性的學期帶教重點。由于這個目標是由雙方共同協商產生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結對雙方的的愿望,故為帶教活動打下了比較牢固的基礎,也使帶教活動更具針對性與實效性。
二、強化保教管理,常規工作規范有序
(一)以園為本,實施專題研討
我們以課改為契機,以教研組為主陣地進行了主題背景下優質集體活動的研究、多媒體技術輔助幼兒園教學等的實踐研究、主題背景下區角活動的材料投放等研究。通過“論壇、研討會、課題研究、活動展示”等研討形式,為教師搭建了交流互動的平臺,鼓勵教師勤于實踐、樂于反思,勇于挑戰,積極申報縣、片、園不同層面的展示和實踐活動,教師實施新課程的水平得到了發展和提高,不斷提升了自身的教育實踐研究能力。如大班組就游戲與主題的結合進行了研討,老師們同時讓家長也參與進來,共同制作材料,將主題內容融入區角活動中,為孩子發展拓展了空間,滿足了每個人的需要。通過經驗交流,相互觀摩、互相評比等形式提高了教師的積極性,真正使幼兒園成為幼兒快樂學習的場所。
(二)開展形式多樣的教研模式,提升教研的實效
幼兒園實施新教材的核心組織是教研組,所以我們加強了對教研組的指導和管理力度,注重教研活動的制度化、規范化,活動做到了有計劃、有專題,有總結。我們確保每月一次大教研、兩周一次小教研制度。即:1.領先一步的教研組長研討。教研組長是幼兒園教育教學研究的領軍人物,教研組長的研究為組織班組教師的研討打好基礎。2.理念提升的大教研組研討。在二期課改的形勢下,我們的教育必須要樹立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要根據幼兒的需要和興趣,促進孩子自主地發展。因此要提高教師的教育行為必須從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入手,使我們的教育真正符合當今學前教育改革的要求。3.實踐嘗試的小教研組研討。教師教育能力的提高必須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因此小教研組的研討重在理論指導下的實踐研討,教師經歷了理論指導實踐,又從實踐感悟理念的內涵,真正促進了教師的發展。
“挑戰與機遇并存,奮斗與成功同在”!在日常工作中我們集團園將繼續明確發展規劃,加強組織領導,找準不足,減小差異,實現全面提高;以奮發有為的精神、以開拓進取的姿態,以嶄新的精神面貌邁著規范化、現代化、科學化的步子迎向更高的目標!
(責任編輯 楚云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