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 要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目標中指出要有將自己的意見公開并與別人交流的愿望,認識交流的重要性,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態度,由此可見在科學課堂中小組討論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課堂中,討論往往凌亂、無效。針對這一現狀,本文從小組建設、有效地設計問題、有效組織等方面闡述了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堂小組討論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 小組討論 科學課堂 有序 有效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3-0132-02
在課堂內進行有效的小組討論,能引導和推動科學探究的進行,提高教學效率,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合作能力等起著積極的作用。但是, 正如不少科學教師遭遇的情況一樣,到了合作學習(交流討論)這個環節時課堂就失去了控制,學生大吵大鬧,甚至討論已偏離教學本意,變得無序進而無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樣的現狀呢?
1.小組的建設不夠完善。教師在分組時,沒有充分考慮到每個學生的能力和個性,隨便分組,導致課堂小組討論時,要么,個別學生“一言堂”,多數學生當觀眾,導致很多學生在閑聊或干其他事;要么,幾個人搶著說,誰也不聽誰的,只顧表達自己的意見。
2.教師設計的討論主題有問題。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求不清楚,目的不明確,教師的理想和學生的認知出現了斷層,在討論的時候學生根本無法圍繞主題,對于該討論什么都非常茫然,就會隨意地講話甚至打鬧,因此課堂就變得吵鬧,無法控制。
3.教師對討論過程控制不夠。有些教師嚴格執行課標的要求“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所以在小組討論時,讓學生盡情發揮他們的主體性,自己就在一旁“靜候佳音”,也不對討論過程給予指導。導致的結果是在小組討論中,有些學生一會就討論好了,教師還傻傻等在那,浪費課堂時間;有些問題比較難,大多數組都討論不出結果,教師又沒有適時點撥,這樣匯報時又怎么會有結果呢?
針對上述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決,讓小組討論真正發揮作用。
一、構建合理的合作小組
1.科學建組是基礎。教師在組建合作小組時,就應該根據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能力、智力狀況、性別、心理素質、興趣愛好等各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定,然后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建組,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才能,避免某個學生被隱藏或忽略。實踐表明,最佳的學習小組人數應在4-6人之間,其中又以兩兩成對的“四人學習小組”最為適宜。每個小組內應該有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這樣既能保證小組內各個成員之間的差異性和互補性,也便于各個小組間開展公平競爭。
2.選拔組長是關鍵。小組建設的好壞還要看組長選得如何,組長必須是樂于助人、責任心強、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都較強的學生。教師要對組長進行有效的培訓,主要有(1)教會他合理分工,并對討論進行有序地安排;(2)督促組長在組織合作交流過程中進行靈活協調;(3)訓練組長監督管理組員的能力,幫助老師培養組員合作學習的良好習慣;(4)指導組長善于收集組員在交流中的不同見解,并及時準確地向老師匯報。
二、設計有效的討論主題
小組討論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等各方面,有選擇地使用,并且要設計有效的討論主題。
1.在某些探究活動開始之前可設置一些問題討論,為探究指明方向。例如,教學六年級上冊《抵制彎曲》時,在演示了紙梁承受重物之后,提出小組討論的問題:“哪些因素可能影響紙梁的抗彎曲能力?”在學生激烈的爭論過后就確定了本組探究問題的指向。
2.對一些觀察活動,需要集思廣益。例如三年級《螞蟻》一課,讓學生觀察螞蟻是怎樣運動的,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觀察螞蟻的外形特征是有一定難度的,這時就需要發揮“小組討論”的作用,因為每位學生觀察角度不同,共同觀察討論后完成會更理想。
有效討論問題的提出要看教師對教材的研究、課堂教學設計、提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討論的問題“因課而異,因人而異”,沒有標準答案,但把握的原則是“難易適中、開放性大、針對性強”。所以教師只有深入研究教材,認真備課,才能提出適合討論的問題,讓討論的問題有意義、有價值。
三、有效地組織討論課堂
1.合理安排討論時間。討論時間要合理安排,不能太長也不要過短。一般問題有3-5分鐘足夠,對于難的問題,時間再多也討論不出結果,所以可以先討論,再通過組間辯論理清思路,最后進行二次討論,這樣效果更好。
2.控制討論進展。在小組討論時,教師不能等待、休息,也不能做其他的事情,要不斷巡視,傾聽各組的討論內容。當討論遇到“坎”時,適時點撥,引導討論向著成功前行。除此之外,教師深入到各組,也可以關注討論的進展,控制無意義的話題,及時把討論引入正軌,并且也能合理調整討論時間。
新課改是許許多多優秀的教師智慧的結晶,受益者們把它用在課堂上已經頗有成效。作為一名小學的科學老師,我深深地覺得,只要合理利用,課改中的小組討論教學模式就會如“一夜春風”,給我們的科學帶來有趣、高效的課堂。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