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轉化醫學是新型的一種醫學技術研究成果,指一類生物醫學研究,將基礎生物醫學研究的成果較快地“轉化”并應用于疾病預防、診斷和治療及預后評估之中。其中心內容是實行從實驗室與臨床研究的雙向轉化。它包含醫學科學研究理念的轉變,使個體化醫療成為現實。文中介紹了轉化醫學當代研究成果和未來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轉化醫學 研究成果 發展前景 臨床醫學 實驗研究
一、引言
隨著近年來醫學的不斷發展,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越來越多,對醫學技術的進步的要求越來越高,在這樣的復雜情況下,轉化醫學便應運而生。
轉化醫學,顧名思義就是在醫學領域開展轉化技術,這個名詞演化自20世紀90年代的轉化研究,不過由于比較復雜,情況多變,迄今還沒有公認的轉化醫學的定義。是指一類醫學研究,能夠很好地將基礎研究與解決患者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將基礎研究的成果“轉化”為實際患者的疾病預防、診斷和治療及預后評估。
其基本特征是多學科交叉合作,針對臨床提出的問題,深入開展基礎研究,研究成果得到快速應用。實現從“實驗室到床邊”的轉化又從臨床應用中提出新的問題回到實驗室(,為實驗室研究提出新的研究思路。轉化醫學就是倡導從實驗室與臨床研究的雙向轉化(BtoB模式)。藥物研究也同樣是轉化醫學的重要內容,轉化醫學研究成果成為新藥研發的引擎。轉化醫學概念一經提出,并踐行之后,獲得了較好的反響,得到了人們的歡迎和支持。
二、轉化醫學的誕生
轉化醫學的提出其實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這主要源于當年NIH迫于來自社會的壓力。20世紀末NIH每年的研究經費高達200多億美元,但美國人卻在追問,發明了那么多的新技術,積累了那么多新的知識,發表了那么多的高水平論文,為什么人們的健康狀況并沒有得到顯著改善。由此,針對這種情況,NIH積極研發,提出了轉化醫學的概念,旨在讓基礎知識向臨床治療轉化,促進健康水平的提升。
轉化醫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打破基礎醫學與藥物研發、臨床及公共衛生之間的固有屏障,在其間建立起直接關聯;從實驗室到病床,把基礎研究獲得的知識成果快速轉化為臨床和公共衛生方面的防治新方法。轉化醫學致力于彌補基礎實驗研發與臨床和公共衛生應用之間的鴻溝,為開發新藥品、研究新的治療方法開辟出了一條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新途徑。轉化醫學是“從實驗臺到臨床”的一個連續、雙向、開放的研究過程。
轉化醫學是一個致力于克服基礎研究與臨床和公共衛生應用嚴重失衡的醫學發展的新模式,其核心是在從事基礎醫學發現的研究者和了解患者需求的醫生、以及衛生工作者之間建立起有效的聯系,特別集中在分子基礎醫學研究向最有效和最合適的疾病預防診斷、治療和預防模式的轉化。
三、轉化醫學的主要內容
轉化或轉化醫學是將基礎醫學研究和臨床治療連接起來的一種新的思維方式。那么他都具體研究些什么呢?它是近兩三年來國際醫學健康領域出現的新概念,同個性化醫學、可預測性醫學等一同構成系統醫學,包括系統病理學、系統藥物學、系統診斷與綜合治療等的體系。建立在基因組遺傳學、組學芯片等基礎上的生物信息學,同系統醫學理論與自動化通訊技術之間的互動密切,加快了科學研究向工程應用轉變的產業化過程,應用于醫藥學也將導致基礎與臨床之間的距離迅速縮短。
并且隨著臨床醫學情況的不斷變化,和形勢的變化發展,轉化醫學還有更廣泛的意義,包含了更多的內容,從患者出發開發和應用新的技術,強調的是患者的早期檢查和疾病的早期評估。在現代的醫療中,我們看到研究進程向一個更加開放的、以患者為中心的方向發展,以及對于從研究出發的醫學臨床實踐的包容。
傳統的基礎研究與臨床實踐被一系列的障礙分隔,這些障礙就像“籬笆墻”。新藥的研發隔離于臨床在實驗室中進行,而當需要進行安全測試和臨床試驗時才不可避免地被“扔過籬笆”。許多制藥公司正在建立轉化醫學團隊,來增強基礎研究和臨床醫學的溝通。
從上述定義可以看出,轉化醫學主要是倡導以患者為中心,從臨床工作中發現和提出問題,由基礎研究人員進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將基礎科研成果快速轉向臨床應用,基礎與臨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以提高醫療總體水平。因此轉化醫學研究主張打破以往研究課題組單一學科或有限合作的模式,強調多學科組成課題攻關小組,發揮各自優勢,通力合作。
四、當代研究成果
在世紀臨床應用過程中,轉化醫學也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研究成果,比如以美國和歐洲國家為例。早在上世紀,歐盟為健康相關的研究計劃投入60億歐元,英國國家健康研究院便建立了綜合性和專科性的生物醫學研究中心,在進入新世紀之后,從2007年開始,5年中將提供超過4.5億英鎊,用于資助11個生物醫學研究中心進行轉化醫學研究。另外,2006年5月初,蘇格蘭與惠氏制藥公司合作,投資近5000萬英鎊啟動了世界上第一個轉化醫學合作研究中心,在磁共振和體外受精領域都取得不凡的成績。
而在科技領域一向不屈居人后的美國成績也十分讓人羨慕,1946 年,美國科學家費利克斯·布洛赫和愛德華?珀塞爾發現了磁共振現象,但將這一成像技術引入臨床卻經歷了漫長的時間。1973年,美國科學家保羅·勞特布爾發現在靜磁場中使用梯度場能夠獲得磁共振信號的位置,從而可以得到物體的二維圖像。以此為基礎,英國科學家彼得·曼斯菲爾德用他發展的快速成像方法為醫學磁共振成像臨床診斷打下了基礎,推動了醫用磁共振成像儀問世。利用磁共振成像技術可以診斷一些以前無法診斷的疾病,特別是腦和脊髓的病變,可以為患者需要手術的部位進行精確定位,可以更準確地跟蹤體內病變的演變。
如今,磁共振成像儀已經成為世界普及的最重要的診斷工具之一,這是一個以“臨床應用為中心”,將基礎研究轉化成臨床診斷技術的經典范例。
五、未來發展
目前國內的轉化醫學水平在不斷提高,各地逐漸建立了轉化醫學研究所、轉化醫學中心,召開了各種轉化醫學論壇,政府也對轉化醫學高度重視。可以預見到其未來的發展前景是很好的,但是,由于我國的經濟和地域等各種限制,發展的阻力也是重重,但是新生事物的發展經歷過困難之后,一定會有所發展
相信隨著建立轉化醫學學術組織,如轉化醫學學會,并制定相應的轉化醫學的任務 ;最后創建轉化醫學期刊,創建轉化醫學基金,設立轉化醫學獎項,以促進轉化醫學人才的培養。未來的發展中一定會取得更長遠的發展,更好的造福于人類。
六、結語
作為基礎科學和臨床科學之間橋梁的轉化醫學,,從而為 21世紀醫學的發展帶來根本性改變。目前國內的轉化醫學水平在不斷提高,各地逐漸建立了轉化醫學研究所、轉化醫學中心,召開了各種轉化醫學論壇,政府也對轉化醫學高度重視。但是,我國的轉化醫學水平還與國外有著巨大的差距,而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公眾對醫療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國醫學將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和嚴峻的考驗。因此,我們首先應該強化傳播轉化醫學理念,加強研究,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二五”發展規劃. (2011-7-15) [ 2 0 11 - 11 - 1 6 ] . h t t p : / / w w w. n s f c . g o v. c n / n s f c / c e n /bzgh_125/08.html[25] 翁旭初從原子核物理到磁共振成像——2003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簡介. 生物物理學報, 2004, 4:17-9
[2]傅攀峰. 幽門螺桿菌: 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的致病菌——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介紹. 科技導報, 2005, 23(12): 35-7
[3]張發云, 楊真威, 李國明. 幽門螺桿菌與2005年諾貝爾醫學獎. 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 2005, 32(11): 33-6
[4] 郭曉強.體外受精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生物學教學, 2010, 36(3): 61-2
[5]郭曉強, 張秀巖. 體外授精之父——愛德華茲. 生物學通[學通報, 2008, 43(9): 57-9
作者簡介:
常田(1994—),女,漢族,河南鄭州市人,河南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方向:臨床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