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勇
2001年,國家啟動第八次課程改革,這次課程改革的總目標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課改15年來,教育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教育行為有了很大轉變,也涌現出方方面面的改革典型,廣文中學便是其中的一個?!绊斕臁钡睦砟?,如何“立地”于學校的整體實踐中,廣文中學的探索帶給我們諸多啟示。
廣文中學課程改革的邏輯起點是從學生觀起步的。課程改革、教學改革的目的在哪里?歸根結底就是為了每個孩子的健康成長?!皬难矍耙黄值桨l現每棵樹”,深刻揭示了廣文中學的學生觀:眼中要有一個個孩子,而不是只有一群孩子;眼中要有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只有單一分數的學生。正因此,廣文中學建構了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特色課程“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在實施“三位一體”的廣文課程時,又發現在學生“能夠選擇”的社團課程、特色課程里,每個學生都能傾情參與其中,生動活潑;而在國家的必修課程里,盡管各個學科做了許多改革探索,但依然是同質化的課程,不能滿足每個孩子的需要,因此,上課時總有游離于課堂之外的學生。真正讓孩子喜歡的是觸動他心靈的個性的課程,這些課程必須與他的興趣和選擇統一起來,因此,廣文中學打破了學科課程固化的結構,開發了“基礎+分層/分類/綜合”的學科課程,給孩子提供多樣化、可選擇的課程內容,更好地滿足了每個學生的學習
需要。
也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學生觀,廣文中學在課程改革中才能夠從課程的1.0走向2.0,再到今天的3.0。1.0課程立足學科課程的整合,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2.0課程在國家必修課程之外增加了豐富的實踐體驗類課程,是為了學生的全面個性發展;3.0課程又在上述基礎之上,提供了多樣性、可選擇的“基礎+分層/分類/綜合”課程,更是為了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他們從學生觀出發,又緊緊把握住了改革的核心問題,那就是要為所有孩子的成長提供適合的課程,從簡單到復雜,從外圍到核心,由課程切入,使課程改革也在這所學校里逐步走向深入。
廣文課程從1.0到2.0再到3.0,整個課程改革的邏輯最為關鍵的有三點。第一,學生的學習需求;第二,每個孩子學習的起點;第三,差別化。廣文中學構建的數學分層課程,就是基于學生的學習風格、學習類型、學習路徑,提供不同學習方式的課程,并以此推進數學分層改革,這是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的,也能最大程度地讓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體驗。
廣文中學的課程改革是立足于自己的辦學定位的。廣文中學是一個有著百年歷史的學校,而整合成立的新廣文定位于建設一所“學生喜歡、教師幸福、家長滿意、社會認可”的新學校。辦一所讓孩子喜歡的學校,這應該成為所有教育工作者終生的追求。歐陽修談怎么讀《易經》時曾說,“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碑斘覀冇辛诉@樣的境界,就能釋放學校各方面的創造性、積極性,就能激發每個孩子最大的創造潛能。如果眼界不高,眼中只有一點一滴,只有知識訓練,就無法充分釋放孩子的創造性,孩子的發展也會受到巨大
限制。
怎樣才能讓孩子喜歡學校?要靠課程。課程是育人的重要載體,有了適合孩子、能夠滿足不同孩子需要的課程,孩子就能找到自己的發展點,他就會過上愉悅的校園生活。正因此,廣文成立時不是找一個大家、一個影響廣泛的名人來書寫校名,而是讓學生寫,讓學生選,讓學生主持揭牌儀式,把書寫校名做成了一個豐富的全員參與的課程;每個節日課程不是教師設計項目,而是充分調研,征集全校學生意見,把學生的意見、建議變成節日課程中豐富的課程模塊,供學生選擇;每個活動課程的實施,也不再是教師組織,學生被動參加,而是學生競標承辦,由學生自己組織,全員參與。在這個校園里,學科課程經過教師們的二次開發變得適合自己、“學生更好學了”;活動課程因為學生的參與,更好地滿足學生個性特長的需要;而特色課程始終聚焦特色培養目標,使得每個廣文孩子日益顯露出“大家風范,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國際視野”的廣文特質。短短幾年,孩子們的幸福感大大提升,這與課程改革有著密不可分的
關系。
廣文中學的課程改革是依賴于全校師生的。學校改革和發展的信心來自哪里?廣文中學的實踐告訴我們,要來自于所有的學生、所有的教師,自己的事情自己辦,學校的事情共同辦!這才是這所學校迸發出無限創造力的源泉。每年暑假,廣文中學的戰略發展研討會都會如期召開,六七十人甚至上百人參加,年度績效指標、工作措施、創新項目等都是在研討會中誕生的,這使得年度工作有了強大的生命力。這是團隊的力量!改革就要依靠團隊的
力量!
當我們依靠團隊的力量改革的時候,也就形成了真正的學校文化。張瑞敏曾說過,企業文化不是企業家的文化。學校文化必須是師生共同建構的文化,學校的改革愿景也必須是師生共同去發現、共同去認可、共同去確認的。廣文中學的改革愿景就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大量調查學生、教師、家長、社會,“你心目中的理想學校什么樣?請寫下來告訴我們?!庇纱税l現了改革發展的戰略目標。而其改革發展戰略的實施,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校變革的有效模式,這就是行動研究五大要素。傾聽“客戶”的聲音,特別是抱怨的聲音;靠“測量”發現問題,從客觀的數據中尋找實證;又通過客觀的“診斷”,追問大量問題背后的真問題;然后,從可以改進的地方改進,從可以變革的地方變革;最后“流程”再造,形成改革固化的成果。
廣文中學在第一個五年規劃實施中,從教師發展年到課堂改革年,再到課程建設年、學生成長年,一直到文化管理年,形成了一條完整的改革行動研究路徑,也使得行動研究成為學校的一種文化,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正在成就廣文教師的職業幸福。教育作為一種勞動,有三重意義:第一重意義是人類社會再生產的勞動,第二重意義是從事教育職業的教師這個群體的再生產過程,第三重意義是人類的精神生產,在教育職業當中產生的精神財富。當一名教師有了發現問題的意識,有了行動研究的能力,能夠不斷解決教育中的問題時,他便天天生活在愉悅地迎接挑戰的過程中,“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單調乏味的義務”。教師走上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教師的勞動就會給自己帶來樂趣,教師職業生活的幸福之門便徐徐打開。
(作者系國家督學、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
責任編輯:趙彩俠
zhaoc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