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桂霞
2006年,廣文中學由濰坊一中、原濰坊二中兩所學校的初中部整合成立。一所新成立的學校都要回答一個問題:辦一所什么樣的學校?培養什么樣的
學生?
經過大量的行動研究,我們確定了建設一所學生喜歡、教師幸福、家長滿意、社會認可的“新學校”的目標,并把培養“全面發展、個性突出、廣文特質”的學生作為學校的育人目標。
之所以這樣確立,不僅是因為我們傾聽了學生、教師、家長、校長、專家等上萬人的聲音,更重要的是,我們對教育本質的理解。
教育是什么?英國哲學家懷特海說:“學校教育就是激發和引導學生的自我發展之路?!?/p>
我們理解的教育,如同一枚雞蛋,從外部打破只是一盤食物,只有從內部生長一份力量,戳破蛋殼,一個鮮活的生命才能誕生。教育是生命與生命互動的過程,教育就應該是喚醒學生內在的生長力,讓他們自我發展。
這樣的教育,需要一種價值觀引領,我們確立了“適才教育,創造適合每個學生發展的教育”的核心辦學理念。我們相信,適合孩子,孩子就能實現自我突破,走向成功!
課程核心
要實現這樣一個美好的愿望,必須進行戰略的頂層設計和規劃,于是,我們又開始了傾聽和研究。在面向萬人的調查問卷中,我們收獲了建設“新學校”的八個戰略目標,并從中確立了五個關鍵因素,即教師、課堂、課程、學生、管理。每年的工作要點緊緊圍繞這五個關鍵要素展開,而且通過“主題發展年”,一年破解一個戰略
重點。
從2006年到2011年,我們依次走過了“教師發展年”“課堂改革年”“課程建設年”“學生成長年”“文化管理年”。每一個主題發展年走過,學校的生態都在改變,但只有經歷了2008年“課程建設年”之后,學校的生態才發生了一個根本的變化。
這一年,我們構建了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特色課程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有序實施十類活動課程,納入課時實施特色課程,大量可選擇的課程給了每個學生發展的空間,學生的校園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一年的實踐進一步驗證了,課程是育人的載體,是教育的核心。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有怎樣的課程才能有怎樣的教育,也才能培養怎樣的學生。
課程升級
2006年,廣文成立后,我們的課程建設重在學科課程的二次開發上。每個學期結束,我們都要面向學生調研:在這一學期學習中,你覺得哪些知識點比較難,哪些比較容易呢?學生會在各學科教師整理的所有知識點中予以確認。
匯總、整理學生的反饋,我們發現了學生的普遍性問題與困惑。持續追問問題背后的原因,最后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渠道,從而形成了“引橋課程,整合教材,適量練習”三條學科課程開發路徑。
其中,引橋課程包括學前引橋課程、難點引橋課程、發展引橋課程三類,前者重在解決小初銜接,中者重在幫助學生解決生活經驗缺失帶來的學習障礙,后者則幫助學生面向未來發展。
學科課程的二次開發,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他們對各個學科的喜歡程度。這一階段的課程也被我們稱為廣文1.0版課程。
2008年,廣文進入“課程建設年”。基于全面發展、個性突出、廣文特質的育人目標,學校建構起相對完整的學校課程體系,即包括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特色課程在內的全人課程體系。
學科課程繼續按照三條路徑進行二次開發,活動課程是指把所有的學生活動課程化,有明晰的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用課程理念去管理活動;特色課程是為了培育學生“大家風范、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國際視野”的廣文特質,而設立的包括大家系列、文化系列、實踐與探究系列的一類課程。
活動課程包括四大類。一是學生關鍵成長節點的課程,包括入校課程、進階課程、離校課程;二是滿足學生個性特長發展的課程,包括社團課程、“廣文節”課程,僅“廣文節”就包括讀書節、體育節、辯論節、科技節、英語節、藝術節等六個節日;三是學生自我發展的課程,包括班會課程、國旗下講話課程、“陽光60”課程、主題教育課程;四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這一階段的課程,不再是只關注學科學習,而是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個性成長,學生的校園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學校生態發生了根本變化,課程升級為2.0版。
但2.0版課程沒有解決學科課程的個性化學習問題,離適合每個孩子的教育還有很遠的距離。
課程3.0
在實施2.0版課程中,我們發現了一個現象:當學生參與可選擇的社團課程、廣文節課程時,特別專注、積極,參與感強,自信心滿滿;但在學科課程的課堂上,無論二次開發多么完善,總會發現學生有走神、游離于課堂之外的現象,甚至有些學生是在“陪讀”。
教育是喚醒、是激發、是自我生長,那就必須有適合學生的課程,換一句話說,學科課程必須實現結構性變革,才能讓“適才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于是,2015年,我們開始了變革學科課程結構、開發學科課程、實施選課走班的行動。
每一個學科都全面分析了自己學科的特點和課程建構,最終形成了學校整體課程結構,那就是“基礎+分層/分類/綜合”課程。這一課程體系強調學生基礎,同時關注學生差異。數學、物理、化學實施“基礎+分層”課程,語文、英語、體育、藝術、技術實施“基礎+分類”課程;政治、歷史、地理、生物四個學科既不分層也不分類,而是進行學科內和學科間的跨學科整合,實施“基礎+綜合”課程。
與此同時,活動課程、特色課程的課程結構、具體內容也做了相應調整。這一階段的課程被我們稱為3.0版課程。
從2015年起,初一年級開始實施3.0版課程,選課走班成為必然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室里再也看不到課表,學生上什么課就到自己選擇的學科教室上;而學科教室不僅成了教師專業成長的棲息地,更變成了學生學習的資源庫,墻上、書櫥邊、電腦旁都是與學科知識有關的內容。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們也開始轉變自己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有的學科探索分區教學,同一堂課,有自學區、有講解區、有討論區,同時,學生學會了自我規劃與自我管理。自主選擇帶來了自主發展,自主發展打造了綠色生態。
2015級學生還開啟了一段新生活“小學段”,即期中考試后獨立設置的一小段學習時期。小學段開設學科課程與游學課程。學科課程包括援助課程和拓展課程,針對前一階段知識學習的查漏補缺和拓展學習;游學課程是整合本學期各學科知識,開展以“小課題研究”為主題的項目學習活動。
在“小學段”的實施過程中,我們又看到了自主選擇帶給孩子們的欣喜。從游學路線到研究課題、研究方法,全部由學生選擇,孩子們在選擇中發揮出無窮的潛力,選擇在學生身上產生了神奇作用。
逐夢理想
理想的學校需要理想的課程。理想的課程是能夠滿足每個學生需要的課程,廣文的3.0版課程還需要繼續升華。當我們真正建構起適合每一個學生需要的課程,廣文課程即升級為4.0版。
未來的4.0版課程會比3.0版課程更完善。當我們把課程資源放到云端,當每個學生能夠從云端基于自己的需要獲取課程資源,當每個學生能夠自主學習,我們的課程就再一次升級了。在這一階段,教室真正成為討論交流、思想碰撞的場所,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支持者,教育真正實現了促進每個學生的自我成長,學校也就真正創造了面向每個學生的理想教育。
耶魯大學教授路易斯·康曾經說,“學校是怎么來的?學校源于一個人坐在樹下,與另外幾個人談論自己的想法。談的人不知道自己是教師,聽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是學生。學生們聽得入了神,不禁想,哎呀,要是這個人能留下來該多好。于是,他們就在那個所在地劃出一個地方,世界上就誕生了第一所學校?!?/p>
學校一定不是豪華的地標,不是彰顯權力的大道,她平易、樸實、安寧,就像一個育嬰房,一個家庭的后花園,用豐富的資源滋養著這個家庭里的每一個孩子。
我們正走在建設“花園”的路上。
(作者系山東省濰坊廣文中學校長)
責任編輯:趙彩俠
zhoc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