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爽,齊天宇
(1.吉林大學 商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2.清華大學 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北京 100084)
?
TPP與TTIP框架下的全球貿易再平衡及對中國影響
周 爽1,齊天宇2
(1.吉林大學 商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2.清華大學 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北京 100084)
本文通過對1995-2013年全球雙邊貿易數據分析以及建立全球貿易模型,對中國加入WTO前后以及美國主導的TPP與TTIP全球貿易框架達成后,國際貿易格局的變化以及對中國的影響進行研究。研究表明:從歷史數據的來看,中國加入WTO以后全球貿易格局從以美歐為中心向全球多級發展轉變;TPP與TTIP的實施將有效促進協議框架下各成員國之間的貿易活動,減小非協議成員國貿易份額,促使全球貿易份額由非協議成員國向成員國轉移;TPP與TTIP將中國排除在外,將合力壓縮中國國際貿易市場空間并幫助東南亞與拉美地區瓜分替代,導致中國貿易總額下降13%。
TPP;TTIP;國際貿易
以美國為主導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于2015年10月初在12個成員國之間達成協議。同時另一份以美國為主導的力求搭建美歐自貿區的“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TTIP)”也在積極推進,并有望在2016年達成協定。這兩份協定被認為可能取代WTO成為未來全球貿易機制的新準則。更重要的是,這兩份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貿易協定在設定之初均未將中國考慮在內,并且美國總統奧巴馬多次公開表示兩份協議的目的之一就是防止全球貿易規則“被中國制定”,排斥中國的意圖明顯。TPP協議達成后引起國內輿論的廣泛關注,美國主導下的TPP與TTIP框架對全球經濟與貿易格局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對中國世界貿易地位會產生怎樣的沖擊,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話題。
TPP協議達成后學界就協定的影響以及中國的對策展開了熱烈討論,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研究并分析1995-2013年以來近20年的全球雙邊貿易數據,對中國加入WTO前后全球生產分工與貿易格局的變化進行梳理。結果表明,從歷史來看國際貿易準則的變化會對全球貿易格局產生深遠影響。并在此基礎上,采用當前最新發布的全球貿易與分析項目數據庫搭建全球貿易模型,對TPP與TTIP兩個協定框架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其對國際貿易格局以及中國貿易的影響。
本文在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對以下方面進行拓展并做出貢獻:1) 過往定量研究多采用GTAP8版本的全球貿易數據庫,反映的是2007年全球經濟與貿易狀況(有的研究采用的數據庫更早),與當前全球經濟與貿易現狀差異較大。本研究采用2015年最新發布的GTAP 9全球數據庫[1],反映全球2011年經濟貿易狀況,數據質量得以大幅改善。2)本研究搜集了1995-2013年全球雙邊貿易數據并基于此對全球過去20年的貿易格局演變做出分析。3)本研究不僅討論TPP和TTIP協定對中國的影響,同時對全球貿易格局變化做出分析。
近年來學界普遍認為,TPP和TTIP協定一旦達成,對國際貿易格局將產生巨大影響。首先,將強化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在當今國際經濟關系中的主導地位;其次,新一輪區域主義將對以WTO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系帶來嚴重沖擊,將分散國際社會對WTO多邊貿易談判的資源投入,從而削弱WTO在現行國際貿易談判中的權威地位;最后,圍繞21世紀國際經濟規則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很可能會在發達國家及其有緊密經貿聯系的國家引發新一輪的改革開放[2-4]。同時,美國主導TPP與TTIP背后潛伏的政治意圖也不容忽視。其核心意圖是通過以TPP與TTIP為代表的新貿易投資協定重塑全球貿易投資規則,維護其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和領導者作用,建立一個新的市場經濟體,以美歐等發達國家的共同價值觀為核心[5]。一方面美國借TPP保證美國在亞太市場準入等經濟利益、構建符合美國理念的價值觀,維護和鞏固美國在亞太地區政治、經濟和安全方面的支配地位,構建美國亞太機制霸權[6-10]。另一方面借TTIP加強歐美經濟紐帶促進雙方經濟和就業增長,影響新興經濟體和全球貿易體系[3]。
顯然TPP與TTIP協定將會對中國經濟帶來巨大的影響。首先TPP與TTIP協定將新興市場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基本排除在外,繞開中國,跨越太平洋和跨越大西洋,重塑國際貿易格局,更有效地遏制中國崛起,削弱中國在亞太地區及全球政治、經濟和外交等方面的影響力[11-12];其次TPP與TTIP協定使中國在國際貿易談判中處于相對孤立態勢,迫使中國在貿易規則上強行接受,導致中國將面臨嚴峻的“二次入世”危險[2];再者,TPP與TTIP協定對中國現有的貿易、投資乃至發展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歐美貿易標準的提高也促使中國企業不斷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協定中倡導的諸多規則和中國下一步的發展與改革規劃一致,很有借鑒意義[5]。TPP與TTIP作為強有力的外部壓力,會“倒逼”中國在新形勢下統籌國內國際兩個發展大局,進一步深化國內經濟社會改革[7]。學界有關TPP和TTIP對中國影響的實證分析成果并不多,絕大多數基于一般均衡方法,使用數據庫一般是以GTAP數據庫為主。表1匯總了近年來有關TPP和TTIP的主要實證研究成果。
本文通過聯合國貿易數據庫[19]對1995-2013年全球雙邊貿易狀況作出分析。研究表明,過去18年全球貿易額增長了3倍,歐盟是最大的貿易經濟體。中國在加入世貿組織以前的2000年,貿易總額占世界的4%,加入世貿組織以后中國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到2013年對外貿易總額比2010年增長7倍,年均復合增速16%,到2013年貿易總量占全球的11%。1993-2013年全球貿易總額變化如圖1所示。

表1 近年來用定量分析研究TPP和TTIP的主要文獻匯總

圖1 1995-2013全球國際貿易總額
圖2顯示了2000年和2013年全球貿易流向的變化。從貿易流向來看,中國加入WTO以前,2000年美歐、北美以及歐洲各地區之間是國際貿易最為活躍的區域,且美國和歐洲國際貿易核心地位明顯,占到全球貿易份額的53%,全球貿易流中的很大部分都與美歐相關聯。然而從2013年的全球貿易流向圖中可以看出,全球貿易流比2000年更加多元,2013年美歐全球貿易份額下降到43%,比2000年全球份額下降10%;而如前文所述,中國由2000年4%上升到2013年11%,全球份額上升7%,中國核心地位日漸凸顯。

圖2 2000和2013年全球貿易流向圖(單位:十億美元)
從產業分工來看,表2顯示了2000年和2013年全球主要區域產品國際貿易份額變化。從中可以看出美國和歐盟在國際貿易份額顯著下降,其中下降最顯著的產品包括化工、電子、鋼鐵、非金屬以及紡織品,而對應的這些產品的出口轉向了中國和其他亞洲地區,其中向中國轉移的最為顯著。從2000至2013年的13年間,中國主要產品世界份額化工增加5%,電子增加22%,鋼鐵增加9%,非金屬增加16%,紡織則增加17%,其他工業增加10%。顯示出中國入世以后憑借成本優勢吸引國際貿易向中國轉移,中國日漸成為全球產業鏈中重要的生產制造中心。
在前文研究基礎上,本研究通過搭建綜合表述生產消費與國際貿易關系的全球多區域一般均衡模型,來分析TPP和TTIP協議框架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表2 2000年和2013年全球主要區域產品國際貿易份額(%)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全球多區域可計算一般均衡靜態模型作為研究工具。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是分析某種或多種政策組合對多重市場影響的首要分析工具。它是同時考慮多市場間最優行為假設下經濟主體與主體、主體與市場之間相互關聯的數值模擬模型,在模型框架內描述了現實經濟系統中產品與要素之間復雜的交互過程。模型通過對經濟生產消費關系的數學化表述,在經濟各主體之間搭建起數量聯系,從而使研究者可以觀測到經濟局部擾動所產生的全局影響。本研究所采用模型以GTAP模型為基礎進行開發,將全球劃分為26個區域*區域包括: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印度、文萊、東南亞地區、其他東亞地區、其他亞洲地區、加拿大、美國、墨西哥、巴西、智利、秘魯、俄羅斯、南非、其他非洲地區、歐盟27國、其他歐洲地區、中東、其他拉美地區等26個國家和地區。和57個生產部門*部門包括:農業、煤炭、原油、成品油、天然氣、電力、化工、鋼鐵、有色、非金屬、食品、礦產、服裝紡織、電子、交通設備、其他裝備制造、其他工業、建筑、批發零售、金融、文娛業、交通、其他服務業共23個部門。。各部門生產活動采用嵌套結構的常替代彈性生產函數(CES)進行描述(如圖3所示)。各種投入之間的不同組合反映了各部門獨特的生產技術特點,其中σ表示各種投入之間的替代彈性。

圖3 模型CES生產函數結構
模型以最新發布的GTAP 9為基礎數據。該數據庫包括了全球140個國家和57個產業部門的2011年經濟與能源的生產與消費量數據,以及不同地區間的能源與商品雙邊貿易數據[1]。根據研究需要我們對GTAP數據庫的部門與區域做了合并,最終形成包含全球26區域與57個生產部門的模型數據庫。模型基于Armington假設對國際雙邊貿易做出處理,認為國內與國外,國外各來源地之間生產的同類產品是不完全替代的[20]。最終消費品與中間消費品既來源于國內生產供給,也來源于從不同國家的進口產品供給獲得。國內與國外各國進口品通過CES函數進行組合。模型通過MPSGE平臺編程并在Gams程序下求解[21]。本研究模型是基于中國-全球能源經濟模型(China in Global Energy Model, C-GEM)的基礎上開發的。目前,該模型已被廣泛用于開展中國與全球的經濟、貿易、能源消費與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與評估研究,模型詳情可參見文獻[22]。學者們應用該模型就“中國貿易隱含性碳排放及政策影響”[23]、“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能源經濟影響”[24]以及“建立全球跨區域碳市場的能源經濟影響”[25]等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
(二)情景設計
為研究TPP與TTIP協議對全球貿易格局以及國際產業分工的影響,本文針對TPP與TTIP這兩項協議中的核心內容:1) 消除絕大多數商品關稅;2) 消除成員國之間的非貿易壁壘,促進商品流通;3) 促進成員國之間的投資,共開發四種情景。各情景的關鍵假設如表3所示。
(三)主要結果
本文通過在貿易模型框架下對TPP與TTIP的主要政策進行模擬,發現TPP與TTIP的實施對全球貿易格局將產生深遠影響。
首先,TPP與TTIP的實施將有效促進協議框架下各成員國之間的貿易活動,減小非協議成員國貿易份額,促使全球貿易份額由非協議成員國向成員國轉移。具體來看(表4),在TPP框架下,全球貿易總額基本保持穩定。由于TPP框架覆蓋的東南亞、墨西哥以及拉美地區與中國類似,是全球貿易加工的主要區域,通過取消關稅與增加投資將使得這些國家產品的成本優勢更加明顯,從而促進這些國家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從研究結果來看,TPP框架達成后成員國貿易總量有望增加6%,其中東南亞地區上升14%,墨西哥與南美地區上升3%,而美歐貿易額小幅增加;非成員國的貿易總額下降1.1%,其中中國下降11%。這一變化明顯體現出TPP框架將使得中國大約10%的全球貿易訂單流向東南亞與墨西哥等地區,從而削弱中國在國際貿易當中的份額。

表3 四種情景設計與關鍵假設
另一方面,美歐框架下的TTIP協議將使得美歐之間的貿易往來更加緊密。研究表明,TTIP有望促進美國貿易總額增加3%,歐盟增加1%。TTIP框架協議將使得美歐產品彼此更具有吸引力,降低其他國家產品在美歐市場的相對競爭力,非成員國的國際貿易將下降0.4%,其中與美歐市場聯系緊密的中國將下降2%。
其次,TPP與TTIP如果同時達成將對全球貿易格局產生深遠影響,全球貿易紅利將被重新分配。如果TPP與TTIP協議同時達成,將形成以美國為中心覆蓋全球貿易總額62%的自由貿易市場。

表4 TPP與TTIP框架對全球貿易的國際與區域影響(單位:十億美元)
通過上文分析可知,TPP與TTIP協議將促使國際貿易份額由非成員國向成員國轉移,成員國貿易增長有望達到3.4%,而非成員國國際貿易份額將下降2.5%,全球貿易總額在其促進下也將增長1.1%。從而,TPP與TTIP協議將主導未來全球貿易規則的制定,再分配國際貿易紅利,重塑國際貿易格局。TPP與TTIP協議下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全球貿易出口份額變化如表5所示。從表中結果可知,TTP與TTIP框架下歐洲的食品出口將被美國替代;中國的紡織品全球出口份額大幅下降(17%),下降的份額被越南等國家瓜分。除了紡織品意外,中國的電子產品出口也將明顯下滑(2%),并被歐洲、韓國以及墨西哥所取代。

表5 TPP-TTIP協議下主要國家和地區產品全球出口貿易份額變化(%)
最后,TPP與TTIP將中國排除在外,將合力壓縮中國在美歐貿易市場空間并幫助東南亞與拉美地區瓜分替代中國的市場空間,降低中國的國際貿易市場份額。如表5所示,TPP與TTIP協議達成后,中國貿易總額下降可能高達4310億美元,占到中國貿易總額的13%,相當于擁有馬六甲海峽的馬來西亞全國貿易量。如上文所述,一方面TTIP貿易框架將使得中國產品在歐美市場競爭力下降(中國損失2%的貿易量),另一方面TPP貿易框架將促使大量國際加工產品由中國向越南、墨西哥等國家轉移(中國損失11%的貿易量)。具體來看(表5),TPP與TTIP貿易協定達成后,受影響最大的中國紡織品國際市場份額將可能下降17%,這部分份額分別被轉移到越南(6%份額)、其他亞洲地區(印度、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其他亞洲地區共5%份額)以及美國和歐洲(6%)。總體來看,TPP與TTIP框架將使中國國際貿易市場空間受到來自歐美發達國家和來自越南、墨西哥等勞動力資源密集的發展中國家的雙重夾擊。
本文通過對1995-2013年全球雙邊貿易數據分析以及建立全球貿易模型,對中國加入WTO前后以及TPP與TTIP貿易框架達成后,全球貿易格局的變化以及對中國影響進行研究,研究表明全球貿易格局將受到重大影響。
首先,從對1995年-2013年全球雙邊貿易歷史數據的分析來看,中國加入WTO以后全球貿易格局從以美歐為中心向全球多級發展轉變,美歐國際貿易總額下降10%而中國增加7%。其次,TPP與TTIP的實施將有效促進協議框架下各成員國之間的貿易活動,減小非協議成員國貿易份額,促使全球貿易份額由非協議成員國向成員國轉移。TPP框架達成后成員國貿易總量有望增加6%,非成員國的貿易總額下降1.1%。TTIP有望促進美國貿易總額增加3%,歐盟增加1%。最后,TPP與TTIP將中國排除在外,將合力壓縮中國國際貿易市場空間并幫助東南亞與拉美地區瓜分替代。TPP與TTIP協議達成后,中國貿易總額下降13%。
總體來看,TPP與TTIP協定的達成將對全球貿易格局產生重要影響,并對中國貿易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造成重大沖擊。中國需要盡早推進相關自由貿易框架,化解TPP與TTIP協議達成后形成封閉中國參與國際貿易的影響。
[1] Badri N, Angel A, Robert M (Editors).Global trade, assistance, and production: The GTAP 9 data base [DB].Center for Global Trade Analysis, Purdue University, 2015.
[2] 李 巍, 張玉環.奧巴馬政府國際貿易戰略走向與中國的應對[J].國際關系研究, 2014(2): 121-133+157-158.[3] 夏 瑋.TTIP:美國推行“新生代”自由貿易協定的新發展[J].世界貿易組織動態與研究, 2013(6): 48-56.
[4] 周茂榮.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定(TTIP)談判及其對全球貿易格局的影響[J].國際經濟評論, 2014(1): 77-93+6.
[5] 孫 芳, 楊丹丹.TPP和TTIP:美國戰略與中國應對[J].國際經濟合作, 2014(9): 45-49.
[6] 陳松川.亞太地區政治經濟新格局及中國的對策[J].亞太經濟, 2010(1): 6-10.
[7] 丑則靜.美國重返亞太背景下的TPP戰略與中國的應對之策[J].理論導刊, 2013(3): 100-104.
[8] 魏 磊, 張漢林.美國主導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談判的意圖及中國對策[J].國際貿易, 2010(9): 54-58.
[9] 張 晗.機遇還是挑戰——泛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的影響與中國的對策研究[J].社會科學論壇, 2014(4): 236-240.
[10] 周忠菲.從APEC到TPP——美國區域政策新動向[J].中國經貿, 2010(12): 30-31.
[11] 劉 柏.TPP沖擊下亞太新秩序整合的中國對策[J].東北亞論壇, 2014(2): 40-49+127.
[12] 劉中偉, 沈家文.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研究前沿與架構[J].當代亞太, 2012(1): 35-59.
[13] 趙金龍.美國TPP戰略的動機及其對東北亞經濟一體化的影響研究[J].東北亞論壇, 2012(6): 18-26.
[14] 陳 虹,韋 鑫,余 珮.TTIP對中國經濟影響的前瞻性研究——基于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的模擬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3(12): 79-86.
[15] 楊立強,魯 淑.TPP與中日韓FTA經濟影響的GTAP模擬分析[J].東北亞論壇, 2013(4): 39-47+128.
[16] 胡再勇,李 博.TTIP對美國、歐盟和中國經濟影響的預測研究[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 2015(1): 47-55.[17] 許培源,魏 丹.TPP的投資區位效應及非TPP亞太國家的應對措施——基于多國自由資本模型的分析[J].財經研究, 2015(3): 77-87.
[18] Li C D, Whalley J.China and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 numerical simulation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s involved [J].World Economy, 2014, 37(2): 169-192.
[19] UN.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 [DB].New York: UN Comtrade, 2015.
[20] Armington P S.A theory of demand for products distinguished by place of production [J].IMF Staff Papers, 1969, 16: 159-76.
[21] Rutherford T F.Applied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ing with MPSGE as a GAMS subsystem: An overview of the modeling framework and syntax [J].Computational Economics, 1999, 14(1-2): 1-46.
[22] Qi T Y, Winchester N, Karplus V J, et al.An analysis of China’s climate policy using the China-in-global energy mode [J] Economic Modelling, 2016, 52(1): 650-660.
[23] Qi T Y, Winchester N, Karplus V J, et al.Will economic restructuring in China reduce trade-embodied CO2emissions? [J].Energy Economics, 2014, 42(3): 204-212.
[24] Qi T Y, Zhang X, Karplus V J.The energy and CO2emissions impact of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in China [J].Energy Policy, 2014, 68(5): 60-69.
[25] Qi T Y, Winchester N, Karplus V J, et al.The energy and economic impacts of expanding international emissions trading [R].Cambridge, MA: MIT Joint Program on the Science and Policy of Global Change, 2013.
(本文責編:辛 城)
The Impact of TTP and TTIP Agreement on China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Rebalance
ZHOU Shuang1, QI Tian-yu2
(1.BusinessSchool,JilinUniversity,Jilin130012,China;2.InstituteofNuclearandNewEnergyTechnology,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Based on a data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from 1995 to 2013 and building an international trade model,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attern and its impact on China before and after China’s WTO entry and after the TPP and TTIP agreement was reached.This study shows that, after China joining WTO, the patter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was changed from US and Europe as a single-center to a globle multi-level development.The implementation of TPP and TTIP will promote trade activities among participating countries, and reduce trade share among non-participating countries.As China has been excluded from TPP and TTIP initiative, Chinese international trade space will be compressed and carved up by Southeast Asia and Latin America Area.Ultimately, Chinese total trade-in value will lose 13%.
TPP; TTIP; international trade;
周爽(1989-),女,漢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大學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市場營銷、企業管理。
F130
A
1002-9753(2016)11-0014-08
2016-04-11
2016-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