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棟
(貴州橋梁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巖土分公司,貴州 貴陽 550001)
?
滑移沉降路基治理措施的探討
王建棟
(貴州橋梁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巖土分公司,貴州 貴陽 550001)
滑移沉降路基是很多公路工程中比較常見的病害,其對于公路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結合實例針對該工程中的滑移沉降路基治理措施進行了詳細分析。
滑移沉降路基;治理;措施
1.1 強度低、變形大的崩塌堆積層的連續層狀分布
該層構成路基的主要持力層,但其厚度變化較大,強度低,穩定性極差,并整體順坡陡傾斜分布,受水電站庫區水位升降側蝕影響易發生軟化沉降位移,引發該古滑坡體的前舌及中前部局部復活。
1.2 涵洞的垮塌、堵塞
因構成路基主要持力層的崩塌堆積層受庫區水位升降側蝕影響發生軟化沉降位移,使得以崩塌堆積層為主要持力層的涵洞出現垮塌堵塞,造成雨季地表水匯集在涵洞底部,不能及時排出,地表水的入滲、軟化作用造成路基的下沉。
1.3 超載貨車的頻繁碾壓
受G324主干線車流量影響及超載運煤車輛的間斷振動荷載作用,易使高填方路基的穩定性遭到破壞。
1.4 不穩定邊坡基礎的存在
因K2122+957~K2123+010段巖層結構面傾向與坡向一致,巖層產狀190°∠44°~53°,谷坡坡度呈40°~60°陡傾斜,傾角總體小于坡角,邊坡基礎表現為不穩定結構、失穩變形等特征。
1.5 庫區流水的影響
路基沉降區受陡傾斜地形因素影響,場區保存了厚度較大的坡積土層,庫區水位處于巖土體風化界面上,庫區流水長期對路基左側擋墻地基巖土體的浸潤、軟化、側蝕等作用,加之庫區水位長期升降對路基擋墻持力層土體的靜、動水壓力頻繁變化,促使路基巖土體位移失穩。
1.6 臨空面的存在
場區位于三條支沖溝谷坡底部,南盤江河谷平班水電站庫區左岸,地面坡度40°~60°,路基外側臨空,造成應力集中釋放,為本段路基巖土體失穩創造了條件。
1.7 古滑坡穩定性評價
古滑坡體容重γ=18.5 kN/m3,C=22.80KPa,φ=10.70。利用傳遞系數法計算古滑坡滑面充水時情況下穩定系數為1.09,滑坡體處于蠕動擠壓狀態,需要進行滑坡治理。
2.1 止水帷幕灌漿施工要點
為了保證抗滑樁能在水下順利開挖施工,在抗滑樁外側(靠南盤江一側)沿K2122+930~K2123+004段布置2條縱向灌漿線共98孔,具體位置如下:A、B兩排縱向灌漿孔,孔距1.5 m,排距2.0 m,計98個孔,均為直孔,孔均深16 m,孔徑110~91 mm,相鄰兩線鉆孔梅花型錯位設置,鉆孔偏差允許值如表1所示。帷幕灌漿壓力由小到大,壓力要求600~800 kPa,當壓力穩定10 min不吸漿即可停止。灌漿分三序鉆孔,跳孔灌漿,間隔時間在14 h以上,每孔以3~5 m分段灌漿或全孔灌漿。帷幕灌漿段內灌漿孔要求對巖層的層面、節理裂隙進行灌漿,封孔位必須在巖層內,所有灌漿孔均要求對接觸面單獨封孔壓漿。

表1 鉆孔最大允許偏差
2.2 抗滑樁施工要點
抗滑樁開始施工時,首先根據抗滑樁的平面布置圖,現場逐樁定位。為了保證抗滑樁的基坑開挖和施工安全,基坑應先后間隔開挖(跳槽開挖)。為了防止坑壁坍塌,應及時護壁支撐,并隨著基坑的開挖,逐段澆筑護壁。施工時應隨時注意調整縱向鋼筋的變形及錯位,確保縱向鋼筋的準確定位。在施工抗滑樁頂部份過程中,按設計應先預設鋼混凝土 梁鋼筋。當相鄰兩根樁的混凝土澆筑完畢后,架立連接兩根樁的鋼筋混凝土梁鋼筋,并立模板,澆筑混凝土時應將鋼筋混凝土梁頂面鑿毛,其樁頂標高低于擬設計路面標高5.0 m。施工時應保證樁身與鋼筋混凝土梁的剛性連接,尤其注意接頭部分的混凝土質量。需要注意的是,抗滑樁在開挖樁基穿越軟塑狀粘土層及強風化層時,分節開挖深度宜為50 cm,挖一節立即支護一節,不得在土石變化處和滑動面分節。當抗滑樁施工完成后,方可對路基進行換土墊層施工。
2.3 左側擋墻改造修復要點
待抗滑樁和鋼筋混凝土系梁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后,以本段路基設計路面兩端四頂點為控制點,對已滑坍的左側下擋墻采用M7.5漿砌塊石實施改造修復,即挖除原擋墻后在樁頂修筑漿砌塊石擋墻。擬設計擋墻頂標高均位于設計路面標高以下15 cm,外露部分墻高4.7 m,頂寬1.2 m,墻面坡比1∶0.3,墻背坡比1∶0.1,在與樁頂相接觸部位樁頂混凝土澆注時嵌入中風化巖塊(呈齒狀)措施抗滑,趾部設置凸榫(凸榫嵌入抗滑樁頂防滑凹榫內或鋼筋混凝土梁頂面以下0.3 m巖土體內),要求地基容許承載力[σ0]≥0.25 MPa。預留泄水孔,其尺寸為10×10 cm方孔,梅花形布置,網距2.0×2.0 m,從抗滑樁頂標高0.5 m以上開始設置。
2.4 排水施工
為防止改建過水涵洞進出口水流對坡面的底蝕作用,在改建過水涵洞進出口處增修與路基近似垂直的M7.5漿砌片石梯形排水溝,排水溝進口長度為10 m,出口長度為16 m。其橫截面尺寸為:內底寬1.2 m,內深1.2 m,兩側坡比1∶0.3,壁厚0.4 m。
2.5 路基路面恢復設計
以K2122+928~K2123+010段路基路面的兩端為控制點,改造修復路面。
(1)墊層
墊層材料選用機制中風化石灰巖粗砂,厚度69.5 cm,其通過0.074 mm篩孔的顆粒含量不應大于5%。為保持路基穩定,以利于路面結構排水,墊層寬度應鋪至路基同寬,壓實度≥95%。
(2)基層
基層材料選用二灰碎石混合料,厚度27 cm,集料級配宜為60%~80%,壓實度≥95%,7 d抗壓強度≥0.6 MPa。
(3)面層
面層材料選用細粒式熱拌瀝青碎石,厚度3.5 cm,瀝青混合料類型為AM-13。
[1] 馬海明.高等級公路路基沉降原因分析與防治措施探討[J].建材世界,2012,24(26):373-374.
[2] 岳向前.高填方路基沉降問題及治理措施研究[J].山西建筑,2014,(1):157-159.
[3] 崔雨.某高速公路橋頭段路基整體滑移事故分析與整治[J].四川建材,2011,(3):178-181.
2015-11-15
王建棟(1986-),男,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巖土工程施工方面研究。
U416.1
C
1008-3383(2016)11-0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