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
(遼寧醫學院公共基礎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3)
“互聯網+”時代以學生為主的醫學終身教育體系研究
趙慧
(遼寧醫學院公共基礎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3)
終身教育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內容,醫學教育作為專業化的職業型技能教育,具有長期積累性。醫務工作者的成長是一個長期過程,醫學學歷教育只是其教育的一個基礎性階段,如何實現醫學教育終身化成為研究的重點。傳統醫學終身教育模式很難適應信息社會的新形勢,本文重點分析“互聯網+”時代以學生為主的醫學終身教育體系的生態組成,指明醫學終身教育的發展方向。
互聯網;終身教育;醫學教育;教育體系
終身教育是人的一生中各個階段和各種形式的所受教育的綜合,是一個教育體系[1],終身性、社會性、靈活性和實用性是其主要特點。終身教育改變了學習階段和工作階段的劃分,使教育與學習變成終身形式,也促進了教育的社會化和學習型社會的建立。同時,終身教育還引發了教育內容和師生主體關系的轉變,成為學習者自我發展與完善的新途徑。
醫學終身教育源于終身教育,從內容上把醫學院校學歷教育、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等結合起來,在提高本科學校教育質量的同時,加強住院醫師專業培訓的制度化、規范化,使畢業后教育成為醫學生畢業后必須接受的一種醫學正規教育制度[2]。此外,廣泛開展繼續教育,還有利于醫學工作者不斷開發智能,更新知識,提高業務水平,推動醫學學科發展。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國家極其重視醫學終身教育的開展和實施,如出臺卓越醫師培養計劃和全科醫生培養計劃等,都體現了醫學終身教育思想。醫學院校和各級醫院也紛紛啟動基于終身教育的醫學教育改革。如從內容銜接與整合角度,漳州衛生職業學院進行了終身教育理念下構建臨床醫學人才培養學歷教育與非學歷繼續教育、成人教育和自考教育的銜接,推動了醫學終身教育的發展[3]。從醫學終身教育的實施角度,廣州醫學院構建了多層次的繼續醫學教育培訓網絡[4]。醫學教育內容的銜接與繼續教育的實施也成為醫學終身教育的主要研究領域,經過一個階段的積累,目前醫學終身教育已在學歷教育、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的縱向銜接上取得了長足進步,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醫學終身化發展的需要,但同時問題依然存在。(1)對終身醫學教育的認識依然不足。醫學院校過度重視畢業率和就業率等,對離校后的學生教育投入不足。(2)由于經濟和社會原因,醫學院校與醫院、社會培訓機構等彼此獨立,很難形成醫學終身教育鏈。(3)沒有一套完善的醫學終身教育法規,管理與監督不力。(4)醫學終身教育資源短缺。雖然各醫學院校和社會機構提供了一些醫學相關繼續教育,但學習者有學習需求時往往找不到學習資源,不能實現終身教育常態化。(5)醫學終身教育還沒有一個完整的平臺體系作為支持,這是醫學終身教育沒有實現廣泛化的原因之一。(6)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灌輸式教學難以適應畢業教育和繼續教育內容多樣化的需求。
隨著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及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改革的興起,筆者提出建立“互聯網+”時代以學生為主體的醫學終身教育體系,目的是通過互聯網構建網絡化的醫學學習空間共同體[5]平臺。醫學學習空間共同體是在虛擬網絡環境下,由學習者和輔助者(如教師、醫生以及相關醫療工作人員等)基于網絡的醫學共享資源,共同構建的醫學學習團體,集個性化網絡學習和共同學習于一體。平臺通過網絡資源共享提供醫學終身教育學習資源,通過多形式、多元化的學習模式,實現以學習者自身需求為切入點的定制化教育,進而解決醫學終身教育存在的問題,突破醫學終身教育現狀。圖1顯示“互聯網+”時代以學生為主體的醫學終身教育體系生態組成。生態系統主要由3部分組成:(1)醫學學習空間共同體支撐平臺。其主要完成醫學相關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共享以及提供各種網絡化教學模式和手段。(2)教學資源提供端。醫學院校、醫療培訓機構、各級醫院和醫療管理機構實現其相應教學資源的網絡化,培訓講師和高校教師參與網絡平臺的醫學終身教學。(3)學習端。涵蓋各種各樣的學習者,如在校學生、醫務人員、社會相關人員等,通過網絡進入醫學學習空間共同體支撐平臺進行學習。

圖1 “互聯網+”時代以學生為主體的醫學終身教育體系生態組成
(1)醫學學習空間共同體支撐平臺的設計與建設。醫學學習空間共同體支撐平臺的設計與建設是整個醫學終身教育體系的核心,直接影響教育體系的運行效果。網絡化的醫學學習空間共同體支撐平臺的基本任務是教學資源共享,因此其設計與建設首先要選取合適的數據存儲、管理分析的網絡化運行環境。醫學教學資源具有多樣性,包括視頻、醫學案例、醫學圖像、醫學檢驗報告等,結構化與非結構化數據共同存在。醫學教學資源涵蓋醫學終身教育,數據龐大,因此,云計算技術就成為醫學學習空間共同體支撐平臺設計與建設的首選。在醫學學習空間共同體平臺的設計與建設過程中,基于醫學教學資源共享與分析云計算平臺,要實現多樣的教學功能應用層開發,注重多樣化教學形式的網絡化設計。如在線醫學視頻課程應用、網絡案例討論社區應用、醫學資源檢索服務、在線報告服務及在線協作輔助等。注重平臺的管理與維護。醫學學習空間共同體支撐平臺的管理涉及用戶信息安全、教育資源版權管理等方面,完善的管理與維護措施是平臺健康運行的保障。
(2)實現以學習者為主體教育理念的轉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教學理念和模式是制約醫學終身教育發展的原因之一。醫學終身教育以學習者為單位,強調學習者一生的完整學習過程。醫學院校教育是基礎性醫學知識和技能的教育與學習,采用以教師為主的知識傳播形式具有較好的效果。但當學習者離開醫學院校后,其工作領域、環境、自我發展目標都不盡相同,這就需要開發以需求為主的教育形式,也就是實現以學習者為主的教育理念轉變。基于醫學學習空間共同體支撐平臺的終身教育,就是要為學習者提供其所需的醫學教育資源、醫學知識與技能學習環境等,使醫學教育和學習變成一種身邊的、可隨時參與的、可定制的、長期的教學模式。
(3)構建全覆蓋的醫學學習資源。學習資源是實現醫學終身教育的基礎和保障。構建全覆蓋的醫學教育資源首先要涵蓋所有醫學教育層次,包括醫學專科教育、本科教育、碩士/博士教育等。其次要涵蓋不同教育形式,包括醫學學歷教育、醫師教育、藥師教育、護理職業教育、崗位教育和技能培訓等。這是全覆蓋醫學教育資源本身的要求,從而在醫學教學資源提供端實現醫學院校、醫療培訓機構、各級醫院和醫療管理機構的廣泛參與,同時也要保證醫學教育資源的終身擴充性。
(4)依托國家政策引導建立多重醫學考核評估機制。醫學教育終身化是學習者提高自身素質的要求,是自我發展的內在需求。醫學考核評估正是其自我能力提升和自我價值的體現形式,對學習者具有較強的激勵、促進和監督作用。醫學考核評估也是對教育提供者、教育形式等的考核與評估。網絡學習具有多樣化、多形式的特點,很難用一種簡單的考試形式來評估,這就需要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在已有醫學學歷化認證、職業醫師/藥師/護理認證考試等的基礎上,建立新的醫療考核機制。
(5)實現線下與線上醫學教育互補。“互聯網+”時代以學生為主體的醫學終身教育體系并不是將所有醫學教育都搬到網絡上,網絡教育在教育資源共享性、開放性、時空超越性等方面具有較強優勢,但在教育監管、教學效果考核等方面剛剛起步,還需要逐步完善。同時,醫學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6],臨床教育是醫學技能學習及提高的主要途徑,醫學臨床教育不能脫離臨床。基于這些因素,不能一味強調醫學終身教育網絡化,而應做到線下與線上醫學教育互補,發揮各自的優勢。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自身素質的提升和未來發展,傳統的學院式教育已難以滿足其需求。醫學教育是一種經驗積累型教學,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或者說醫學教育與學習是醫務人員的一個終身性的需求與責任。雖然醫學終身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卻很難適應新形勢下的教育需求。本文重點分析新媒體時代互聯網與醫學終身教育的融合,提出了“互聯網+”時代以學生為主體的醫學終身教育體系,并對其生態系統加以分析,指出其研究與實施過程中的重點內容,研究內容順應信息化、網絡化時代發展,對明確醫學終身教育的發展方向具有重要意義。
[1]包兵兵.走向人的存在與發展的終身教育建構[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5,29(11):28-30.
[2]郭曉華,李麗芳,謝建平.對我國現行畢業后醫學教育一些問題的思考[J].繼續醫學教育,2011,25(1):6-8.
[3]陳雅靜,郭素華,陳瑄瑄.在終身教育理念下構建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立交橋的策略研究[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5,23(16):16-18.
[4]王心旺,黃宇翔.試論醫學院校的醫學終身教育職能[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6,26(1):79-81.
[5]聶濟敏.網絡學習共同體的構建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11(5):8-10.
[6]席元第,王玉.談當前我國社會醫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衛生職業教育,2008,26(22):4-6.
G420
A
1671-1246(2016)11-0003-02
注:本文系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JG15DB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