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鈞


一年一度的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11月初在上海燦然亮相,成為上海現代制造業、品牌產品、科創技術及經濟發展的一大盛事。而新能源汽車則是抓人眼球的一大亮點。遍覽之余,催人深思。在當今中國,新能源汽車成為熱門話題,政府利好頻出,市場快速發酵,成為世界新能源汽車第一生產大國,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階段性的問題和困難,需要堅持科學發展觀,循序漸進,穩步推進,才能最終實現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的宏偉目標。
新能源汽車的良好起步
“十二五”期間,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完成了產業化起步階段的任務,主要體現為四方面:
首先,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速加快。201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呈現爆發式增長,產量37.9萬輛,同比增長3.5倍,中國也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的增量市場。特別是 “十二五”的后兩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開始明顯提速。雖然距離最初確定的50萬輛目標還有一定差距,可是在當下經濟增長速度趨緩、經濟結構調整步履艱難、居民消費能力不強、國際市場不確定因素增多的大環境下,中國新能源汽車還能取得這樣的成績難能可貴。如果“十二五”期間,開頭幾年也有后兩年的增長速度,不但可以實現50萬輛的目標,而且可以大大超過。
其次,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已基本建立。到目前為止,中國十二個部委已相繼出臺政策20多項,包括購車補貼、車輛購置稅和車船稅稅收優惠,以及新能源汽車國家科技計劃重大項目、產業技術創新工程、城市公交車成品油價補貼改革、充電設施建設獎勵、充換電優惠電價、新建純電動車企業管理、電動汽車綜合標準化技術體系等。可以說,中國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系統的支撐新能源發展的政策體系。
第三,新能源汽車示范城市推廣計劃雖然不能完成目標,但產生了巨大的示范作用。從推廣數量看,目前中國在示范城市共推廣新能源汽車15.96萬輛,推廣任務完成率為47%。新能源汽車示范城市對產業發展的示范推動作用是明顯的,影響力巨大。
第四,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基本形成。可以說,新能源汽車產業各種要素、資源、發展條件已經基本形成,雖然標準和水平還不高,個別方面仍存在空白或缺項,但總體上,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加快發展的氛圍已經形成,基本條件已經具備,產業生態初步形成。如上汽集團,按照“十三五”規劃,未來五年要在新能源領域投資超過200億元,投放30款以上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全新產品,到2020年力爭達到60萬輛的銷量目標,進一步鞏固擴大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領先優勢。并在未來幾年內全面普及插電混合動力技術。上汽發展方向將以純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為主,并且不斷豐富產品線。未來,上汽集團自主板塊和旗下的兩家合資公司都將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發力。
正因如此,從“十三五”開始,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將由起步階段進入加速階段。在未來五年全國新能源汽車將達500萬輛保有量的政策目標的預期之下,我們預計到2020年前新能源汽車產量將會保持大約40%的年復合增速,未來五年繼續高增長勢頭。作為“十三五”規劃政策執行元年以及整體宏觀經濟增速下移的大背景下,2016年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增長表現將更為突出。
發展中的困難及突破
盡管十三五規劃為我們勾畫了未來五年新能源汽車產業全面發展的宏偉藍圖,但短期來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階段性的問題和困難。
1. 安全性方面,作為主流的動力鋰電池技術路線在安全性和穩定性方面仍然存在相對的劣勢,近一年來新能源汽車充電發生自燃等安全事故及隱患倍受市場關注。對于鋰電池生產廠商而言,未來在材料性能的優化、生產材料的技術工藝方面還需進一步提升。而對于整車廠商而言,電池管理系統的組裝檢測和系統集成能力同樣重要,其質量要求和檢測工藝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2. 盡管國家政策補貼退坡是必然趨勢,符合產業自身發展規律,但未來補貼退坡對于新能源生產制造商所帶來的沖擊而言,仍然需視個體企業技術路線的成熟和成本的下降速度,在這個過程中,技術提升速度滯后、市場反應較慢的中小企業成本的控制能力將受到市場的考驗。另外,地方政府補貼是支持地方新源汽車產業大力發展的重要因素,2015年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得益于大部分推廣地區地方政府做到1:1的高額配套補貼。隨著經濟增速下滑及地方財政收緊,未來地方補貼的力度、出臺時間等的落實存在較多不確定性,也可能會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3. 充電網絡的建設速度不及預期。預期今年充電基礎設施將大幅新建,但如果在年內充電網絡的投資建設速度不達預期,仍將制約今年新能源汽車的放量增長。
4. 鋰電池技術水平是決定一輛新能源汽車使用性能的核心。相對來說,現階段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仍處于新興成長階段,各項技術性能尚不成熟。除了安全性的改善,新能源汽車在動力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耐受性、循環充放電次數,使用壽命等性能上的改善還有待提升。
另外,在國家巨額資金投入和鼓勵政策的大力推動下,各汽車企業也紛紛宣布自己的新能源規劃和戰略。不完全的統計顯示,在過去短短一年多時間里,至少60家車企宣布進軍新能源產業。全國各地新建的新能源整車投資項目就多達30個,投資總金額超過1000億元。這場“投資熱”源于去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呈現爆發式增長,累計銷量接近50萬輛,達到全球最大規模。然而,“熱火朝天”的熱情并不代表技術先進。與政府和企業高啟的熱情和投入相比,我國新能源汽車在技術和研發能力上并沒有明顯提升,業界對新能源汽車投資過熱的擔心也不絕于耳。
技術創新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關鍵
“十二五”期間,中國新能源汽車在“三縱三橫”布局的指導下,得到了迅速發展。預計“十三五”期間,中國新能源汽車在技術上將會發生重大突破。
使新能源汽車技術發生重大突破的外力是,“十三五”期間,《中國制造2025》將會得到強有力地實施。在《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中,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體系,自主新能源汽車年銷量突破100萬輛,市場份額達到70%以上;打造明星車型,進入全球銷量排名前十;動力電池、驅動電機等關鍵系統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80%。到2025年,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產業鏈,與國際先進水平同步的新能源汽車年銷量300萬輛,自主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達到80%以上。
這個規劃強調了自主技術、自主品牌的占有率。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能否在未來十年中擔當起中國汽車市場主力軍的重任,關鍵是技術創新能否有所突破。在“十三五”期間,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企業在動力電池方面會更積極主動地采用新材料、新技術,解決電動汽車續駛里程問題,更能夠抓住石墨烯等先進領先技術帶來的技術創新機遇。與過去相比,中國的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企業對新技術的學習應用和產業化能力,已經產生了本質性的飛躍。無論是在戰略敏感性上,還是在確定戰略的膽識眼光上;無論是在技術創新的體系能力上,還是在技術工程轉化產品、開拓市場的操控水平上,都達到了實現技術創新突破的高度。
特別需要加以強調的是,在目前“互聯網+”的浪潮下,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對于智能化、網絡化的認識達到了相當的高度,行動達到了相當的自覺,并且積累了一些經驗和做法,在某些技術上也做了大量準備,能夠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化加速發展階段,使互聯網、大數據等數字技術與新能源汽車融合在一起,有望率先在電動汽車領域實現智能網聯汽車的重大突破。
技術路線之爭雖然是一個技術問題,但當產業進入到快速成長階段,它也是市場路線的選擇之爭、商業模式之爭。如果先進技術成本過高,讓用戶難以負擔,那再好的技術也不能形成競爭力強的產品。新能源汽車的屬性是競爭性產品,不是公益性產品,它要通過市場競爭來實現節能環保的社會公益性,最終的選擇權不在企業,也不在專家學者,更不在政府,而在用戶能不能買得起、使用方便、開得便宜。如果這三個層面的問題解決了,新能源汽車產業就能夠真正成為國民經濟的新興戰略支柱產業。
總之,“十三五”期間在巨大的市場推動下,電動汽車在底盤電動化、車身輕量化、智能化、車網融合等方面都會取得突破性進步。一定程度上,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將決定中國汽車產業由大變強的戰略目標能否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