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與貨物貿易步履維艱的沉悶生態完全不同,我國服務貿易展現出了逆勢上揚的強勁聲勢。綜合商務部與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的最新數據發現,今年前8個月我國服務貿易總額達到了30357.6億美元,連續8個月保持著兩位數增長。同時,伴隨服務貿易規模的持續擴大,其在外貿整體中的占比已上升到18%以上,較去年全年同比提高了近3個百分點。
稍微拉長一點時間就可以發現,最近5年我國服務貿易的年均增速總是以高出世界平均增速的兩倍亢奮前行著。營造這種持續昂揚態勢的重要基礎之一就是國內產業結構轉型力量驅動著服務業的快速增升,同時借助于以互聯網信息技術,離岸服務外包業務和跨境電子商務等全新業態與商業模式迅猛擴身,直接拉動我國服務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占比擴大到了目前的56.9%。當然,作為一種成長中的商業細胞,服務業的加速擴容與相關政策的有力刺激與強力支撐密切相關。從國務院決定在上海、海南、深圳等10個省、市和地區開展服務貿易創新試點,到北京市出臺《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總體方案》,再到《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針對服務業新增80余項負面清單,以及《內地與香港CEPA服務貿易協議》對香港開放153個服務部門等等,無論是貿易管理體制,還是市場開放程度,或者貿易便利化水平,政策“油門”都盡可能踩到最大。
動態地分析,我國服務貿易還有巨大的想象空間。除了“一帶一路”戰略牽引下的系列重大項目落地從而將顯著帶動我國相關服務貿易增長之外,伴隨著消費升級和人口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十三五”時期我國城鎮居民服務型消費占比將由目前的不到40%提升到50%左右,進而形成帶動服務貿易增長的新量能;與此同時,制造業服務化和服務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升級,勢必加強服務貿易比重攀升的新勢能。更為重要的是,我國擁有顯著的資本要素優勢,外匯儲備高達3萬多億美元,而且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資本凈輸出國,而伴隨著未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的進一步擴張,資本拉動我國金融、保險、運輸、電信等產業向著海外延伸的力量會不斷加強,要素優勢將加快地切換為服務貿易產業優勢。正是如此,商務部在《商務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提出,到2020年我國服務貿易將超過1萬億美元,年均10%左右。
但是,相對于貨物貿易而言,我國服務貿易還處在提質增效階段,同時我國服務貿易起步較晚,目前仍處于追趕發達國家的時段。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服務貿易額在外貿總額中占比仍比全球平均水平低4.2個百分點,同時國內人均服務貿易額僅為美國的12%、德國的6%以及日本的16%。不僅如此,我國服務貿易還存在結構性失衡這一最大短板。分析發現,我國服務貿易的順差主要來源于人力資源密集型行業,而技術知識密集型服務、資本密集型服務、環境資源密集型服務,以及與貨物貿易緊密相關的服務貿易長期均現逆差,尤其是旅游服務貿易以及運輸服務貿易、金融保險服務成為了逆差的最主要來源??傮w來看,我國存續了20年的服務貿易逆差狀態時至今日并未改觀,而且呈現出逐年擴大之勢。統計結果表明,今年前8月,我國服務貿易逆差1629.6億美元,不僅超過了去年全年的規模,同時為10年前的18倍之多。
必須看到,與全球貨物貿易漸顯疲軟完全不同,服務貿易的發展卻如火如荼。5年之前,全球服務貿易額僅為1.44萬億美元,而到今天,這一規模膨脹到了56萬億美元,并且在全球商品貿易增長中,服務貿易所占比重超過了貨物貿易占比,同時過去5年間服務貿易總是以高于全球GDP和貨物貿易的速度增長著,以致服務貿易占世界貿易的比重目前已經上升至22.2%。顯然,與全球性趨勢共進,已經在國際貨物貿易領域長袖善舞的中國理應在服務貿易領域縱橫深耕,進而打造服務貿易的多贏生態。
在國內立足于進一步放開服務業的市場準入以為社會資本騰挪出更大投資空間的同時,應充分考慮將我國生產要素優勢轉化為服務貿易產業優勢。目前我國部分高級生產要素優勢正在局部形成,新型生產要素正在加速積累,勞動力優勢正逐步向勞動力資源、人力資本優勢轉化,資本優勢正逐步傳導到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知識產權、標準等高級生產要素優勢的積累中。為此,我國一方面要大力發展人力資本密集型服務貿易,包括建筑服務、信息和計算機服務、咨詢服務、商務服務,以及離岸服務外包等;另一方面要在相關領域培育一批在世界知名的服務產品和服務型跨國公司,如高鐵、橋梁、電站等建筑服務品牌,以及軟件外包、信息技術服務、呼叫中心等服務產品;同時利用貨物貿易優勢,逐步發展運輸服務和保險服務,并大力發展海洋運輸服務,包括轉口服務貿易等。
利用13億人服務業大市場的優勢,推動服務業市場的雙向、對等和互惠開放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選擇。一方面,要在國內1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內進一步探索與推廣“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準入前國民待遇”的開放模式,減少負面清單中的限制性措施,打破開業權、人員移動、技術性等服務貿易壁壘。同時可以考慮在《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和《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框架下建設服務業開放試驗區,為推進服務貿易自由化積累經驗,并在試驗基礎上形成全國推廣的時間表,借此將外資企業打造成我國服務業出口能力的一支重要力量,放大我國服務產業的外向化程度。
通過“一帶一路”戰略、建設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等途徑加強與沿線國家服務產業合作并擴展與周邊國家的服務貿易渠道是增大服務出口的主要方向。一方面,要推進“一帶一路”沿線油氣管道、電網、信息網等關鍵基礎設施的“無縫銜接”,打通帶路在陸上、海上、空中的貿易流、物流、人流、信息流通道,著力構建連接我國與自由貿易伙伴的經濟大走廊,提升貿易物流便利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在繼續建立和完善一般服務貿易、離岸服務貿易和境外分支機構服務銷售政策的同時,重點加大邊境服務貿易方式的政策創新,利用邊境毗鄰優勢,大力發展兩頭在外的服務貿易,利用邊境特殊經濟區,在旅游、分銷、醫療保健、娛樂等領域發展“飛地型”服務貿易。
加快建立區域服務貿易協定是打破我國服務貿易壁壘的必選命題。從服務業在全球的分布看,歐洲是服務業最發達的地區,同時也是全球服務業最大的進出口市場,經濟服務化的特點十分突出,尤其是電子技術、航空、信息通訊技術、生命科學技術、能源環境等生產性服務業和健康管理等生活性服務業,歐洲占有先進的技術和成熟的管理經驗,且市場相對比較開放;因此,歐洲應成為我國謀求簽署服務貿易協定的主要伙伴。作為過渡性措施,可以考慮以服務貿易為重點建設中歐貿易園區和產業合作園區,先行試驗中歐自由貿易的制度與政策,積極探索中歐貿易投資規則和標準的對接,同時在醫療健康、設計研發、養老服務、職業教育等服務市場放寬對歐盟企業的市場準入。
(作者系廣東技術師范學院經濟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