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珺
【摘要】五年制幼師生的數學基礎較為薄弱,在數學學習中會有厭學情緒,本文以立體幾何的教學為例,在數學課堂中與幼兒園的數學教育銜接,讓學生“做中學”,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職業意識.只有幼兒園教師自己的科學素養提高,才能在理論指導下,在幼兒日常生活和活動區中引入數學活動,在主題探索活動中開展滲透性數學活動.
【關鍵詞】五年制幼師;數學教育;幼兒園數學教育;銜接;做中學
【案例主題】
幼師二年級上學期的數學教學內容中包含了立體幾何的教學,在此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學會求解空間幾何體的表面積和體積,為了學生們能在“做中學”,充分了解幾何體的側面展開圖,同時也為了學生們能在幼師學習階段與幼兒園的數學教學內容多做接觸,我們開展了立體幾何手工制作活動.
【案例描述】
首先,在立體幾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課堂授課的形式,學生們基本掌握了柱錐臺球等一些基本的幾何體,接著,教師向學生們介紹了張慧和、張俊所著的《幼兒園教師教育叢書——幼兒園數學教育》一書中的第六章幼兒空間和幾何形體概念的教育,學生初步了解幼兒空間和幾何形體概念的發展特點與要求,然后教師給出幼兒園數學教育各年齡階段目標(小班、中班、大班)分發給學生作為參考,同時提出活動要求:全班按照每四人一組劃分,結合已經學過的立體幾何部分內容,選定一個主題,寫出幼兒教學簡案,制作與幼兒園數學教學相關的手工作品.
手工制作是學生在課后分組完成的,作品完成后按組為單位收上來.在這些作品中有些很值得關注的閃光點.
例如,有一個小組的作品是參照幼兒玩具制作的,如圖所示.
該組撰寫的幼兒教學簡案如下:
主題:幫助幾何體寶寶回家
適合班級:小班
準備工具:一個大房子(表面挖有鏤空的圖形),正方體若干,長方體若干,圓柱若干,圓錐若干.(將幾何體按幼兒人數放在每一組的桌子上)
教學目的:幼兒能夠認識簡單的平面圖形
教學流程:
1.指出大房子上的圖像,幼兒找出對應可以穿過此圖形的幾何體.
2.羅列出幾何體的底面或側面的平面圖形,讓幼兒能夠看出各形狀的特點.
3.知道幼兒學習各平面圖形的名稱(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
【案例分析】
本次教學實踐活動,主要是希望通過同學們的動手制作加深對幾何體的表面積和體積的認知,同時也希望幼師學生們能將目前的數學知識和幼兒園的數學教育聯系起來,希望學生們能在幼師學習階段就嘗試了解幼兒園的數學教學要求和相關內容,并能試著嘗試適應幼兒教師這一職業.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有些數學基礎較弱的同學上數學課總是覺得枯燥煩瑣,畏難情緒比較嚴重,甚至有的同學會出現厭學情緒.同時,目前的幼兒園在職教師,脫離學校時間越久,對于相關的基礎數學知識就會遺忘得越多,這些都是不利于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的.
國內幼兒園的數學課開設很早,教學也很成熟,但幼兒園教師大多針對所教內容進行教學設計,容易忽視其中蘊含的數學原理與數學思維,也就是無法將自己在幼師階段學習的數學內容融合到教學中去,從而無法站在更高的理論角度進行教學.只有幼兒園教師自己的科學素養提高,才能在理論指導下,在幼兒日常生活和活動區中引入數學活動,在主題探索活動中開展滲透性數學活動.
通過此次教學實踐活動的嘗試,我逐漸摸索到幼師數學教育與幼兒園數學教育的銜接之處,學生在學習數學理論知識的同時,融入幼兒園的數學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和意識,從而希望可以改變現今幼師教學中,數學理論知識與幼兒數學教育脫節的現狀.
目前在幼師階段的數學課中,我正在嘗試根據章節的學習內容,加入幼兒數學教學涉及的元素.除了立體幾何這一部分內容以外,還有很多的“銜接點”存在.比如在“集合”章節里,融入幼兒園數學課里的“分類、對應和排序”,使學生能夠從本質上了解自己今后所教的內容和當時所學的關系.在五年制高師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以后的幼兒園工作中,通過帶領幼兒進行游戲,引導幼兒觀察物體的形狀,可以用收放玩具等活動來讓幼兒學習分類,同時也可讓幼兒用拾來的落葉進行數學相關的分類和排序活動,拼搭物體或圖形等.
所以我希望,通過穿插在正常數學教學中的實踐活動,利用“做中學”的原理,激發幼師學生們的數學學習興趣,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可以得到加深,也能夠在日常的學習中,逐步地將所學內容與幼兒園的教學內容聯系上,在求學階段就能慢慢以一位幼兒教師的眼光來看待所學內容,了解知識之間的銜接,嘗試將已學的知識融會貫通于幼兒園的數學教育領域中,學會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與幼兒溝通數學的相關內容.這樣不僅可以直接提高未來幼兒教師的數學素養,更重要的是找尋適當的“銜接點”改進幼師數學教學,能使幼師生在今后的教學生涯中更快地進入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