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又元
【課堂寫真】
(一)設計思路說明
本課時教學是讓學生通過對連續進位的理解與練習,進一步掌握多位數乘一位數的算理算法,增強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感悟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情境導入剪影
師:從前天起,我們開始學習“多位數乘一位數”.這幾天陳老師眼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都是這種乘法算式,你們有沒有這種感覺?
(隨手指著講臺上的粉筆盒)你看到了乘法算式嗎?
生:我看到了.一盒100支,3盒就是(100×3)支.
師:陳老師剛才給大家排座位,你們看排出了什么算式?(環視全班)
生1:每組13人,4個組共(13×4)人.
生2:我們學校每班平均52人,6個班就是(52×6)人.
設計意圖:
連續進位與一次進位的計算方法以及算理都是相同的,用學生熟知的情境和例子復習一次進位乘法,降低學習新知的難度,利用知識的遷移達到學習新知的目的.
(三)學習新知回放
1.學習連續進位的筆算乘法
(1)課件出示情境.你發現了什么信息?什么問題?
a.黃牛媽媽為了給牛犢充足奶水,每天需食24公斤草料,9天一共需要多少公斤草料?
b.請你估一估9天一共需要多少公斤草料?
c.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怎樣列式?
(2)估一估,它們的積大約是多少?
方法一:24接近20,20×9=180(公斤)往小里估(板書)
方法二:9接近10,24×10=240(公斤)往大里估(板書)
得出:24×9的得數在180和240之間.
(3)列式:24×9
(4)嘗試用豎式計算24×9.(板演)
(5)匯報評價.跟以前學的計算有什么不一樣?(個位滿幾十向十位進幾,十位又滿幾十向百位進幾)
(與估值進行比較,看是否在估值范圍內.)
板書:連續進位
(6)討論: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怎樣計算?
①從個位起,用一位數依次乘多位數的每一位.
②哪一位上乘得的積滿幾十,就往前一位進幾.
2.解決生活問題
師:這是前兩天雙休日同學們在家里搜集的有關多位數乘一位數的數學問題,請大家看題:
(1)一只母雞一天要吃179克飼料,4只母雞一天要吃多少公斤飼料?
(2)身長5厘米的蚱蜢一次跳躍的距離是它身長的75倍.蚱蜢一次能跳多遠?
設計意圖:
開放題可以讓學生首先從眾多信息中選取有用的信息來解決實際問題,然后自主提出其他用乘法解決的數學問題并解答.而找規律讓學生知道乘法計算中存在著很多規律,體會數學的規律美,感受數學的奧秘.將計算教學滲透到情境中,有助于學生對乘法算式的理解,常識性的知識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
【教學反思】
(一)內容評價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內容”的“第一學段”中提出“能結合具體情境,選擇適當的單位進行簡單估算,體會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能運用數及數的運算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并能對結果的實際意義做出解釋”.“課標”把“培養學生計算能力”作為小學數學教學主要目標提出,彰顯了計算教學的重要性.連續進位的筆算乘法的算理和一次進位是一樣的,學生已經歷多位數乘一位數(不連續進位)的計算過程,大部分已具備零散的多位數乘一位數的基本方法,但還普遍存在對多位數乘一位數算理的理解不透徹與實際運用困難等問題.為此,本課時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生動情境,讓學生感知“算”的必要性,在用的過程中溫習和鞏固算法,以期獲得滿意效果.
(二)方法反思
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地借用學生搜集來的熟悉事例,進行適當加工編制,創設出學生喜聞樂見的問題情境.譬如復習導入中,我設計的看似簡單的談話,隨意的提問,卻已從不經意中構建了學習材料,使學生感受到現實生活中隱藏著豐富的數學問題,學會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生活.這樣的引入親切自然.貼近生活的情境,拉近了師生的距離,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了親和力.
當今社會信息技術發展迅猛,單純、相對固定的教材內容已經不能完全滿足新形勢的教育要求.所以,在新理念的課堂教學下,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挖掘學生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吸收并引進與現實生活、科技等密切相關的具有時代性、地方性的數學信息資料來重組教材內容,使其貼近學生的生活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