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曉懿
【摘要】2011年版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在其第二部分課程目標中明確提出“四基”,成為2011年版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一大亮點.《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修訂)》擬將提出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它將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數學思想一起構成高中數學的“四基”.本文將探究函數中具有的函數基本活動經驗.
【關鍵詞】函數;活動;經驗
一、基本活動經驗之一:研究函數問題,定義域優先
y=f(x)是函數,y-f(x)=0是方程,分析函數或者方程首先要關注討論的對象——自變量.定義域優先指的是研究函數問題時,首先應明確函數的自變量是什么,其范圍是多少,是連續的還是不連續的等.
例1函數f(x)的定義域為R,若f(x+1)、f(x-1)都是奇函數,則()
A.f(x)是偶函數B.f(x)是奇函數
C.f(x)=f(x+2)D.f(x+3)是奇函數
解析f(x+1)、f(x-1)都是奇函數得函數f(x)關于點(-1,0)、(1,0)對稱,類比三角函數得f(x)=f(x+4),即得函數關于點(-3,0)對稱,選C.
上述的解法涉及的知識點是圖像平移、類比三角函數性質,從函數的角度如何求解呢?從函數的自變量與變量角度解讀,奇函數的代數特征為:自變量互為相反數,其函數值互為相反數;其幾何特征為:點(x,f(x))與點(-x,-f(x))在函數f(x)圖像上,并關于原點對稱.
本題另解為:f(x+3)=f[(x+2)+1]
=-f[-(x+2)+1]=-f(-x-1)=f(x-1)
=f[(x-2)+1]=-f[-(x-2)+1]
=-f(-x+3)
二、基本活動經驗之二:研究函數問題,其圖像優先
y=f(x)是函數,y-f(x)=0是方程,其聯結的橋梁是函數圖像.函數圖像能夠直觀形象地表示函數自變量與變量關系的變化情況,生動地表現出函數圖像的動態,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抽象函數關系的意義,同時函數圖像又是運用數形結合思想方法的基礎,利用函數圖像可以更好地研究函數的性質.
例2已知f(x)=13x3+(2+m)x2-x在(1,3)上不是單調函數,求實數m的取值范圍.
解∵f′(x)=x2+(4+2m)x-1且函數y=f(x)在(1,3)上不是單調函數,
∴函數y=f(x)在(1,3)上存在極值點.
生1:求出f′(x)=0的根,轉化為求不等式;
生2:由零點存在性定理得:f′(1)f′(3)<0;
生3:分兩類:①函數y=f(x)在(1,3)上存在兩個極值點,②函數y=f(x)在(1,3)上存在一個極值點;
生4:∵f′(x)=x2+(4+2m)x-1的圖像開口向上且過定點(0,-1).
∴函數y=f(x)在(1,3)上只存在一個極值點.
∴f′(1)f′(3)<0.
從解法的運算量來說,生4的解法最優,其根本原因是生4結合了圖像特征判定“導函數在(0,+∞)上只有一個零點”,而生3沒有分析導函數的圖像,雖然對零點存在性定理理解較好,但陷入了復雜的分類討論.
三、基本活動經驗之三:研究函數問題,其性質優先
函數三要素可以簡化為二要素:定義域、對應法則.在求解函數試題時,通過研究函數的解析式,對函數形成整體把握有利于解題,尤其是在求解一些較難的試題時,對函數性質的研究往往能找到解題的切入點.
例3設函數f(x)=ex-1-x-ax2.
(1)若a=0,求f(x)的單調區間;(2)若當x≥0時f(x)≥0,求a的取值范圍.
先看命題者給出的解法(主要討論第二問):
法1(2)若a>12,由于x≠0時,ex>x+1,
可得e-x>-x+1,e-x-1>-x,
所以,-2ax<2a(e-x-1),
f′(x) ∴當x∈(0,ln2a)時,f′(x)<0,而f(0)=0,于是存在x∈(0,ln2a)使得f(x) 綜上所述:實數a的取值范圍為-∞,12. 根據高中導數教學現狀,這道題的一般性的思考流程應為:求導函數—解f′(x)>0—討論f(x)的單調性—解f(x)min>0,本題給學生設置的障礙是不能求解f′(x)>0.怎么辦?我們認為,不能求解f′(x)>0時,應基于經驗轉而研究導函數f′(x)的性質. 法2令g(x)=f′(x)=ex-1-2ax, ∴g′(x)=ex-2a,由x≥0得ex≥1, ∴當a≤12時,g′(x)≥0恒成立, 即g(x)=f′(x)=ex-1-2ax≥g(0)=0恒成立; 當a>12時,g′(x)=ex-2a存在零點x=ln2a,函數g(x)=f′(x)在(0,ln2a)上為減函數,在(ln2a,+∞)上是增函數,且g(0)=0, ∴當x∈(0,ln2a)時,g(x)=f′(x)<0,而f(0)=0, 于是存在x∈(0,ln2a)使得f(x) 即a>12時f(x)≥0在x≥0上不恒成立. 本題解法涉及了二次求導,高考后引起了激烈的討論,有部分教師認為超綱,其實從研究函數性質的角度是沒有超綱的,用導數研究函數性質是一種通性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