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穎++秦運巧++畢文婷
2016年9月27—28日,第八屆中國國際安全生產論壇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以“預防為主,標本兼治”為主題,對安全生產領域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進行了交流和探討,來自國內外的50名嘉賓應邀發言。
開幕式 共享安全經驗
2016年9月27日上午,第八屆中國國際安全生產論壇在北京開幕。國家安全生產監管總局局長楊煥寧、國際勞工組織副總干事黛博拉·格林菲爾德出席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
楊煥寧在主旨演講中指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安全生產作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和民生大事,擺到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歷次中央全會都對安全生產提出明確要求。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鮮明地提出了發展決不能以犧牲安全為代價的重要思想,并就健全安全生產責任體系、深化改革創新、推進依法治理等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李克強總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堅持依法治安、源頭防范、系統治理,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深刻變革的過程中,事故總量和死亡人數連續13年“雙下降”。雖然安全生產面臨諸多新問題、新要求,中國政府堅持通過改革創新解決發展中問題的基本思路,深入貫徹科學發展、安全發展理念,大力加強安全生產各項工作。
楊煥寧強調,“預防為主,標本兼治”是中國多年來安全生產實踐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經驗,必須繼續堅持和完善。必須樹立生產安全事故可防可控的觀念。如果認為“事故不可避免”“事故隨生產經營活動的擴大而必然增多”,必然導致預防為主的方針難以成立、難以實行,使安全生產工作失去方向、失去信心、失去著力點。
楊煥寧強調,預防事故是安全生產工作的價值所在。把事故消滅在發生之前、最大限度地保護人的生命健康,是人類社會生命至上理念的共同認知,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安全生產工作重要性及價值所在。為什么政府、企業、社會都要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認真履行相關的法律責任和道義責任?答案也在于此。樹立這樣的價值取向及工作導向,有力地帶動了我國安全生產各項工作,推動了我國安全生產工作的體系建設。
楊煥寧還強調,標本兼治首先要求安全生產工作要置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來謀劃和推動;標本兼治是治理安全生產問題的有效方法;做好安全生產工作必須堅持改革創新,積極吸收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應對新挑戰,適應新要求,提升全社會整體本質安全水平。
黛博拉·格林菲爾德演講中指出,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就業人數占全世界1/4,在職業安全健康領域的領導地位至關重要。國際勞工組織將繼續支持中國政府,鼓勵相關方制定工作場所風險評估和管理體系,為提高職業安全健康水平,實現體面勞動做出重要貢獻。
分論壇 對話安全熱點
建立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 風險分級防控的安防工程
國家安全生產監管總局監管四司司長馬銳談道,只有從危險源的管控和風險的管控入手,預防為主,安全生產的管控水平才能增強。2014年江蘇昆山“8·2”特別重大爆炸事故,是一起在非高危的行業里發生的驚天動地的事故,教訓深刻。
2016年3月29日,國家安全生產監管總局發布了《開展工貿企業較大危險因素辨識管控提升防范事故能力行動計劃》。在具體落實和實踐中,他提出,這項工作要與安全生產標準化、隱患排查治理體系,以及目前開展的專項治理相結合。
國際勞工組織勞動行政管理、勞動監察與職業安全和健康部主任南希·蕾平介紹,保護勞動者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是國際勞工組織使命的重中之重。在眾多的標準中,有70項公約全部或部分涉及生產安全和職業健康,其中有針對特定行業及其風險因素公約,比如《1988年建筑業安全與衛生公約(第167號)》《1990年化學品公約(第170號)》。
《1993年預防重大工業事故公約》(第174號公約)核心是預防重大工業事故,目前中國尚未批準該公約。這項公約要求開展廣泛的磋商和對話,建立系統的安全健康體系應對主要的工業隱患風險;要求有相應的預案和流程,在事故發生之后進行及時應對和處理;要求不斷對安全健康體系的效果進行評價和改進。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徐強分享了航天科技集團安全管理和風險管控實踐。他總結道,安全生產要靠體系來保證,風險控制應當包含在安全體系建設、運行以及改進各個方面。
“如果將安全體系比作一張魚網,風險或問題好比是魚,為防止可能存在的風險或問題,就必須把魚兜得住。”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層面,有20余項管理制度;具體承擔產品生產設計的企業層面,有2 000余項管理制度;具體的安全操作的標準規范、流程、措施層面,有5 000余項制度規定,“這些具體措施的規定尤其重要”。
他認為安全事故大多數都是由于領導不重視或是員工不熟悉安全操作規程,或者不遵守安全操作規程導致。評估安全體系的有效性第一要義就是確保領導和員工懂得安全操作規程。每一個企業,每一個車間,危險源、危險點的控制風險方法和流程,包括工具的使用,都要落實到車間、班組和員工。
隨著時間的推移、企業規模的擴大,新產品的加入,新工具的使用過程中,都會出現新的安全方面的風險因素,安全的操作規程方面經常需要修訂。2015年集團公司范圍內修訂或增加440余項的管理制度、2 000余項的安全操作規程,做到動態地更新和管理,使安全生產體系保持有效狀態,保證工具和對象結合的有效性與科學性。
城市安全風險防控與安全監管
國家安全生產監管總局監管二司司長唐琮沅談道,人員密集場所致災因素很多,火災防控非常重要。從國家層面,將從5方面來抓,一是抓源頭防范。重點關注防火的設計審核、竣工驗收都要符合設計標準和規范,嚴格進行開業前檢查。二是抓日常管理,重點提升4種能力,即檢查火災隱患的能力、撲救初期火災的能力、組織人員疏散和逃生的能力,以及消防宣傳教育的能力。三是重點抓監管創新。實行部際化聯合管理,信息共享;網格化管理,城區、社區全覆蓋,實現動態監控與管理的常態化機制。四是抓集中整治。針對關鍵點、關鍵場所、薄弱環節集中力量,專項整治。如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專項整治,城市燃氣的專項整治等。五是抓大教育大培訓。提升消防隊伍業務能力水平、向社會公眾普及消防知識。
地方層面,要關口前移,嚴把審核許可關,同住建、消防部門形成合力,嚴把監督檢查關,特別是有針對性地提高檢查頻次,限制人員密集的場所人數等。
國際風險控制協會主席特洛伊·杜安·康納分享了關于城市安全風險的有關數據。他講道,當今世界有40億人生活在城市, 預計2025年亞洲會有更多的人口遷往城市。1999—2008年亞洲災害數量占世界總量的40%,每年會有200萬人生活受到影響。由于隨著城市密度增加,城市風險加大,而亞洲許多城市基礎設施和服務比較缺失,比如衛生、教育等方面,政府也往往將精力重點放在事故應急和處置工作上,而不是事前預防。
面對日益擁擠的城市,在城市底層生活的群體更易發生事故,他建議,政府應當保證公平性的準入,比如確保建筑質量達標,定期開展城市風險識別和安全評估,提升社區風險應對能力等。
科技創新支撐安全發展
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科技裝備司副司長彎效杰談道,目前在煤礦等重點領域開展“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的專項行動,力爭用3年左右的時間,通過關閉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煤礦,政策引導退出資源枯竭的煤礦,力爭所有煤礦實現采掘機械化,安全保障監測監控系統全部實現正常運行。
國家安全生產監管總局規劃科技司副巡視員李揚介紹了安全生產“十三五”規劃的編制中對于科技創新的規劃布局。他介紹,在安全生產“十三五”規劃編制中,突出強調要加強科技創新,實現方式轉變,由過去的人盯死守、行政管制促使事故下降向科技創新、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來繼續保持事故下降穩態。
霍尼韋爾工業安全部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經理童更生介紹,目前已開始研發安全防護裝備設備互聯互通技術,將個體防護、空間防護、園區防護和設備防護等裝置設備,真正地互通互聯,隨時隨地掌握工人、設備、倉儲、園區等信息和變化。
提升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水平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化”)安全監管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杜紅巖,介紹了中石化在員工安全培訓方面的先進做法。他提出,安全培訓是一項基礎性的工作,中石化在培訓方面堅持的理念是上崗前必須接受安全培訓,培訓不合格不能上崗。員工如果沒有接受培訓或培訓不合格上崗,他們就是“移動的危險源”。
中石化要求,企業的主要負責人、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必須具備與所從事的生產經營活動相應的安全生產知識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方可上崗。特種作業人員和特種設備的作業人員必須接受專門的培訓,并持證上崗。企業的各級領導班子成員,除參加政府部門的培訓外,必須每兩年至少參加一次集團公司的安全培訓。企業的各級安全監管人員,在任職一年內,除參加地方政府的培訓以外,必須參加集團公司組織的系統的專業培訓。
杜紅巖指出,目前中石化暴露的問題,更主要的是由于現場作業人員安全意識不強、技能不高導致的。因此,中石化要求企業一線人員必須每年接受培訓;員工在單位的內部調動、轉崗、脫離崗位12個月以上的,必須接受再培訓。
承包商事故是很多企業的老大難問題。中石化要求承包商單位負責人、項目經理、安全部門的負責人及所有入場作業的承包商員工必須接受入場培訓。2015年,培訓承包商員工總數共計13.2萬人。
中石化要求培訓手段堅持多樣化,仿真培訓與實操培訓相結合。仿真培訓通過3D模擬仿真系統,模仿真實的工藝設備或流程,嚴格按照真實的情境來學習和訓練如何處理作業現場的實際問題。這種培訓十分適合生產裝置的操作人員,特別是對于裝置出現異常情況下的培訓。
除仿真培訓外,要求每家企業都要建立實操培訓基地。以揚子石化為例,其結合自身實際,建立了精餾實操的培訓。用模擬的裝置,內部加入水和酒精。新員工可以在這個裝置上學習如何調節精餾裝置,傳質傳熱、蒸發操作、過濾層操作等。實操培訓基地目前還在不斷完善中。
此外,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王如君還介紹了重大危險源的產生背景,并分析了歐盟、美國、國際勞工組織等國外地區和國際性組織對重大危險源發展狀況及特點的研究,提出對于新建和在建項目的重大危險源管控,一定要把土地的選址和安全規劃,納入城市規劃和經濟發展規劃中。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化學品登記中心高級工程師任佃忠表示,我國目前危化品安全生產事故中,有半數以上都發生在特殊作業環節,企業需按照GB 30871-2014《化學品生產單位特殊作業安全規范》要求進行特殊作業操作。
提升礦山領域職業安全健康水平
在全球范圍內,每年大約有3.4億起工傷事故發生。其中約36萬起事故造成了人員死亡。每年大約有200萬人死于與工作有關的疾病。很多行業都具有很高的危險性,尤其是采礦業。雖然采礦工人人數僅占世界工人總人數的1%,但其職業性死亡人數卻占到了全球的8%。
根據國際社會保障協會采礦委員會的理論,采礦業的可持續安全性安全等級有可能提升一個檔次,但為了完成這一目標,需要“零傷亡愿景”的策略。這個愿景是一個預防性策略,是為了讓未來的工作環境更為安全,不再有致命的或者嚴重的工作疾病、工作事故、交通事故的出現而制定的。通過將主要精力集中在嚴重的和致命性的事故方面,從而提出一系列措施,能夠整體提升工作環境的安全和健康水平。為了實現這一戰略目標,許多外國專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國際社會保障協會采礦委員會高級咨詢師馬西亞斯·施坦澤,介紹了通過事故調查和統計結果優化進行定向預防的經驗。BG RCI是德國的原材料及化工行業意外事故保險協會,已經開始實施了“零傷亡愿景——無損健康前提下的零事故”政策;實施期限是從2015年到2024年之間的這10年。BG董事會確定了7個目標:將事故風險降低約30%,將可補救性事故的數量降低50%,死亡率降低50%,降低職業病發病率,提高無事故公司的數量,根據公司需要提升防范措施和工具的吻合程度,以增加使用防范工具的公司數量。
針對這些目標,BG RCL實施了10項措施,包括風險導向性更強的公司監管方式,對客戶需求的調查,對工作重點的進一步挖掘,對資質驗證和培訓力度的加強,員工(如勞動監察員等)技能的提升,與雇主團體、工會、商會的合作關系發展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魯爾集團安環部總經理湯姆斯·羅塔特介紹了采用TOP原則(技術—組織—個人)進行礦井火災和爆炸的風險管理經驗。在德國煤礦極易發生自燃的施工煤層中,魯爾集團對深層強烈天然氣體的高強度作業進行了火災預防。在采礦活動之前、期間和之后,計劃并執行了預脫氣和防火工作,包括利用火災氣體試驗對礦井空氣和采空區漏風進行的持續測量監控,對預防礦井的火災和爆炸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馬海濤介紹了露天滑坡監測與防治技術。他從中國金屬非金屬露天礦山滑坡災害現狀入手分析,分析了露天礦山邊坡垮塌事故的主要原因。同時,他還介紹了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自主研發的邊坡雷達。這是基于地基合成孔徑雷達零基線差分干涉測量技術,能夠實現對露天礦邊坡、排土場邊坡、尾礦庫壩坡、水電庫岸和壩體邊坡、山體滑坡、建筑物及地表沉降等進行安全監測預警。
安徽理工大學劉澤功博士介紹了深厚表土層高地應力條件,地面鉆井抽采煤層群卸壓瓦斯技術。這是針對中國深厚表土層高地應力條件含煤地層處在以流沙層為主的厚松散層(300?500 m厚)履巖下,地應力高、原始煤層透氣性低、地面鉆井成井困難且易斷裂、煤層氣抽采效率低的關鍵技術難題,采用理論分析、相似材料模擬實驗、數值模擬機現場工程實踐相結合的方法,系統研究首采關鍵層開采后應力場、裂隙場和卸壓煤層氣場分布規律,提出采動區鉆井防斷機理與控制技術、地面抽采煤層氣鉆井結構設計與理論計算,以及采動區地面鉆井施工關鍵技術及工藝,研究成功厚松散層高地應力條件下卸壓煤層氣地面高效開采技術體系。
北京三維吉斯工程軟件科技有限公司林崇德博士介紹了煤礦水災事故應急救援輔助決策系統。該系統具有導入數據自動三維建模、三維仿真分析礦井任何地點發生透水淹井過程的功能。采用的分析方法考慮了礦井地理環境和氣壓環境對水流運動的影響作用,實現了仿真分析結果與實際物理實驗結果完全一致。該系統的應用,可直觀展現礦井透水流動過程、淹沒區域、積水量,尤其是將無水區域與井下作業人員定位系統的數據結合顯示,即可判斷井下被困人員的生存情況,預測生存時間以及分析打救援鉆孔帶來的風險,從而為應急救援指揮決策提供關鍵信息。
編輯 韓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