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運和
摘要:在地理教學中,每位教師的教學內容相差不大,但教學思想、教學策略各有不同,因而教學效果存在較大差異。而在提高教學效率的多種方法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奮點是重要手段。在本文中,筆者就對地理教學興奮點的設置展開初步探究。
關鍵詞:地理教學;興奮點;設置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8-0052
把地理課上得生動有趣,是許多地理教師的共同愿望。如何才能上得生動有趣呢?筆者認為可以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興奮點入手,根據課堂教學的結構,教師適當地制造“興奮點”,將學生的思路盡快引入教學,就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所謂興奮點,就是能引起學生精神振奮或激動的教學活動的情景、方法、設計、策略的切入點。設置教學興奮點,筆者認為可以有以下一些教學策略:
一、上課開好頭,引起學生的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吸引學生、激發興趣的開頭,必然為一堂課的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有人把一節課四十分鐘分為三個階段——前10分鐘,中間20分鐘,后10分鐘。
在每節地理課的開始,學生心理上都會有一些新的需求。如果教師能夠充分用好前10分鐘開好局,設計一個引人入勝的開篇,從一開始就喚起學生的興奮點,抓住學生的心弦,就能把學生的思緒和情感帶入一定的理想情景中,使他們全情投入,處于興奮狀態。從實踐經驗來看,地理課的前5-10分鐘必須出現一個興奮點。否則,學生對學習的關注度、學習效率就達不到理想的效果。一個好的開局對整節課的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教師應對每堂課的開場認真仔細推敲,要使開場能起到激發學生興趣的功效,從而為傳授新知識掃清心理障礙。這就必須根據不同的情況、不同的內容,設計不同的導言。比如,在學“水循環”時,筆者用了杜甫的詩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引入新課。
二、地理故事在教學中的應用
青少年最喜歡聽故事,而且形象生動的故事,對學生能產生很強的吸引力,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根據青少年的這一心理特點,教師在地理教學中恰當地使用故事講課,會使學生情趣盎然,課堂頓時生輝。
比如,筆者講到“地帶性規律”時,講了焦點訪談報道的故事:內蒙古萬里大造林公司宣傳承諾林木可獲得年均44%的收益,并在廣告中廣泛使用“投入2.66萬元買10畝林地,8年后回報18萬元”等宣傳詞。2004年至2006年,總計有3萬多人加入了投資造林行列,涉案金額達13億元。合同承諾8年林木蓄積量達到12立方米、10年達到15立方米沒有任何科學依據。中國林業科學院研究員陳章水說,開魯縣處于科爾沁沙地邊緣,那里的土壤條件屬于風沙土,可以造林但不能豐產。這些地方造林,楊樹的平均生產量一年胸徑只能長1公分,8年也就長8公分至10公分。筆者說:這些被騙的人都是地理考試不及格的人。
再如講完“日界線”后,學生很難記住日界線的計算法則,而且又是教學難點,如果不解決這一難點,學生就會失去學習信心。如果在這時,教師結合實際巧編一個故事,效果就不一樣。講完日界線的計算法則后,接著講了一個雙胞胎的故事:一艘前進中的海船上,一對孿生姐妹先后降生,后出生的妹妹卻比先出生的姐姐年齡大一天,試問她們出生在何地區,為什么?故事一講完,學生興趣馬上來了,就連班上成績最差的學生也動起腦筋來。通過這一故事的講解,不僅突破了教學難點,也強化了學生記憶。
實踐證明:恰到好處的故事,確實像磁鐵一樣吸引學生,激發起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本來枯燥無味的地理知識變得生動有趣,使學生易于接受,并且加深了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三、通過巧妙的課堂語言捕捉興奮點,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幽默的語言使人快樂,激昂的語言使人振奮,形象的語言使人清晰。而呆板、空洞的語言平鋪直敘,學生聽起來就會感到厭煩,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最好能夠通過形象的比喻、幽默的語言來降低難度、增強記憶。比如,講到地質構造中褶皺的“背斜向斜”時:我們不能以貌取人,也不能以貌取山。講到交通運輸網中的線時:如果一條公路沿途不經過一個城市,那等于是給野人修的。講到地震災難的關聯性時:發生地震時,人可能有五種死法:1. 地震震死;2. 燒死;3. 電路短路電死;4. 餓死;5. 病死等。在講到海陸熱力性質差異中比熱容的大小與溫度變化快慢時,牽強地用了“宰相肚里能撐船”來說明,效果也不錯?!霸紫唷庇捎谛男亻_闊、氣度大,所以情緒變化幅度小。學生自然地得出“比熱容大的,溫度變化慢”的結論。
四、將其他科目的知識嫁接到地理課堂中
“地理就像萬金油,東抹一下西抹一下皆可以,什么科都可沾上邊。”經過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此話很有道理。因為生活中隨時可以接觸到地理,只要做有心人,地理課程資源比比皆是,地理課程資源之豐富,可能是任何其他學科不能比的。
1. 地理和古典詩詞的嫁接
適當引用民謠、諺語古典詩詞進行教學,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如引用:“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來強調我國西北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晝夜溫差大的特點。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來說明山地氣候與平原氣候的差異,并形象地得出了“氣溫隨海拔高度增加而遞減,山上的物候比山下的物候推遲”的結論。用“清明時節雨紛紛”來形象描述梅雨天氣。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周年變化是一個理論性非常強的問題,教師講起來枯燥,學生學起來也枯燥,如何把這一純理論問題變得有趣呢?筆者的做法是引入唐詩來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唐朝偉大詩人杜甫有詩云:“天時人事日相崔,冬至陽升春又來”。筆者在上課時首先把這句詩板書在黑板上,接著給同學們講解,杜甫先生把“冬至陽升”這個純科學結論通過藝術家天才的轉換,巧妙地寫進詩中,這句詩意境既美麗、觀點又科學,非常難得。這一講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很快就被調動起來了,學習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這個知識難點也就有了一個解決的前提。
當然,在浩瀚的中國古典詩詞中,還有許多精確描繪地理事象的篇章可供大家“開采”。
2. 地理和音樂的嫁接
中學生比較喜歡歌曲,在歌曲特別是舊歌曲中有許多歌詞與地理知識有關,把這些歌詞運用到地理課堂教學中,會大大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如“三月里的小雨,稀稀瀝瀝、稀稀瀝瀝下個不?!O問:三月里的小雨,為何稀稀瀝瀝下個不停?學生還不能做出全面解釋,但為學生思考問題、提高興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又如:“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不管是東南風還是西北風……”生動形象地描述了黃土高原,詞作者為何不寫成“不管是西南風還是東北風”?使學生帶著問題、帶著興趣去學。在大氣運動教學中講到海陸風這一知識點時,播放了舊歌“軍港之夜”并投影出歌詞,這時學生會情不自禁地跟著哼唱起來,“軍港的夜啊,靜悄悄,……“海風”你輕輕的吹,海浪你輕輕的搖……”,在學生興奮的過程中,筆者會提出自己的問題:“一般情況下,沿海地區晝、夜到底各吹什么風?”經過對沿海地區晝夜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分析,學生會恍然大悟:“軍港之夜,原來是‘陸風輕輕的吹”。這樣,學生對沿海地區晝夜熱力環流原理和形成過程輕松理解并形成永久記憶。
3. 地理和電影的嫁接
高中地理中有關火山的知識同學們本身就有一定興趣,但書上講的那點興趣是不夠的。我們如果能找來美國大片《地火熔城》的光盤放給同學們看,這一下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被片中的強烈視聽效果大大激活了,講臺風時用《完美風爆》,講熱帶草原氣候用《獅子王》等。
五、尋找“結合點”,體現教學內容生活化
地理教師在教學中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尋找理論與實際的“結合點”——學生熟悉、貼近生活實際、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等內容,并對其進行分析說明。如筆者在講“工業生產與地理環境”時,就設計了一些問題:1. 某地一小型私營化工廠老板見利忘義,不顧周圍群眾的反對,將污水直接排入附近的小河,雙方矛盾激化。如果你是當地群眾中的一員,你如何解決?2. 我們學校附近的主要工廠分布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有哪些?這些工廠對環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問題一拋出,同學們的情緒就高漲起來,看書、討論、踴躍發表自己的見解。
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尋找“興奮點”,教師一方面要深入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背后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要廣泛搜集、積累各種素材性課程資源,生動的文學、歷史、科學故事,各種有趣的問題、發人深省的警句、耐人尋味的典型事例,能開闊學生視野的材料等,以保證教學內容生動有趣、引人入勝,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朱其山.略論地理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地理教育,2002(3).
[2] 姜立英.試論高職院校中數學情感教育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2008(28).
[3] 朱小蔓.為人的幸福而教育[J].教育科學論壇,2005(8).
[4] 李曉文,王 瑩.教學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 盧家楣.情感教學心理原理的實踐應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